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面粉裡打兩個雞蛋,沿着一個方向使勁地攪拌,于是一種美食誕生了

作者 李雲勝

吃食的名氣其實也跟它所屬地區或人物息息相關,口味自然是一定要順溜,可哪一樣可口的菜肴不是美味呀。關鍵還是要“攀龍附鳳”,就像北京的烤鴨,那完全是因為京城這個地域而成就了它的名聲,又如紅燒肉,多麼平民的一道菜呀,偏偏湖南的就出了名,誰能說不是因了“老人家”好那一口。

面魚兒也一樣,生在普通地區,長在尋常人家,皖西家家戶戶餐桌上會常常閃過它的身影。可吃就吃了,還能出書入畫,登堂入室,真想不到。

面粉裡打兩個雞蛋,沿着一個方向使勁地攪拌,于是一種美食誕生了

就像夏天的雲彩,你知道哪一塊有雨,突然發現面魚兒火了。先是好幾次的飯局上有了一盆香噴噴的面魚兒,繼而qq裡也有人問:“你是六安人,可吃過面魚兒?”留了個心去百度搜尋了一下,果然跳出了一長串“面魚兒”,真不知道這家夥怎麼一不留神就龍蝦掉進了油鍋裡——想不紅都不行了。

面魚兒之是以吸引了那麼多的眼球,皖西籍作家徐貴祥先生可謂功不可沒。《曆史的天空》裡姜大牙最愛吃面魚兒,第一次被新四軍抓住,楊司令就是用面魚兒招待他和朱預道的,相信觀衆都記得他倆拿起大海碗用舌頭添碗底的情景。韓春雲照顧他的時候,也經常做給他吃,姜大牙說那就像是仙女做的一樣,就連到姜大牙那裡考察的盟軍軍官美國佬切思特也特别愛吃。

面魚兒的确好吃,做法也很簡單:将面粉和水調成糊狀,将水燒開,用一根筷子沿着碗沿将面糊糊一點點地撥到開水裡,然後放入青菜、鹽、味精、芝麻油。

小時候,其實我并不喜歡吃面魚兒,盡管母親的手藝不錯,習慣在面粉裡打入兩個雞蛋,沿着一個方向使勁地攪拌,那樣煮出的面魚兒才勁道,有韌性,口感好。到是成家後媳婦偶爾做的吊起了我的胃口,想來是生活條件好了,反而懷念起兒時的口味。

面魚兒實際上是北方的吃食,兒音話的叫法也是緣于那裡。皖西人隻叫面魚或面魚子,做法和吃法倒是和北方完全一樣,隻是北方的品種更全一些,玉米、豆面都可以拿來做。

皖西曆史上屬于楚國,本來就處于秦嶺淮河附近,地域不南不北,居民不少是避戰亂加入民族大遷徙自北方來此的,語言屬于北方語系,譬如皖西的老輩人至今還稱呼父母為“大大”;飲食方面也遺留了不少北方的習慣,尤其是面食,像用平底鍋攤的薄餅,卷上炒好的肉絲,不就是北方的大煎餅嗎。

面魚兒也有叫面疙瘩的,那感覺就遜色了許多,好比一個姑娘,叫個大丫、二丫的,土,叫個玲呀、鳳呀的,俗,叫個詩雅、小蔓什麼的,不像大家閨秀,也似小家碧玉,身價自然上去了。隻是面魚兒還是面魚兒,它知道自己無論如何就是個面疙瘩,味道還是那個味道,到是吃的人感覺它不一樣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