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洗黃粑葉,準備拍黃粑。 楊濤 攝
周先瓊在切黃糖。 楊濤 攝
周先瓊将切好的黃糖放入糯米甑中,加快融化。 楊濤 攝
将磨好的米漿倒入盆中。 楊濤 攝
将甑好的糯米倒入米漿。 楊濤 攝
把黃糖、米漿和糯米飯攪拌均勻。 楊濤 攝
把攪拌均勻的黃糖、米漿和糯米的混合體拍入方格,友善黃粑塑形。 楊濤 攝
把攪拌均勻的黃糖、米漿和糯米的混合體切成方塊,成為黃粑的雛形。 楊濤 攝
周先瓊家,兒女和鄰裡幫着包黃粑。 楊濤 攝
四川泸州市納溪區的農村尚傳承着多種新年習俗,其中拍黃粑便是當地殘存的新年習俗之一,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更成為了在外遊子春節最惦記的家鄉事。2月2日,納溪區棉花坡鎮伏龍村74歲的周先瓊一大早便忙活上了,泡糯米、蒸糯米、磨米漿、拌黃糖、拍黃粑、切黃粑……從早晨忙到下午,才剛剛開始包葉。其中,拍黃粑是個技術活,一般是按1:1:2的比例,一斤黃糖,一斤米(磨漿),2斤糯米。米漿太多了,太軟則不容易結塊。周先瓊覺得,過年拍黃粑是家裡的“大事”,這個習俗在丈夫家已經堅持了上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