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最厲害的最先被挂,比如楚王韓信;最親近的首先除名,比如趙王張敖;位置優越的,最先被挪窩,比如處于腹心之南韓。

大将軍韓信
同姓是指劉氏宗族(賞給别人的劉姓不算,比如婁敬,賜劉姓,叫劉敬;項羽死後,項氏賜劉姓)。異姓就是劉姓以外的族姓了。
漢高祖劉邦剛把皇帝位坐熱,就把矛頭指向異姓王,之前他分封了七個異姓王和十八功臣諸侯
七個異姓王為:
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王南鲸布
趙王張耳,燕王盧绾,長沙王吳芮
韓王韓信(韓宗室,非淮陰侯韓信)
仔細看清楚,漢高祖劉邦與衆功臣同享天下太平,劉姓居然一個也沒有入例,呂後娘家也沒有舅子夥沾光。看上去,漢高祖劉邦實在是大公無私,一碗水端平的樣子,誰說這不是共天下?
這是漢高祖六年分封的七王十八侯時的初始狀态。君臣皆大歡喜了,以後诏命頒了,接着殺白馬喝酒并且對天發誓說:
非劉氏不得王 ,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
這幾句誓言不是定心丸,解釋權歸皇帝所有,這在七個異姓王之後,不可能再封異姓王了。至于諸侯,隻需要功勞,照樣開通。這不擔心。關鍵節點是"非劉氏不得王"幾個字。它堵死了外姓為當朝之王的惟一道路。
大将軍韓信劇照
但現實情況是,大漢朝尚有七個異姓王,藩王的地盤占帝國一大半的土地。若成戰國,漢王朝中央跟周王朝一樣,幾年十幾年之後,比周天子都不如。異姓王占了這麼多地方,皇帝的兒女卻是"白身",這就是同姓和異姓沖突所在。
漢高祖劉邦還有八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不能不給一畝三分地搞生活的,是以,漢高祖的政策第二年就開始變了。要找碴削除異姓王侯,騰出地盤來封同姓子弟為王以鎮守四方。
要"王"劉氏,就要有地盤。沒有地盤怎麼王劉氏?是以,漢高祖劉邦就想辦法要從異姓王裡面打主意。善良的和政治覺悟遲頓的異姓王難過的日子到來了。
許多人都說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不公平,一個月内就有人造反,這不假。漢高祖劉邦分封後的當年也有人造反了,不是外人,是臧荼這個老燕王。幾個月後利幾(項羽手下的)又造反,之後的造反就綿綿不絕沒有斷過。為什麼會造反呢?關鍵也是不公平。漢高祖劉邦的脾氣戾氣和剛愎固執給逼反的。
古漢台望江樓
漢六年,楚王韓信讓人告了,漢高祖劉邦假裝雲夢之遊,把亳無準備的韓信抓了,抓到京城降為淮陰侯,從此高挂。
楚國眨眼就沒了,漢高祖又遷南韓于北方邊境建國,逼得韓王信造反。漢高祖劉邦本來有名将淮陰侯韓信可使,但他不放心。他要親征與匈奴勾結的韓王信,并想同匈奴冒頓單于較量一下,探探虛實。結果差點回不來。滿肚子的怨氣倒向自己的女婿趙王張敖。并以其他原因奪了女婿張敖的王位。正是:
最厲害的最先被挂,比如韓信;最親的最先除名,比如女婿張敖;位置優越的,最先被挪窩,比如地處核心的南韓。
漢五年,合圍項羽于垓下,項楚覆滅。
漢五年正月,劉邦繼皇帝位。增封異姓王及功侯十八人。
漢五年十月,燕王臧荼造反。其秋利幾反叛。
漢六年十二月,楚王韓信在雲夢之畔被捕,同月,韓信的楚國被滅,繼之以同姓王開始,即劉賈和劉交分楚國而王之。劉肥為齊王,凡齊語皆歸劉肥(同姓王站在異姓王的土地上開始了劉姓王的曆史時期)。
大型曆史話劇《韓信》蘇州上演
漢七年,漢高祖劉邦認為南韓在中原核心地區,把南韓遷往荒涼而寇亂不止的古太原地區建新南韓,以此屏蔽匈奴南下的道路。由于中央與地方調節失敗,中央官吏調研錯位,緻使韓王信投降匈奴。漢高祖劉邦親自征伐失敗。
漢八年,漢高祖劉邦征伐韓王信殘餘于東垣,回程經過柏人縣,趙相貫高等謀弑漢高祖劉邦,皇帝認為柏人縣名不詳怪異,帶了大軍不宿而去。
漢八年,上從東垣還,過趙,貫高等乃壁人柏人,要之置廁。上過欲宿,心動問曰:“縣名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於人也!”不宿而去。
上面的"柏人之論"顯然是後人附會,事後諸葛亮的話。貫高等人背着主子在劉邦經過的柏人縣設下埋伏,準備當晚皇上歇宿後襲擊,這是真的。但劉邦機警,不歇,直接走了。貫高計劃落空。
漢九年,趙相貫言等事發覺,夷三族。廢趙王敖為宣平侯。
張耳和韓信在趙國開辟第二戰場
趙相國貫高的"柏人事件"的直接發生原因,要追查到漢七年漢高祖劉邦征伐韓王信的叛亂這件事上。究其原因之一,就是白登山之圍的羞辱。原因之二,漢高祖劉邦開始信心十足,不聽忠臣婁敬勸告,認為婁敬阻擋漢軍出師不利,一怒之下,把婁敬關入廣武大獄,後來他在饑寒交加的風雪中才想起婁敬的忠言,不禁心中有愧。漢高祖企圖畢其功于一役,打敗反将韓王信和匈奴聯軍,出一口惡氣。他調集幾十萬大軍,自己帶三十二萬前鋒部隊一路追進冒頓單于早就挖好的大坑——白登山,被圍七日才狼狽而出。原因之三,人家箭沒射一根,刀沒揮一下,巧妙利用惡劣的天氣,就冷死漢軍無數,大漢朝君臣将士自上而下差點當了俘虜。漢高祖劉邦又氣又恨,但找不到發洩之地。
一行狼狽君臣,一群殘兵敗将,冷餓交加地撤到了趙國。漢高祖劉邦把一腔怒火全部倒在女婿、趙王張敖身上。
漢七年,高祖從平城過趙,趙王朝夕袒韝蔽,自上食,禮甚卑,有子婿禮。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
趙王無論如何小心翼翼也不能讓老丈人滿意。連趙王的手下、高齡六十餘歲的貫高,趙午等老臣都看不下去。他們是先王張耳的手下,一生忠心耿耿的服務于趙王和趙國。經過了不少事情。他們認為這是皇帝對主子的不尊重。秉信"主憂臣辱,主辱臣死"的教條信義。他們轉過背勸趙王反了,殺了漢高祖。趙王不肯。并嚴厲警告下屬不準再說。
漢七年,高祖從平城過趙,趙王朝夕袒韝蔽,自上食,禮甚卑,有子婿禮。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趙相貫高、趙午等年六十馀,故張耳客也。生平為氣,乃怒曰:“吾王孱王也!”說王曰:“夫天下豪桀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無禮,請為王殺之!”張敖齧其指出血,曰:“君何言之誤!且先人亡國,賴高祖得複國,德流子孫,秋豪皆高祖力也。原君無複出口。”
趙相國貫高,趙午直接對趙王張敖發惡言,不難想象漢高祖的态度之惡劣。您老吃了敗仗,把怒火發到女婿身上,女婿再是外人,也不該在女兒家叉腳仰首,罵罵颠颠的。何況女婿手下有一幫子下屬看着,打主子的臉就是欺負趙國無人,左右無能,一巴掌把趙國君臣全打了。貫高趙午是以發怒起殺心,多少怨不得他們。
山東濟南:第四屆中國非遺博覽會(資料)【劉邦登基】
但仔細一想,劉邦不可能發無緣無故的火吧,再說張敖有"子婿禮,甚恭"。白天穿着圍裙端茶端飯,晚上怕老丈人冷而無伴,沒個暖被窩的。女婿也不怕老丈母呂後今後罵他,居然把自己最愛的女人趙姬送給老丈人陪睡——也合該出事,這一陪,竟然懷孕,生下劉邦的第七個兒子劉長。後來丈母娘氣得吐血,這當然是後話,不提。(請閱讀作者相關文章《淮南王舊事,一門何以俱叛逆》,可得整體印象)
誰知道他是不是另有心思,看上了什麼東西要抓到手才罷休?
原來漢高祖自己最看重的三子劉如意還沒有地方去!這恐怕就是内心不甯的由來,因為齊國最肥,被田肯說暈了皇上,皇上把齊地給庶長子劉肥,楚國被分給劉賈劉交,南韓被攆走,成了中央直轄的核心的穎川郡。剩下好點的戰略要地就算趙國了。而趙國當時是女婿張敖為王的。這是當年人家的親爹張耳和韓信一刀一槍打下來的。張耳當時當上了趙王,韓信去攻下齊國,當的是假齊王。這兩人的命苦,立下無比大功,封地卻在幾年内易主。悲催不?悲催。
七個異姓王,臧荼、韓王信(這兩個不說)。韓信,張敖,最能幹韓信最親近的張敖,最先讓劉邦拿來開刀。并把他們盟誓後的封地奪過來封給自己的大兒子和三兒子。這種搶法,古今罕見。
漢高祖在漢九年盯着趙相貫高等造反不放事件發覺後治成大案。最後證明張敖不知情,才放張敖一馬。廢趙王張敖為宣平侯。張氏趙國滅亡,劉如意當上第一位劉姓趙王。這就是劉邦把女婿張敖踢開,用趙國來封"如意類我"的三子劉如意。庶長子劉肥已經是齊王,嫡長子劉盈是太子,三子劉如意是趙王,以後還有更多闆眼,令彭越鲸布這些大粗跳坑……
陝西省商山四皓墓博物館
魯元公主和劉盈是對苦命的孩子。雖然有雙親健在,确切地說,他們是跟着媽媽呂雉長大成人的,是在單親家庭裡成長的。他們倆姐弟雖然生在帝王家,過的卻是抑郁苦澀,宮鬥無休止的日子。
漢高祖為秦民時,當個亭長犯事多,牽累了老婆,呂後上養老下養小。辛苦扯大一對孩子,非常不容易。而漢高祖的行為,是沒有家庭觀念的,對自己的老婆兒女很淡泊。這從他走一路風流一路可以看得出來他的冷漠及自私來,對家庭極不負責。
彭城之戰前,幾個月時間,居然忘了把家室早點安置到安全地方。呂後于戰亂中"揳父将雛"逃難,一家老小為楚兵沖散。呂後太公被俘,一對兒女失散。女兒兒子好容易找到父親,卻被劉邦幾次踹下馬車去——因為姐弟倆耽誤了父親逃命。
劉敬建議與匈奴"和親",認為皇帝的親生女兒最有份量。漢高祖馬上就要送親生女兒魯元公主到匈奴去和親,呂後馬上叫停,魯元公主才沒去成。"柏人事件"中,呂後堅信女婿趙王張敖不會幹叛逆之事。但劉邦不聽,堅持逮捕趙王及其他十幾個仆從到京審問,酷刑虐待,毫無尊嚴。
呂後數言張王以魯元公主故,不宜有此。上怒曰:“使張敖據天下,豈少而女乎!”不聽。
呂後也隻有落淚的份,因為她這時一點權利也沒有!女兒命苦,差點成了寡婦;而兒子的命更苦。呂後象老母雞一樣護着一雙兒女,盡了為人母親的一切辛苦。但他們夫妻是體會不到魯元公主和劉盈的内心悲涼的。
貫高等人堅守信義,終于征服了當今皇上。漢高祖劉邦對貫高很客氣。放了女婿張敖,又放了貫高。貫高确信自己的主人張敖自由後,自殺了。他認為自己當初确實要謀殺皇帝的,沒面子再在朝廷走動。
呂後與諸侯王的故事
但是,趙國經此一折騰,恰巧被漢高祖劉邦憑"柏人事件″名正言順地奪了張敖的趙王位。看在女兒的面上,降張敖為宣平侯。好歹沒讓女兒守寡。
資料來源:
《高祖本紀》
《外戚世家》
《張耳陳馀列傳》
《淮陰侯列列》
《韓信盧绾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