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平劇有多少年曆史?是北京的地方戲嗎?生旦淨醜的行當指的是哪些?從聽戲到看戲,它如何成為中國的國粹?舞台上熠熠生輝的角兒們又是經過了怎樣的千錘百煉,才能走到舞台中央?8月28日下午,在嶽陽路168号上海平劇傳習館,著名餘派老生、國家一級演員傅希如攜上海平劇院青年演員做客“梧桐·名家彙”,從個人成長到藝術導賞,一場幹貨滿滿的分享在暑氣未消的周末,給社群居民和戲迷朋友帶來值得回味的清涼。徐彙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呂曉慧出席活動。

傅希如,國家一級演員,上海平劇院優秀武生,老生演員,宗餘派。曾榮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三屆中國平劇之星獎、第二十六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第六屆全國青年平劇電視大賽老生組金獎榜首、第一屆紅梅杯平劇大賽紅梅大獎榜首。
童年
傅希如生長在一個平劇琴師家庭。勤奮的父親8小時在家練琴,他偶然一次吃飯拿起兩根筷子學着父親拉琴的樣子,被認為是喜歡京胡,有藝術苗頭,從此開始了跟父親學琴的日子。
“一盒火柴有40根,小時候練琴每天拉琴拿一根拉一遍,直到40根全部拿出來,拿出來以後還得一根根放回去。”火柴廠從不偷工減料,有時拿根火柴給父親點煙,用過的小棍棍照舊被父親放回去。
練琴時間基本是幼稚園和國小放學後,先做作業、吃飯,六點一刻準時開練,那時一集卡通片剛好在六點到六點半,是孩子們盼望的時刻,但傅希如每天看到六點一刻就必須關掉電視練琴,是以隻能看半集。
如今回憶起那些半集卡通片拼湊出來的童年,傅希如笑侃:“現在為什麼編點故事還行,大概是被半集卡通片逼出來的。”也有甜的時候,小時候有次來上海,吃到了香香甜甜糯糯的上海麻球,味覺記憶念念不忘。後來考戲校,同時收到北京、上海、山東三個地方的錄取通知,傅希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上海,一是因為麻球,二是因為另兩個地方都是做樂手,來上海可以做演員。那時候的男神是李連傑、成龍、007,自然要來上海做演員。
明師
1992年,11歲的傅希如來上海學戲,自此與徐彙結緣。幾處校區在徐彙,搬遷前後的上海平劇院也都在徐彙,在他看來,這裡是特别有上海味道的地方。傅希如說自己特别幸運,一路遇到的都是名家“明師”。
“沒有一個老師讓我學他自己,一定要像他、要跟他一樣,都是教給我方法,并根據自己的條件,根據自己的了解、閱曆、人生觀去發揮自己的特長,去形成屬于自己的藝術風格。”
愛才惜才,明白開明,傅希如珍藏着一路走來的師生留影。張文涓、王思及、童祥苓、張少樓......他的刻苦老師們也看在眼裡,都覺得是可造之才,要給他加小竈。有一位有“山城葉盛蘭”之稱的朱福俠老師,每天淩晨四點到傅希如床前叫他起來練功,小傅同學裝睡,老師也不大聲,就用手戳,直到他翻身起床,跟着他去練,四點多練到六點,再接上戲校的早功課。沒想到練得過猛也導緻了韌帶松弛,椎間盤突出,他一度面臨變聲倒倉後的又一至暗時刻。好在這一切,傅希如都奇迹般地挺過來了!
很多人曾問他,為什麼沒有正式拜師,傅希如說,恩師太多了,如果拜都要拜,如果隻拜一個就對不起其他老師,這些在平劇圈裡赫赫有名、威震一方的名師大家都是他的領路人,“我有幸跟這麼多老師學習過,他們在不同藝術階段給我不同幫助,都給我留下特别難忘的回憶和财富。”
入戲
從1790年徽班進京,開啟平劇誕生的前奏,到海納百川,融各家之長,集文學、美術、國術、舞蹈、歌唱、表演等藝術于一身,成為中國最普及的劇種,在北京形成但并非是北京地方戲的平劇融會貫通,博大精深。1876年,上海《申報》首次出現平劇一詞,這一命名沿用至今。
平劇的行當有各種分法,主要是生、旦、淨、醜。生行是平劇最主要的角色行當之一,“以前叫生挂頭牌,後來是生旦并重”。老生三鼎甲、四大須生。從詳解生行到劇場裡使用電燈後,聽戲轉為看戲,平劇從注重唱腔到對視覺扮相、舞台效果的發展推動,傅希如的導賞有說有“演”。
一個人的“沙家浜”
上海平劇院青年演員王維佳帶來的梅派名段《貴妃醉酒》,郝傑和劉潇帶來的《三岔口》,國家一級演奏員、琴師周曉銘一人分飾三角,帶來的自拉自唱《沙家浜智鬥》将現場氣氛帶入高潮,觀衆得以在導賞聆聽的同時一秒“入戲”。
“很多人認為平劇深奧、難懂、晦澀、古老,離我們很遠,結果一接觸發現不是那樣的。“傅希如說,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作為一名平劇演員,一定要盡可能讓大家都能接觸到平劇,“你接觸了不喜歡也可以,但是因為沒有接觸到而失去了跟平劇結緣的機會就挺可惜的。”
現場觀衆體驗戲服
說到平劇的“規矩”和“創新”,傅希如表示,規矩、規範、法則捆綁演員,但是在“一定之規”裡面還是有很多空間,是以才會精彩紛呈,有這麼多流派,每一個流派根據自己的條件發揮出長處。每一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特點,這其中會湧現出很多的人才,經過了千錘百煉,他們會用各種各樣的技能展現平劇的魅力,讓你滿足,讓你贊歎!
傳承
“梧桐·名家彙”是徐彙區委宣傳部主辦,天平街道黨工委承辦的一檔旨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創造市民與文藝名家面對面聆賞、對話、分享的文化類活動,2020年以“紅色經典”為主題推出第一季内容後,受到社群居民的熱捧,每每活動資訊才剛上線名額就被秒殺。梧桐名家彙的最大特色是将名家請進社群,與觀衆近距離交流互動,同時在現場精彩呈現各領域的文化魅力。今年第二季活動一方面開通“徐彙通”等直播平台,邀請更多市民感受梧桐樹下的文化魅力,另一方面以“讀行百年”為主線,突破原有活動空間,把徐彙和天平街道内諸多紅色文化地标串引成線,從“66梧桐院鄰裡彙”出發,走進衆多文藝活動的發生現場,截至目前已走入夏衍舊居、黑石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上海中國畫院、上海平劇傳習館等多個文化地标,讓社群居民和更多上海市民得以領略高品質的藝文之美。
當天活動現場,傅希如向天平街道黨工委負責人贈送了自己的代表作唱片,徐彙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呂曉慧回贈具有徐彙特色的“海上磚”文創産品。她特别提到,上海平劇傳習館其實也是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所在地,無論是平劇、滬劇、越劇、昆曲,都與徐彙有着深厚淵源,也在這裡經曆着新一輪的發展,包括最新落成的為傳統戲劇打造的專屬劇場宛平劇院,硬體設施非常先進,徐彙有那麼多高品質的戲劇文化資源,一定要努力為大家創造親近傳統文化的機會,打造不同的平台、空間、活動,讓老、中、青,尤其是小朋友能夠走進傳統文化,喜歡傳統文化,将戲曲、文化、美育相關的一些活動融入優秀傳統文化,以文化人,做好傳承,讓百姓能夠實實在在感受到徐彙乃至上海的文化軟實力。
記者:張文菁
視訊、照片:《梧桐·名家彙》提供
編輯:葉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