在美麗的酒城泸州,除了有流傳了幾千年的酒文化之外,美食亦有不少。其中,有一種叫"納溪泡糖"的美食,就曾經是很多泸州人的美好記憶。
納溪現在是泸州市的一個區,永甯河穿越了崇山峻嶺在這裡奔入長江。在一百多年前,當地人就發明了"泡糖"這種美食。說起它的起源,還和當時的航運業有着直接的關系呢。
清末民初之際,納溪百姓大大小小的船隻加起來有兩百餘艘。那時,木船航運和放伐行業的行會叫王爺會。王爺會的會期為每年六月初六,到了那一天,每戶船家都會做出拿手好菜,到王爺會去敬一敬王爺。

納溪泡糖
有一年,船家林大山拿出的供品不是一般的家常菜,而是呈長方形的一種糖塊。衆人覺得十分稀奇,便上前觀看。林大山大方地讓大家品嘗,結果,衆人都啧啧稱奇,紛紛問他這是什麼糖。林大山不好意思地說:"我也說不好,不如大家到我家裡,看看我們一家人是怎麼做的吧。"衆人一聽,更有興趣了,紛紛跟着林大山回了家。
一路上,林大山才說,這是他兒子三娃無意中發明的。說起來,這其中還和着三娃的淚水。 原來,就在半年前,林大山有個當民團首領的表哥,因得罪了一位霸道的團總,不得不趕到林家暫避風頭。他們計劃,第二天一早就由林大山撐船,把表哥送到下遊,然後再找路離開四川。是以頭天晚上,林大山就讓妻子為表哥準備一些便于路上攜帶的糧食和糖果。林妻十分善良,極盡全力為表哥準備着一路上的食物和零食。當她把白砂糖和水放進鍋裡熬煮後,因為鄰居有事,她便叮囑三娃看好竈火,掌握火候。
可三娃畢竟是孩子,不一會就打起了瞌睡。等他醒來的時候,發現竈火已經熄滅一會了。這時,三娃看見鍋裡這麼多的糖漿,頓時勾起了饞蟲,于是,他試着伸手拽了一些已經開始冷卻的糖漿,用舌頭舔了舔。嘴裡的糖漿還有不少,手裡便也沒有閑着。他高興地把手中的糖漿不斷地拉長,又不斷地重疊,如此一來二去,糖漿就被他弄成了長條形。正當他玩得不亦樂乎時,林妻回來了。三娃怕挨罵,趕緊把手裡的長條形糖塊丢進旁邊的芝麻盒子裡。為了不被阿娘發現,他還搖了搖芝麻盒子,這樣,糖塊就被搖到芝麻下面藏起來了。
制作者在手工制作納溪泡糖
沒想到,林妻還是發現了三娃手上粘着的一些糖漿,不由說了他幾句。三娃心裡委屈,嗚嗚哭道:"每次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糖,這次好不容易表叔來了,爹爹才讓做糖,我就嘗了一口……"話還沒說完,林妻就示意三娃别提表叔的事,以免被鄰居知道洩露了消息。三娃哪裡懂得裡面的危險,便哇哇大哭起來。
林大山和表哥聽見三娃哭鬧聲,立即到廚房哄他。三娃慢慢止住了哭聲,見爹娘都沒有責怪他了,便指着芝麻盒子嘿嘿笑道:"爹,娘,我也給表叔做了一塊糖,你們看看。"當林大山從芝麻盒子裡找出那塊長方形的糖塊時,很是意外。接着,大家都嘗了嘗,嘿!味道真是不同尋常!不僅甜,而且粘上芝麻後,還多了一些香味。最讓人驚奇的是,糖塊中有許許多多的小氣泡,這樣吃起來并不覺得磨嘴,而且入口即化。接下來,林大山便讓三娃重複着剛才的做法,給表哥做了一口袋的芝麻糖塊。
表哥走了之後,林大山和妻子又反複研究,決定把生芝麻事先炒熟,最後才讓糖塊粘上熟芝麻,那個味道更為香醇可口……
衆人到了林大山家裡,親眼目睹了他們一家三口通力合作制作出來的芝麻糖塊,不由紛紛贊歎。當他們再次品嘗時,看見橫截面有大大小小的氣泡多得數不清,且每孔兼圓,形如泡沫闆,味道香甜、松脆化渣,還不粘牙,是以,大家就把這種糖塊稱作"泡糖"。
包裝出售的納溪泡糖
後來,經過人們不斷地試驗,得出了這樣一些經驗:川白糖、饴糖和納溪芝麻的最佳比例為2.4∶1.6∶1。具體的幾大步驟是:
1.炒芝麻。芝麻的色澤、火候的大小,都要控制得恰到好處才行。
2.熬制白砂糖時,注入的水要超過白砂糖一個手指關節的高度。經過約三十分鐘的熬制,芝麻糖水會漸漸沸騰起來。
3.當鍋裡的糖漿達到一定粘稠度時,就把它們倒入其他容器中,再放置冷水中自然冷卻。
4.進入"拉糖"工序。先把柔軟的糖漿揉成一個圈,然後挂在一個固定的支架上,再逐漸把它拉長。并且是一邊拉長,一邊不停地旋轉它。在這個過程中,空氣也就順勢進入糖漿之中,為下一步的制作打下基礎。這個工序比較危險,一定要注意手心不要被燙傷了。
5.當糖漿被拉到一定長度時,就需要兩個人一邊拉住一頭,第三人則在中間控制糖漿的寬度,使其寬窄相當。然後三個人配合把糖漿反複折疊。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有空氣融進糖漿形成氣泡。接着,把拉長至十幾米的糖漿條放到灑滿芝麻的長案闆上。
6.重複上一道工序,再放置第二條、第三條糖漿塊。
7.用一把刀,把這些糖漿條切成相同長度的糖塊。這時候,已經成形的泡糖溫度也降到了常溫。
8.最後,再讓糖塊渾身都沾滿清香的芝麻粒,便大功告成。
如今,納溪泡糖已經成為泸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了。真希望做糖師傅們的堅持,能讓泡糖的制作技藝得到傳承,也把家家戶戶的"默契"和"愛"延續下去。
作者簡介:
本名梅志蓉,七零後,系廣州市青年作家協會會員、自貢市沿灘區故事作家協會理事會副主席、泸州市江陽區詩書畫院創研員及泸州市詩詞學會會員、泸州市社群大學詩詞教師、泸州市西南醫科大學詩書畫教育訓練教師、泸州市美琪教育少兒書法教師。本人從事文字創作多年,擅長懸念故事、民間故事及詩、詞、聯的創作。至今已發表故事、小說作品近100萬字,散見于國内各刊物。并積極參加全國各地征文,多次獲得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