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
卷四·周紀四·赧王
01
—
廉頗與蔺相如的故事大緻包括完璧歸趙、渑池會、負荊請罪及将相和,少年時代的我們都是從課本中就認識了他們,高風亮節的蔺相如、知錯就改的廉頗應該是戰國人物中最家喻戶曉的了。
下面我們就來簡單地複習一下兩位上古先賢的光輝事迹。
趙國,自趙武靈王被困死沙丘宮,趙惠文王趙何當政以來,過了幾年安生的日子。
公元前288年,秦國派白起攻打趙國,占領了杜陽城。公元前285年秦趙會于中陽,暫停了雙方的敵對态勢,一年後雙方甚至聯手出兵助樂毅伐齊。
伐齊任務很快就成了燕國唱獨角戲,秦趙等召回了本國軍隊,并且,兩國在公元前283年再次會于穰城。
表面上看秦趙兩國短時間内是友好鄰邦,互不侵犯,能經常坐下來一起喝一杯。
但其實那個時候秦國早就已經志在一統天下了,他們與誰打架、與誰結交都有着自己的戰略計劃。在樂毅伐齊前,秦國不是還想和齊國聯手幹掉趙國嗎,隻是計劃被人識破而已。
公元前283年,秦趙穰城之會的幾個月後,趙王得到楚國寶玉和氏璧。
我國的傳統文化中,玉石有着極其特殊的地位,我們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崇拜這大自然的結晶。
和氏璧應該是自古以來最有名的一塊玉石了吧,傳說在春秋時期,一個名叫卞和的楚國人,在荊山看見鳳凰栖落一塊青石之上,這鳳凰不落無寶之地啊,雖然這石頭看似平淡無奇,卞和還是将它獻給了當時的楚王楚厲王,楚厲王叫來王宮的玉石師傅,大師們仔細辨識,認為是這隻是一塊石頭。卞和于是被認定為欺君罪,處以刑罰,被砍去了左腳。
幾年後,厲王的兒子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捧着石頭去獻寶,這次大師們鑒定後還是認為這是一塊普通至極的石頭,這次卞和失去了他的右腳。
這個三番兩次獻寶,卻無端受刑的可憐人兒回到了荊山,他每日裡抱石痛哭,哭至淚腺幹涸,流出了血淚,哭成了個血人。
時光流轉,又過了幾年,楚武王的兒子楚文王當政了,楚文王從小就聽說過這個倔強固執的獻寶老頭的故事,這老頭數十年的執着,讓他非常好奇。
一天,終于按捺不住好奇心的楚文王讓人召卞和帶着他的石頭進宮,讓工匠們剖開石頭,璞石變成了稀世寶玉,其成色堪稱當世第一,楚文王召集當世最好的工匠将它雕琢成璧,并命名為“和氏璧”。
這是塊被賦予了一種精神力量的玉壁。
秦昭襄王探得了趙王的收藏,他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池和趙國交換。
接下來就是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了。
趙王想不給,怕挨秦國揍;給,又怕被秦國騙。這個時候蔺相如自告奮勇攜玉出使秦國。
秦王當然不是真心實意地想用城來換和氏壁,蔺相如巧妙地設計取回和氏璧,派人帶着玉提前潛逃回趙國。
秦王見玉已不在蔺相如手上,自己如果殺了他不但得不到半點好處,還會背負個容不下賢能的罵名,這秦王又不是傻子,當然先壓下這火氣再說了。
沒送命,反而得到以禮相待,不怕死的蔺相如回到趙國,趙王獎賞他的無畏和勇敢,封他為上大夫。
我們都無限感慨于蔺相如完璧歸趙的英勇壯舉,這一事件也成就了蔺相如,但你們不知道的是,這一事件的後續給趙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禍。
02
完璧歸趙事件後,蔺相如正式走上了趙國政壇,成了一顆冉冉升起的政壇新星。
但其實對于趙國來說,雖然保全了和氏壁,為此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蔺相如将秦王玩弄于股掌之上,并到處大肆宣揚,給了秦國一個很好的出兵理由,接下的三年時間裡,秦國着重對趙國進行了軍事侵略,殺神白起不斷地帶兵攻打趙國,趙國損失慘重。
公元前282年,也就是蔺相如完璧歸趙的第二年,趙國兩座城池姓了秦;公元前281,石城被破,成了秦國領地;公元前280年,白起率兵圍攻代郡光狼城,二萬趙軍被斬首。
三年來,趙國的西北一片基本上都被秦國占領,趙王每天都處于被前線戰報支配的恐懼之中。
雖然可能蔺相如三年前将和氏壁送給了秦國,這些征戰也無可避免,早晚會發生。
趙國雖有名将賢臣能維持内政的欣榮,但在與秦國及山東諸國的外交關系上一味地強硬,也算是政策上的一大敗筆吧。
是以在秦王提出要和趙王渑池相會的時候,廉頗和蔺相如想也不想,就建議:必須去,不去丢面子,顯得趙國懦弱而膽怯。
趙王其實是非常地不情願的,十幾年前楚懷王被騙而囚的教訓可還記憶猶新啊,可是,這文武大臣都群情激昂,還能咋辦呢?被站在道德制高點的臣子們綁架的趙王隻能硬着頭皮前往,好在有蔺相如随行。
廉頗将趙王一行送到邊境,告别時說:“大王此行,估計加上路程的耗時,到會議儀式全部結束,也就三十天光景,如果超過三十天您還沒有回來,請允許我們立太子為趙王,以斷絕秦國的要挾念頭。”
這是tm是真的要将我當作楚懷王啊,又一次被裹挾,可憐的趙何還是隻能同意,誰讓他是趙王呢。
我們都知道,渑池會上,蔺相如又一次展現了他大無畏的革命獻身主義精神,豁出了命地既保全了趙國的大國臉面,又将趙王安全地帶回了趙國。
這一次的英勇壯舉,趙王是全程的親曆者,是以他能感同身受,他覺得蔺相如在自己的眼中更加的偉岸和光輝,得再給他封官加爵。
趙王一回國,就立馬加封蔺相如為上卿之職,地位在同為上卿的大将廉頗之上。
03
這下,廉頗不高興了。
“我作為趙國大将,有攻城野戰之功,蔺相如原不過是下層小民,隻以能說善辯而位居我之上,我實在感到羞恥,忍不下這口氣!”
廉頗到處宣稱:“我遇到蔺相如,一定要當面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卻總是有意避開這老将軍。每逢上朝,常常稱病,不和廉頗去争排列順序;出門在外,遠遠望見廉頗的車駕,便令自己的車回避。
蔺相如的門客下屬都為他感到不值。
蔺相如對他們說:“你們看廉将軍的威嚴比得上秦王嗎?”
“比不上。”
“秦王那麼大的架勢,我都敢當面叱責他,羞辱他的群臣,我雖然無能,難道單單怕廉将軍嗎!我是考慮到:強暴的秦國之是以還不敢大舉進犯趙國,就是因為我和廉将軍在。我們兩虎相争,必有一傷。我是以避讓,是先考慮到國家的利益而後才去想個人的私怨啊!”
不能以個人私怨影響到國家利益,這一段話确實是一個忠臣崇高的境界。
這些适時地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裡,廉頗能身居高位,除了他顯赫的戰功以外,為人臣子的基本道理他還是懂的。
是以,當聽到蔺相如的這番話後,廉頗十分羞愧。
第二天,廉頗赤裸着上身,背負荊條,到蔺相如府上請罪,蔺相如哈哈一笑,扶起廉頗,解下荊條,從此倆人解開心結,成為生死之交。
負荊請罪美名從此千古流傳,将相和也成為文武大臣和諧相處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