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野(960年-1019年),北宋詩人、隐士,其詩效法姚合、賈島,詩風清淡樸實。他雖一生清貧,卻不随波逐流,為後人稱道。魏野去世後,宋真宗下昭旌表,稱他為“陝州處士”,追贈為秘書省著作郎。
魏野是宋初詩人,也是一名處士,他隐居于陝州(今河南陝縣)東郊,他博覽群書,才高八鬥,夜觀星月,不求聞達,年紀輕輕就常常被文學愛好者和士大夫追随,陪他終日吟詠,樂不知返。

魏野學習唐代姚合、賈島詩風,苦心經營,力求獨特,給宋初的詩壇帶來一縷清新之風。像其《題普濟院》中:“數聲離岸橹,幾點别州山”;《晨興》中的:“燒葉爐中無宿火,讀書窗下有殘燈”,均是人見人愛的警句,魏野是以詩名大震。
魏野不僅在當時的中原很有名,他的《草堂集》還傳到了北面的遼國,被契丹人争相追捧。當時的遼國隻能找到《草堂集》的上半部,大中祥符(1008)初,遼國皇帝還特意派遣使者趕到宋朝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向宋真宗索取《草堂集》的下半部,這事大給天子宋真宗臉上長光。
宋真宗也是愛才求賢之君,魏野因卓越的詩才而進入了當朝天子的視野,成了皇帝關注的對象。不久,宋真宗下诏,召魏野進京,要封他官職。
一般人十年寒窗,就為了金榜題名,然後入朝為官。魏野僅憑一部詩集,就能得到皇帝的青睐,隻要他能把握住機遇,立馬就能魚躍龍門,青雲直上。
然而,讓所有人想不到的是,魏野作為才華橫溢的詩人,他不但不應召進京,反而上書宋真宗說:“我實愚憨,天資笨拙,加上喜歡自由,疏于禮節,請讓我繼續守候于田園草廬,當一介與世無争的農夫吧。”就這樣婉拒了皇帝的召見。
魏野的詩還有神奇之處,據宋代王辟之的《渑水燕談錄》記載,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陝州司法參軍劉偁(chēng)因故被罷官,由于他平時特别廉潔,又無積蓄,回去時竟然連盤纏都沒法湊足,隻好把自己的馬賣了,換成一頭瘦驢才總算回了家。
劉偁是魏野的好朋友,他在同情之餘,寫了一首《送劉法曹東歸》詩送給劉偁,詩曰:
上官多是歎窮途,得替行裝盡有餘。
誰似甘棠劉法掾,來時乘馬去騎驢。
後來,當這首詩被捧讀在宋真宗手上時,宋真宗當着宰相的面,大發感慨:“小官中竟然有廉潔到如此地步的人,真是江山有幸啊!”随後,立刻把劉偁提拔到京城做官。幾年間,劉偁就由一個小小的幕僚被提拔為正六品郎官,連升數級,步步高升。自己的一首詩,反而使得好友又進入皇帝的視野,這恐怕連魏野在寫詩的時候也未曾預料到。
另據司馬光的《溫公詩話》記載,當時,宋真宗全民動員,搞了一場以“東封西祀”為主題的祭祀活動,負責組織這項活動的是宰相王旦。活動一結束,王旦就收到了魏野寄贈的一首詩;
聖朝宰相年年出,公在中書十二秋。
西祀東封俱已了,好來相伴赤松遊。
魏野以此詩來規勸王旦當急流勇退。王旦讀到好友的贈詩後,覺得十分在理,便手持這首詩,向宋真宗請求告老還鄉,終于實作了高位善終的好結局。
同樣的情況,宰相寇準因官場鬥争被貶至永興軍通判,當了四年貶官後,宋真宗召他入京,以重新起用。魏野又不失時機地送上一首詩,其中有:“好去上天辭富貴,卻來平地作神仙”的句子,建議他不要貪戀權位。
寇準讀罷此詩卻很不高興,不但沒有隐退的打算,反而高調複出,結果兩年後就又被貶到道州(今湖南道縣),仕途不順,坎坷一生。後來,當寇準終于醒悟之時,便把魏野的詩題寫于窗前,朝夕吟誦,以自我解嘲。
本文參考文獻:《帝國的臉譜-北宋官場衆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