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天國運動中,有一位極為悲劇的人物,他就是洪秀全之子、太平天國的幼天王洪天貴福。洪秀全死後,洪天貴福糊裡糊塗地登上了王位,成了名義上的宗教和政治領袖。不過,由于此時清軍早已将南京城圍地水洩不通,洪天貴福所面對的可謂是一個岌岌可危的爛攤子。
屢次名落孫山的洪秀全,卻極為精通權術,十分擅長思想控制。早年間,洪秀全便一手創立了拜上帝會,并網羅了一批教衆,進而與清廷決裂,打下了半壁江山。到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洪秀全開始沉迷于眼前的勝利,躲在天王府風流快活。

洪秀全劇照
為了穩住自己的權勢,洪秀全絞盡腦汁地實行思想控制,甚至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放過。洪天貴福尚在懵懂之際時,便已然開始按照洪秀全設定的模式生活、學習和成長,以至于被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傻白甜。
為人們所熟知的洪天貴福,本名原叫洪天貴,後來洪秀全為了凸顯其尊貴,又特意給在他名字後面加了一個“福”字。不過,洪天貴福這個名字,雖然寓意很好,卻并未給這個孩子帶來福氣。
洪秀全在世時,洪天貴福剛剛懂事,便被“趕”出了天王府,另行别住。按照洪秀全的說法,太平天國内部,包括母子、姐弟在内,男子與女子之間是不得過于親近的。年幼的洪天貴福被活生生地與生母隔絕,連平日見面都要經過“奏請”和“恩準”,而其日常生活也受到嚴格的監管。
由于洪秀全自己屢次名落孫山,因而對傳統典籍尤為痛恨,僅允許并且強制要求洪天貴福閱讀自己的教義教規,以至于同其他書籍相隔絕。按照規定,洪天貴福要每日向天王洪秀全寫請安本章,其内容多為“小子天貴福跪請爹爹寬心安福”之類的套話,極為空洞。
洪天貴福
在近似于程式化的教育機制下,洪天貴福的世界幾乎僅剩下了洪秀全及一些空洞的教義,對世事人情一無所知。不過,面對這樣一個傻白甜的兒子,洪秀全卻極為得意。畢竟,連自己的親骨肉都對自己恭敬無比,甚至頂禮膜拜,自然也算是一種“成就”。
不過,當洪秀全死後,洪天貴福的厄運便接踵而至了。洪天貴福稱幼天王不久,清軍便攻破了天京,幸而有部衆誓死帶其喬裝出城。然而,在外東躲西藏一段時間後,洪天貴福還是落入了清軍之手。
在被清軍俘獲時,這位幼天王洪天貴福,已經年滿十六歲了。但不幸的是,據清軍面前,洪天貴福卻天真地像個孩子。當時負責提審的官員也十分詫異,因為這算是自己有生以來最為輕易的審訊,連刑罰都不需動用,眼前的太平天國領袖便一五一十地交待了一切。
“哄騙”洪天貴福的人中,有一位叫唐家桐的,他是沈葆桢帳下的官員。唐家桐曾許諾洪天貴福,等他交代了一切,便送他回南方,然後供他讀書,參加清朝的科舉,讓他考秀才、中舉人、當狀元。而天真的洪天貴福卻深信不疑,對唐家桐言聽計從,夢想着自己當狀元的那一天。
然而不幸的是,當清政府拿到洪天貴福的供詞後,便火速下令,将這位傻白甜的幼天王給淩遲處死了。事實上,無論是負責審訊的唐家桐,還是幕後的沈葆桢,亦或是遠在京畿的慈禧太後,都心知肚明:洪天貴福僅僅是個可憐的孩子,造反的事實際上與其無關。
可是,就當時的形勢而言,南京城雖已被清軍拿下,可仍有太平軍餘部在同清軍作亂。如此一來,萬一有人詐成是洪天貴福,網羅勢力繼續造反,便會很難控制局勢。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如果清政府對幼天王網開一面,那麼又拿什麼來維系自己的威嚴?
清代淩遲行刑場面
基于種種考慮,盡管洪天貴福是一個懵懂無知的少年,但由于他是洪秀全之子、太平天國的幼天王,是以還是難逃被處以極刑的下場。就這樣,年僅十六歲的洪天貴福,還在做着當狀元的美夢,便被拉赴刑場,被千刀萬剮了。
/文:史海爛柯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