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卷四·周纪四·赧王
01
—
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大致包括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及将相和,少年时代的我们都是从课本中就认识了他们,高风亮节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应该是战国人物中最家喻户晓的了。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地复习一下两位上古先贤的光辉事迹。
赵国,自赵武灵王被困死沙丘宫,赵惠文王赵何当政以来,过了几年安生的日子。
公元前288年,秦国派白起攻打赵国,占领了杜阳城。公元前285年秦赵会于中阳,暂停了双方的敌对态势,一年后双方甚至联手出兵助乐毅伐齐。
伐齐任务很快就成了燕国唱独角戏,秦赵等召回了本国军队,并且,两国在公元前283年再次会于穰城。
表面上看秦赵两国短时间内是友好邻邦,互不侵犯,能经常坐下来一起喝一杯。
但其实那个时候秦国早就已经志在一统天下了,他们与谁打架、与谁结交都有着自己的战略计划。在乐毅伐齐前,秦国不是还想和齐国联手干掉赵国吗,只是计划被人识破而已。
公元前283年,秦赵穰城之会的几个月后,赵王得到楚国宝玉和氏璧。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玉石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我们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崇拜这大自然的结晶。
和氏璧应该是自古以来最有名的一块玉石了吧,传说在春秋时期,一个名叫卞和的楚国人,在荆山看见凤凰栖落一块青石之上,这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啊,虽然这石头看似平淡无奇,卞和还是将它献给了当时的楚王楚厉王,楚厉王叫来王宫的玉石师傅,大师们仔细辨识,认为是这只是一块石头。卞和于是被认定为欺君罪,处以刑罚,被砍去了左脚。
几年后,厉王的儿子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捧着石头去献宝,这次大师们鉴定后还是认为这是一块普通至极的石头,这次卞和失去了他的右脚。
这个三番两次献宝,却无端受刑的可怜人儿回到了荆山,他每日里抱石痛哭,哭至泪腺干涸,流出了血泪,哭成了个血人。
时光流转,又过了几年,楚武王的儿子楚文王当政了,楚文王从小就听说过这个倔强固执的献宝老头的故事,这老头数十年的执着,让他非常好奇。
一天,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的楚文王让人召卞和带着他的石头进宫,让工匠们剖开石头,璞石变成了稀世宝玉,其成色堪称当世第一,楚文王召集当世最好的工匠将它雕琢成璧,并命名为“和氏璧”。
这是块被赋予了一种精神力量的玉壁。
秦昭襄王探得了赵王的收藏,他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和赵国交换。
接下来就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了。
赵王想不给,怕挨秦国揍;给,又怕被秦国骗。这个时候蔺相如自告奋勇携玉出使秦国。
秦王当然不是真心实意地想用城来换和氏壁,蔺相如巧妙地设计取回和氏璧,派人带着玉提前潜逃回赵国。
秦王见玉已不在蔺相如手上,自己如果杀了他不但得不到半点好处,还会背负个容不下贤能的骂名,这秦王又不是傻子,当然先压下这火气再说了。
没送命,反而得到以礼相待,不怕死的蔺相如回到赵国,赵王奖赏他的无畏和勇敢,封他为上大夫。
我们都无限感慨于蔺相如完璧归赵的英勇壮举,这一事件也成就了蔺相如,但你们不知道的是,这一事件的后续给赵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祸。
02
完璧归赵事件后,蔺相如正式走上了赵国政坛,成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政坛新星。
但其实对于赵国来说,虽然保全了和氏壁,为此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蔺相如将秦王玩弄于股掌之上,并到处大肆宣扬,给了秦国一个很好的出兵理由,接下的三年时间里,秦国着重对赵国进行了军事侵略,杀神白起不断地带兵攻打赵国,赵国损失惨重。
公元前282年,也就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第二年,赵国两座城池姓了秦;公元前281,石城被破,成了秦国领地;公元前280年,白起率兵围攻代郡光狼城,二万赵军被斩首。
三年来,赵国的西北一片基本上都被秦国占领,赵王每天都处于被前线战报支配的恐惧之中。
虽然可能蔺相如三年前将和氏壁送给了秦国,这些征战也无可避免,早晚会发生。
赵国虽有名将贤臣能维持内政的欣荣,但在与秦国及山东诸国的外交关系上一味地强硬,也算是策略上的一大败笔吧。
所以在秦王提出要和赵王渑池相会的时候,廉颇和蔺相如想也不想,就建议:必须去,不去丢面子,显得赵国懦弱而胆怯。
赵王其实是非常地不情愿的,十几年前楚怀王被骗而囚的教训可还记忆犹新啊,可是,这文武大臣都群情激昂,还能咋办呢?被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臣子们绑架的赵王只能硬着头皮前往,好在有蔺相如随行。
廉颇将赵王一行送到边境,告别时说:“大王此行,估计加上路程的耗时,到会议仪式全部结束,也就三十天光景,如果超过三十天您还没有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赵王,以断绝秦国的要挟念头。”
这是tm是真的要将我当作楚怀王啊,又一次被裹挟,可怜的赵何还是只能同意,谁让他是赵王呢。
我们都知道,渑池会上,蔺相如又一次展现了他大无畏的革命献身主义精神,豁出了命地既保全了赵国的大国脸面,又将赵王安全地带回了赵国。
这一次的英勇壮举,赵王是全程的亲历者,所以他能感同身受,他觉得蔺相如在自己的眼中更加的伟岸和光辉,得再给他封官加爵。
赵王一回国,就立马加封蔺相如为上卿之职,地位在同为上卿的大将廉颇之上。
03
这下,廉颇不高兴了。
“我作为赵国大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原不过是下层小民,只以能说善辩而位居我之上,我实在感到羞耻,忍不下这口气!”
廉颇到处宣称:“我遇到蔺相如,一定要当面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却总是有意避开这老将军。每逢上朝,常常称病,不和廉颇去争排列顺序;出门在外,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驾,便令自己的车回避。
蔺相如的门客下属都为他感到不值。
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的威严比得上秦王吗?”
“比不上。”
“秦王那么大的架势,我都敢当面叱责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无能,难道单单怕廉将军吗!我是考虑到:强暴的秦国之所以还不敢大举进犯赵国,就是因为我和廉将军在。我们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我所以避让,是先考虑到国家的利益而后才去想个人的私怨啊!”
不能以个人私怨影响到国家利益,这一段话确实是一个忠臣崇高的境界。
这些适时地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能身居高位,除了他显赫的战功以外,为人臣子的基本道理他还是懂的。
所以,当听到蔺相如的这番话后,廉颇十分羞愧。
第二天,廉颇赤裸着上身,背负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蔺相如哈哈一笑,扶起廉颇,解下荆条,从此俩人解开心结,成为生死之交。
负荆请罪美名从此千古流传,将相和也成为文武大臣和谐相处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