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人城遺址位于河北邢台隆堯縣城正西12.5公裡的雙碑鄉亦城、城角二村周圍。該城始建于春秋,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曆史,是戰國時期趙國僅次于邯鄲的第二大城市,是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柏人城址1982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機關,1995年公布為省級大型文物保護機關。
柏人城系夯土建築,它北鄰泜河,三面環崗(正南1.5公裡為木花崗,東南1.5公裡為光泰崗,西南2公裡為馬棚崗),依山傍水,地勢險要,向為曆代兵家必争之地。各崗上密布戰國、漢代古墓數千座。該城近方形,西北部為斜角。城牆全長共8017米:其中東城牆2225米,南城牆1915米,西城牆1451米,北城牆2426米,占地面積4平方公裡。東西城牆的南半部及南城牆除部分地段有不同程度的破壞外,大部分輪廓清晰,儲存完好,占總城牆的五分之三,目前城牆平均殘高2—6米不等,最高處7米,基寬16.5米,夯土築就。城牆夯土層為10厘米左右,每高60厘米鋪有一層栣木,栣木間距為30至60厘米不等,其作用相當于現代建築的鋼筋。柏人城址是我國儲存較好的古代大城池之一,柏人城共九門:東、西各三門,南二門,北一門。城門寬約16.5米,護城河距城牆10米,河寬18米;中心宮殿建築區在城内中北部,南北寬300米,東西長1400米,占地面積42萬平方米。經專家估算,地表建築土方堆積量達110萬多立方米,這樣的工程在當時無疑是人類曆史上的偉大壯舉!
古柏城人一帶,曆史上曾發生過數次戰争。據史料記載:公元前491年,晉卿趙氏與中行氏、範氏等發生内戰,中行文子曾逃至柏人,趙簡子遂圍柏人。漢高祖8年(公元前199年),劉邦過柏人,怕被人行刺,未留宿西去,使趙相貫高等人的陰謀未能得逞。公元24年,後漢光武帝劉秀創業時,曾在柏人城外大敗王郎大獎李育。柏人城成為漢武帝在河北一帶的重要軍事堡壘。西晉末年,羯族(匈奴的一個分支)人石勒率兵襲晉将王浚占領柏人城,大破晉軍。此役為爾後石勒在古襄國(邢台市)稱帝奠定了基礎。
柏人城内西北角有張耳台,亦城村北口城牆内還有張耳閱兵處,據介紹,張耳是秦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巨鹿之戰後,項羽封其為常山王,都信都(今邢台),後劉邦封其為趙王,都襄國(今邢台)。張耳在推翻秦王朝、助劉邦戰勝項羽、建立西漢政權中發揮了較大作用。
史書記載,柏人城自春秋時期晉文公于公元前624年建城算起,至唐天寶元年被淹城廢為止,一直以著名的繁華古城存在了1300餘年。此後,其又經1200餘年的風雨,成為今天的柏人城遺址。經過考古部門的勘探與發掘,其雄偉的夯土城牆輪廓已然展露峥嵘,展示着古城當年的繁榮和輝煌,講述着2600多年來發生在這裡的曆史往事及其曾經的特殊地位。
(整理,逍遙如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