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澹泊甯靜遺址考古取得重要發現。考古人員在遺址發現了主建築“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引起了公衆好奇。不是說圓明園是清朝皇帝享樂的“夏宮”嗎?怎麼還會有稻田?
打開塵封的曆史,原來圓明園内外的景觀和其中的帝後生活,和我們想象的并不完全一樣。
澹泊甯靜
胤禛耕圖
劭農重谷是清帝的家法傳承
中國自古以農業立國,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為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清朝統治者非常重視農業和糧食問題。入關之前,皇太極就已認識到“五谷乃萬民之命所關”,“厚生之道,全在勤治農桑耳”。入關後的清帝,在農耕文化的汪洋大海中,更是深刻感受到:糧食的豐歉,與大清王朝的統治密切相關。康熙帝親政後,不僅對旱澇雨情、農業生産等十分重視,而且常到玉泉山下問農“觀禾”。史載,康熙帝躬耕稼穑,在西苑(今中南海)、暢春園裡種植水稻,并親自培育出一年兩熟的稻種,命名“禦稻”,推廣天下。康熙三十八年七月,康熙帝作詩《暢春園觀稻,時七月十一日也》:“七月紫芒五裡香,近園遺種祝祯祥。炎方塞北皆稱瑞,稼穑天工樂歲穰。”
雍正在位期間,亦大力提倡重農務本,他首倡各州縣歲舉一勤儉老農,各給八品頂戴榮身,以資鼓勵。在圓明園裡,雍正帝開辟有稻田、菜圃,并修建了許多與農耕文化密切相關的建築,如“多稼軒”“稻香亭”“耕織軒”“學圃”“觀稼軒”等,以此标榜天下。他在《圓明園記》中寫道:“園之中,或辟田廬,或營蔬圃,平原膴膴,嘉穎穰穰,偶一眺覽,則遐思區夏,普祝有秋。至若憑欄觀稼,臨陌占雲,望好雨之知時,冀良苗之應候。則農夫勤瘁,穑事艱難,其景象又恍然在苑囿間也。”
乾隆即位後,繼承和發揚乃祖乃父“墾田務農,為政之本”的思想,不僅在擴建圓明園時增加涉農景觀,如紫碧山房景區的豐樂軒,若帆之閣裡的耕雲堂,北遠山村裡的水村圖、課農軒、稻涼樓,如園裡的觀豐榭等等,而且在圓明園内外開辟大量農田,作為問農觀稼之地。
乾隆十五年,乾隆帝以慶賀其生母六十大壽為名,在甕山(今萬壽山前身)修建大報恩延壽寺的同時,深挖擴充甕山泊為昆明湖,“新湖之廓與深,兩倍于舊”,并加築東堤攔蓄玉泉山諸水,形成一個可調節的大水庫。湖水經長河入京師,既增加了漕運和京城用水,也有利于禦園周邊的稻田灌溉。同時,乾隆帝又命人對萬泉河水系進行改造,引巴溝低地的諸多泉水北流,把這一帶濕地開辟成大片的稻田。
乾隆三十二年,熙春園(位于今清華大學)收歸禦園後,乾隆帝即在該園北部圍出百餘畝試驗田,供其觀察麥情,并建有觀疇樓(今清華園自清亭處)。他多次臨幸此地,觀禾吟詠,其中一首《熙春園觀麥》詩:“于中多隙地,種麥年來遍。藉用驗農功,讵止資遊玩。行漿頗似壯,拔節差覺健。此後祝再霈,餅餌庶可膳。”
乾隆帝曾自诩其觀禾勝于賞花,且常與附近的“農父老較晴量雨”,有時還下田親自耕作。他在《禦園耕種》一詩中寫道:“弄田播種近臣從,不比親耕與秩宗。布谷有聲春已暮,看花無興草全茸。勞躬漫謂勤民亟,愁意多緣望雨濃。豐澤耤田将禦苑,年年端是重三農。”
嘉慶三年,已是耄耋之年的乾隆皇帝,仍念念不忘雨水與農作。這年上元節剛過,他便到玉泉山龍神祠祈雪;以春雨不足,三月初五日谷雨,他複至玉泉山龍神祠祈雨;三月十一日他再詣黑龍潭祈雨;三月十三日他又赴清漪園(今頤和園前身)廣潤祠祈雨,并賦詩曰:“五谷本來賴天佑,一心惟是念民勞。雖曾霡霂非霑足,虔叩憂霖惕染毫。”在皇權至上的社會中,對一位88歲的老皇帝來說,能做到這一步,不能不令人感佩。
為此,嘉慶皇帝在《多稼軒》詩注中總結道:“我皇祖念切民依而置此軒,我皇考肯獲惟勤,常時省覽。予習聞彜訓,式谷是思,能不于粒食之源,亹劭農重谷之家法乎!”
田字房與黃馬褂
圓明園裡有許多反映農本思想的殿閣樓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田字房”了。圓明園裡的田字房,也許是古今中外最奇葩的建築形式之一。它位于大宮門、正大光明殿、九州清晏至澹泊甯靜景區的中軸線旁,于雍正五年建成。該大殿四面圍廊,每面各有一門,中井為十字形,有房33間。乾隆帝為皇子時曾作《田字房記》:“是地也,西山遠帶,碧沼前流,每當盛夏,開窗則四面風至,不複知暑。其北則稻田數畝,嘉禾生香,藹聞于室……時引儒臣坐而論道,或率諸王公子弟修家人之禮,講燕好之歡。所觸目而會心者,我皇父之同憂同樂,憩息于斯,較之靈台卷阿意更深長矣!”可見,雍正帝是非常喜歡在此園居理政,問農觀稼的。
據史料記載,由于玉泉山和甕山周邊地勢平坦,泉水豐沛,故明初以來即有許多稻農在這裡耕作,遊人觀之“水光稻花如江南”。康熙時,從江浙兩省“調派優秀之農人來京應職”,在此種植水稻。這些奉旨而來的稻農均“敕穿黃布馬褂,其北地農人助手,則不準穿”。同時,“奉旨設稻田廠、禦米倉,(在)青龍橋南路路北,管理一切稻田事務。”其後,乾隆帝又從南方得到優良的稻種紫金箍,并再次征調13戶稻農,在海澱六郎莊一帶種植水稻。
故當時在玉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周邊,以及長河兩岸皆有稻田,方圓數十裡,禦園景緻與田園風光融為一體。其中身穿“黃色工作服”的南方農人,在綠油油的稻田裡忙碌的身影,更是一道絕美的風景。翻開乾隆帝的禦制詩,可以讀到多首涉農詩作。《昆明湖上作》:“新辟水田千頃綠,喜看惠澤利三農。”《青龍橋曉行》:“十裡稻畦秋早熟,分明畫裡小江南。”《堤上四首》之一:“西界明湖東稻田,新秧率已茁芊芊。”《萬泉郊行即事》:“疑是山村是水鄉,禾苗低亞稻苗黃。綠楊十裡蟬聲沸,飒爽風中饘粥香。”《耕雲堂》(耕雲堂位于圓明園北部若帆之閣景區):“山堂近北牆,俯視見牆外。牆外複何有,水田橫一帶。”
壟畔誕生禦田秧歌
在三山五園内外的田園風光中,還有一個值得書寫的畫面,就是誕生于田頭壟畔的大秧歌。據載,這種民間的藝術形式,始于康熙、雍正,盛于乾隆,為稻田插秧之歌,為且插且歌之詞,有單唱,有對唱,也有群唱。金勳《成府村志》中寫道:“在這些南省農人吃飯休息的時候,在大柳樹林之中,鋪上席,大家聚餐飯後,用竹筷子敲打着銅香(鑲)盤子底,當銅鑼兒。那一位農人也高起性(興)來,用飯勺木把兒打着水桶底,當作花鼓兒敲着,慢慢的也能打起成套譜子。大衆唱,群曲(趨)和之。”
起初,“其詞粗俗,調内多南音”,後經粗通文墨之人修改,編成二十餘個曲調。再後來發展為地秧歌和高跷秧歌兩種主要類型,還有以田間動物、昆蟲及和尚、羅漢等為形象的化妝秧歌。到光緒年間,這種遠近聞名的京城西北大秧歌,竟成為慈禧太後看皇會的保留節目。
自古至今,人口衆多與耕地有限的沖突,一直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在康乾盛世的18世紀,清朝人口從一億多迅速增加到乾隆末年的近三億。要想養活如此衆多的人口,又欲長治久安,清朝統治者把重農為本作為家法,曆代相傳,“惟土物愛,知稼穑艱”,甚至“親禦耒耜”,同時采取鼓勵墾荒、輕徭薄賦、治理河工、推廣高産作物等一系列舉措。到乾隆末期,全國耕地比一百年前增加了大約1.5億畝。乾隆一朝,秉承康熙政策,先後五次蠲免天下錢谷,三次蠲免漕糧,總數達白銀二億兩,創造出清朝國力的最佳狀态。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作為人口大國,農事從來都是我國的頭等大事,在世界風雲巨變的今天,保護耕地,節約糧食,把飯碗端在自己的手中,更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牢記于心的“家法傳承”。(作者機關: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
(原标題:清帝重農事 觀禾勝賞花)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何瑜
流程編輯:l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