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人分飾“元堇”和“王熙鳳”的背後,新一代上海平劇偶像馳騁青春賽道

一人分飾“元堇”和“王熙鳳”的背後,新一代上海平劇偶像馳騁青春賽道

“知道《原神》嗎?聽過《神女劈觀》嗎?想知道原唱是誰嗎?”今天的朋友圈裡,上海平劇院院長張帆為平劇《王熙鳳大鬧甯國府》打call的文字獲得衆多點贊。

原來,為全球遊戲玩家矚目的“雲堇”和“王熙鳳”竟是同一人——青年演員楊揚。不為人知的是,在新一代“平劇偶像”火出圈的背後,是這位“荀派”花旦在上海平劇院青年演員教育訓練計劃“青春跑道”上十年不歇的奔跑。

一人分飾“元堇”和“王熙鳳”的背後,新一代上海平劇偶像馳騁青春賽道

在這同一條青春跑道上,與楊揚共同奔跑着的還有117名年輕平劇人。随着上海平劇院“青春跑道”第二季日前的圓滿收官,十載光陰、200餘出劇目見證了這批青年演員從默默無名到C位的無數磨煉,也見證着代際更疊中經典劇目的傳承交接。十年如一日的耕耘收獲了豐碩成果:“青春跑道”兩季參訓演員傅希如2019年斬獲“梅花獎”、院團連續五年将白玉蘭戲劇獎“主角獎”收入囊中、三人入選上海文學藝術獎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十年收官,更是一個新起點。”誠如張帆所說,傳統戲曲文化的赓續仍需久久為功,唯有步履不停地前行,才能引來新的春光無限。

平劇大家口傳心授,出人出戲相輔相成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至本世紀初,全國平劇界都經曆着一波人才斷檔、劇目斷檔、觀衆斷檔的“三斷檔”危機,上海平劇院也曾數度面臨過演出需要“借演員”的窘境。時任上海平劇院院長的孫重亮決心建立一支屬于上京的青年隊伍,“業務管理部門”就此應運而生,主抓任務便是人才培養。

一人分飾“元堇”和“王熙鳳”的背後,新一代上海平劇偶像馳騁青春賽道

項目的誕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從最初排戲前的一小時加練、到開設夏季集訓訓練班再到邀請藝術家進行個别輔導,經曆了兩三年的摸索後,寓意為“在藝術跑道上,青年人一直往前,永無止境”的“青春跑道”最終鋪就。秉持着“戲是出人的載體,人是出戲的保障,兩者缺一不可”的初衷,并兼顧到有大量演出任務在身,上京最終決定“以戲促功”,根據每位演員的個人優勢循序漸進地打造培養計劃,一季五年,分别以“起跑”“跨越”“接力”“沖刺”“決勝”梳理出青年人才培養的整體脈絡,每年一次甄選,最終以“金字塔”式培養理念甄選出劇院最拔尖的青年人才。

一人分飾“元堇”和“王熙鳳”的背後,新一代上海平劇偶像馳騁青春賽道

“這十年激勵着演員人才輩出,成名成材并不難,成大材則不易。”著名平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表示。名師出高徒,口傳心授是戲曲傳承過程中的公認規律。尚長榮、葉少蘭、陳少雲、王夢雲……在“青春跑道”的導師名單中,可以看到一衆大家名字。十年間,來自全國各地的89位平劇表演藝術家都是這條跑道的見證者與參與者,他們發揚“傳、幫、帶”精神,以藝術指導的身份毫無保留地向青年人傳授舞台表演經驗,并為每一次的彙報演出坐鎮把關。

一人分飾“元堇”和“王熙鳳”的背後,新一代上海平劇偶像馳騁青春賽道

精心構築的培養項目與不居人後的青年演員總是互相成就。十年前,已經是“青京賽”冠軍的傅希如為争取更多鍛煉機會主動報名進入“跑道”。“李浩天老師的《将相如》、祝元昆老師的《響馬傳》、童祥苓老師的《失空斬》……”向記者回憶起學戲經曆,傅希如如數家珍,名家們的悉心教導被他化進表演中的一招一式。“藝術的進步都是潛移默化的,我從一開始追求外形逐漸過渡到追求流派神韻與人物神韻。”他對記者說道。排練廳裡流下的汗水最終凝結成舞台上的星光,第一季“青春跑道”結束之時,傅希如收獲了“白玉蘭主角獎”。三年後,他站上第2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的領獎台,成為上京第九位“梅花獎”得主。

一人一策,蓬勃朝氣滿溢舞台

“流派紛呈,各展風采。青春真好。也許在藝術上了解還稚嫩,也許不足,也許太過,都不要緊。因為有時間攀登。朝氣蓬勃總是令人喜愛的。”在天蟾逸夫舞台看完三天“青春跑道”第二季彙報演出,平劇名家史依弘在微網誌上如是寫下。

縱觀全國,青年演員展示平台并非“青春跑道”獨家,但歸行歸路為演員制定“一人一策”,上京走在了前面。不止關注青衣與老生,花旦、花臉、老旦、小生,哪怕是一個主要配演,上京都會請來藝術家特别教學。“光優秀的主演已經不能支撐起當下的舞台,滿台生輝需要四梁八柱、各行各當的共同提高。”張帆對記者說道。

一人分飾“元堇”和“王熙鳳”的背後,新一代上海平劇偶像馳騁青春賽道

系統性的規劃還展現在經典劇目的代代相傳上,上京清晰地看到,優秀作品“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絕不是振興平劇的上策,為了保證老藝術家花費無數心血的優秀作品在舞台上長久地綻放光彩,上京也将“傳承”納為己任。“尚長榮三部曲”、“陳少雲三部曲”、《盤絲洞》……借由“青春跑道”,上京的一批保留劇目如今已由年輕人們全盤接演。

一人分飾“元堇”和“王熙鳳”的背後,新一代上海平劇偶像馳騁青春賽道

“剛向大師們學戲時,因為學不下來沒少哭鼻子。”楊揚告訴記者:“在學校裡,學一出大戲要用上一年甚至更長時間,藝術家教戲則不同,往往隻需要兩三天,最多一周”。2008年,楊揚從學校畢業,加入劇院不久後她便發現自己的表演距離登台水準仍顯得相當稚嫩。對于她來說,這條跑道更像是提升演技的加速器。《紅娘》《霍小玉》《玉堂春》《百花贈劍》……楊揚一部部戲啃下來,逐漸找到了融會貫通的竅門。如今,那個對大戲望而生畏的小花旦已不見蹤影,已然蛻變成台上挑起大梁的成熟演員。

一人分飾“元堇”和“王熙鳳”的背後,新一代上海平劇偶像馳騁青春賽道

“培養青年人才,我們永遠在路上,”談及對未來的展望,張帆期待的語氣中透露着笃定:“希望在下一個十年的規劃中,年輕人們可以從高原走向高峰,在全國甚至世界的舞台上,成為真正的表演藝術家。”

作者:王筱麗

圖檔:上海平劇院供圖

編輯:徐璐明

責任編輯:王彥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