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左宗棠的一副挽聯

古往今來,在曆史長河中能留下姓名的人物,都非等閑之輩。而能力出衆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傲氣,能真正做到上善若水,願意處于人下而利萬物的人是比較罕見的。是以,這樣一幫人在一起共事,互不相下,難免會産生這樣或那樣的沖突。

在晚清時期,就出現了這樣幾位不相上下的人才,彭玉麟與李鴻章,以及湘軍首領曾國藩和左宗棠。

左宗棠的一副挽聯

彭玉麟和李鴻章真算得上是冤家對頭,李鴻章要買鐵甲艦,要修鐵路,彭玉麟反對;面對外敵入侵,李鴻章主張妥協,彭玉麟也反對......因為說了一句“安徽人不會打仗”兩人差點拳腳相向,這件事情雖然沒有鬧大,但是,卻成了彭玉麟、左宗棠之後與李鴻章争鬥三十餘年的導火索之一。

俗話說:“不是冤家不聚頭,不是朋友不相守”,在這些人之中,曾國藩和左宗棠的關系,可是不一般的。曾國藩可以說是左宗棠這匹千裡馬的伯樂,對左宗棠有知遇之恩。在曾國藩的提攜下,左宗棠才踏上了晚清的官場,成為當時朝廷最重要的官員之一!

年輕氣盛的左宗棠,在當時也享有很高的聲譽,他天賦異禀,在湖湘一帶有着“第一才子”的美譽。擁有這般卓越天資的他,其實,并不是很服氣他的老師曾國藩。然而,曾國藩卻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年幼時的他,算不上聰明,甚至,有點笨,但是,他的毅力卻十分驚人。

左宗棠的一副挽聯

有記載說:他在學校上學的時候,為了背一篇文章挑燈夜讀,有一個毛賊躲在他家的房梁上,準備等他休息熟睡後,進行偷竊。然而,等了一整晚,曾國藩都不能将課文熟背,毛賊眼看天色見白,行竊不成,勃然大怒,跳下房梁,将曾國藩手中的書奪了過去,在曾國藩面前,把課文從頭到尾地背了一遍。

然後,嘲諷曾國藩,說:“你讀了一夜,尚不能背下,而我聽了一夜,卻背了出來,你如此愚笨不必再讀了!”而後,将課本丢下,揚長而去。所有的事情,都害怕遇到一個執着的人,而曾國藩就是這樣的人。在與太平天國起義軍戰鬥時,他屢敗屢戰,可是,他從來沒有任何的退縮。

另外,曾國藩也是一個非常有氣度的人,他對左宗棠十分賞識,不止一次向皇帝推薦左宗棠,并稱贊:“左宗棠吃苦耐勞,處理起軍事兵務來得心應手,朝廷如果委以重任,他勢必會效犬馬之勞。”

左宗棠的一副挽聯

即便滿身傲骨的左宗棠,時常頂撞他,他也淡然處之。

與曾國藩截然不同的是,他的弟子左宗棠眼高于頂。在他的眼裡,除了林則徐和他的老師曾國藩,沒有人值得一提,就算如此,他也一度與他的老師交惡。甚至,在鎮壓太平天國之後,和曾國藩再無往來。

兩人交惡的直接導火線,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洪秀全之子是否身亡一事。在太平天國的起義軍潰敗之後,洪天貴福下落不明,曾國藩屬下為了邀功,向元帥禀報:洪天貴福已經死于亂軍之中。于是,信以為真的曾國藩,便向朝廷上奏說:金陵城已被收複,并說明洪天貴福已經死在了亂軍之中。

然而,此時的左宗棠,卻得到了密報,不僅知道洪天貴福沒有死,還知道他的确切下落。但是,左宗棠為了保密,并沒有及時向曾國藩禀報,而是将此事上報給了朝廷。朝廷一時之間難以分辨,便要雙方解釋。曾國藩是一個忠心的人,其它事情他無所謂,但是,這種欺君罔上的罪名,他是絕對不能背負的。

是以,他認為:所謂洪天貴福沒有身亡的事,不過是太平軍的餘孽想假借名号再次鬧事罷了。

左宗棠的一副挽聯

然而,這件事卻讓左宗棠聽到了,他認為:曾國藩諷刺自己有故意邀功之嫌。心高氣傲的他,怎麼能忍受這樣的侮辱,于是,上書自辯,雙方一時間你來我往,針鋒相對。而朝廷也樂見其成,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之後,聲勢和權勢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朝廷巴不得有人跳出來壓曾國藩一頭。

後來證明,左宗棠所言不假,朝廷為了削弱曾國藩的權勢,更是大肆宣揚左宗棠的光明正大,有意貶低曾國藩,自此,師徒二人再無交集。對于曾國藩來說,他并沒有過多憎恨他的弟子,盡管交惡之後再無書信往來,但是,作為左宗棠的頂頭上司,他從沒有給左宗棠使絆子。

那時的左宗棠,正擔任甘肅巡撫,而曾國藩,則主管他的糧草,隻要曾國藩想,故意停他糧草幾日,左宗棠也無可奈何。左宗棠一度因為此事憂慮,但是,曾國藩從沒有利用職務之便,故意為難左宗棠。不僅如此,在左宗棠出征新疆之時,曾國藩還極力為他籌備糧草和軍饷,還将自己得力的将領出借。

左宗棠的一副挽聯

可以說,若是沒有曾國藩的鼎力相助,左宗棠的出征,怕是沒有那麼容易取得勝利。同時,曾國藩也從不掩飾他對左宗棠的賞識,即使在交惡之後也沒有停止。

對此,曾國藩曾說道:“軍事方面我比不上左宗棠,國家能安定多虧了左宗棠啊!”這樣的氣度和胸懷,在當時是無人能敵的,也着實令人敬佩!“人逢知己精神爽”,後來的左宗棠,也頗有悔意,但是,卻顧及身份不肯向自己的老師低頭道歉。

在曾國藩死後,他特地寫了一副對聯,來表達自己對曾國藩的尊敬和無盡的歉意:

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

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欺無負平生。

這一副挽聯足矣讓人潸然淚下,話說,知己難逢,在官場上能遇上與自己旗鼓相當的對手,這也是一種無比的榮幸。

參考資料:

【《曾國藩家書》、《清史稿·左宗棠傳》、《國史本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