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屢次力辭官位,一心以鄉間種植為樂的詩人魏野是個怎樣的人魏野其人拒絕為官,甯做清貧農夫

前言

隐士有很多種,古人說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林野外。古人的這種劃分是以隐士與身旁人們的關系來劃分的。所謂大隐隐于朝,那是因為朝堂是一個極為兇險的江湖,一不小時會丢官去爵掉腦袋。能在這樣一個江湖中歸隐,其能力必然異乎尋常的出衆,否則隐不了幾天就會被人揪了出來。是以,能在朝堂中隐居的人,是世之高高手,是隐士中的佼佼者,當然是大隐。而市井,其與人的交往仍然十分頻繁,但兇險程度明顯比朝堂要小很多,是以屬于中隐。而在鄉間野外,在沒有人打擾的地方劃塊地隐居,危險度是最小的,這是因為這種隐居不需要跟太多的人接觸,自然沒什麼人會去算計,是以這種隐居難度最小,是隐士中的小隐。

屢次力辭官位,一心以鄉間種植為樂的詩人魏野是個怎樣的人魏野其人拒絕為官,甯做清貧農夫

隐士

小隐通常有另一個雅稱,叫世外高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需要克服世人所有的功利心态,還得忍心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孤獨感。是以如果有一個隐士數十年如一日,隐于山林野外,不食人間煙火,那麼當他一臉長須出現在衆人面前時,會被稱為仙人,這就是世外高人了。

屢次力辭官位,一心以鄉間種植為樂的詩人魏野是個怎樣的人魏野其人拒絕為官,甯做清貧農夫

小隐,也叫世外高人

在宋朝,人人争相學文,而文人争相為官。但也有文人看破了人世糾葛,但他們是有文化的,是以不會出家為僧,而是選擇躲避這一種風雨交加的文人官場的險惡。他們怎麼做呢?對于他們,到仙山野外修道成仙,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會餓死。那麼,通常的作法是買塊地在裡面自食其力,進行自我禁锢。

這裡就有一位,他就是北宋名士、詩人魏野。他所生活的年代,國家尚算太平,外族入侵尚沒有打到内部,僅在邊境有所沖突,是以人們生活還能自持且有幸福感。這種情況下,他作為有文才的詩人,本來可以做官,為何甯願放棄而去耕地種植呢?在文學上他有哪些成就呢?讓我們來回顧這一段曆史吧。

屢次力辭官位,一心以鄉間種植為樂的詩人魏野是個怎樣的人魏野其人拒絕為官,甯做清貧農夫

北宋隐士.詩人魏野

公元960年,有一個晚上,一位婦人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她夢見自己在月亮下,雙手托起衣袂,不想從月亮上竟然掉下一隻白兔,當她從夢中醒來後,生下了一個小男孩。這個男孩就是魏野。這樣一個夢中得來的男孩,注定要不平凡一生吧?要麼高官厚祿,要麼富貴聞達?如果您這麼想,可就錯了。因為他的一生十厘清貧,也沒有當過什麼像樣的官,後半生都在農田裡度過。

屢次力辭官位,一心以鄉間種植為樂的詩人魏野是個怎樣的人魏野其人拒絕為官,甯做清貧農夫

在夢中,這隻兔子掉下來,讓魏野的母親接住了,是以生了魏野

魏野嚴是四川人,祖上後來遷穩到陝州(即如今的河南省陝縣)并在此地定居。遷移到這裡後,就世代務農耕種。

魏野自小的時候起就勤奮好讀,學業極佳。他的父親希望他能是以改變窮三代的法則,能考個功名做個官,好讓家庭揚名立萬。是以,他極力培養魏野讀書。魏野在學習上不負所望,果真十分刻苦努力,自小成績就很好,稍微長大一點,詩名就開始向外傳播,以至于許多有名的文人都知道他的存在,并主動來結交他。他認識的人,就包括了曆史上大大有名的大人物寇準。

屢次力辭官位,一心以鄉間種植為樂的詩人魏野是個怎樣的人魏野其人拒絕為官,甯做清貧農夫

寇準拜訪過魏野

在公元1006年,魏野已經年近五十歲了。此時的寇準擔任中書侍郎兼工部尚書,被奷臣陷害後被貶出了朝堂罷官到地方,去陝州擔任知州。寇準就曾經到魏野家裡去拜訪。魏野以自己對曆史的見解及對世态的看法,規勸寇準學他辭官歸隐田園。由此,他寫了首詩送給了寇準:"好去天上辭将相,歸來平地做神仙。"

這樣的一位有人際關系又文才出衆的人才,考個功名做個官很容易啊。可魏野一生沒有這麼幹過。他在陝州的東郊親自動手建了一個草堂,并在四周開墾田地種植莊稼,自給自足,自食其力。他是個有修為的文人,又在四周自己動手植竹栽樹,并鑿引泉水從䓍堂邊流過,将四圍的環緻安排得十分有趣清幽。在耕種的空餘時間裡,他就在泉林間賦詩彈琴自娛自樂,過上灑脫的隐居生活。

屢次力辭官位,一心以鄉間種植為樂的詩人魏野是個怎樣的人魏野其人拒絕為官,甯做清貧農夫

魏野結䓍堂耕種隐居

魏野的詩歌清幽,帶有大自然的氣息,深受當時士大夫的喜歡,甚至遠傳到外邦異土。其中,契丹皇帝是他的粉絲。在公元1008年,魏野的這位外邦進階粉絲,遼國的契丹皇帝讀完了魏野詩集的上半部,可怎麼也找不到下半部,是以派出使者到北宋京城汴梁,向當時的皇帝宋真宗讨取《魏野詩集》下半部。這讓真宗皇帝深為感動,認為這魏野不是凡人,為國增光了,也為他宋真宗的臉上貼了金。是以,派欽差大臣去請魏野出山當官。這魏野如果想當官,以他的人際關系和文壇實力,早就是官了。此時皇帝老兒相邀,他自然是拒絕了,理由是"糜鹿之性,頓纓則狂,豈可瞻對殿墀"。

屢次力辭官位,一心以鄉間種植為樂的詩人魏野是個怎樣的人魏野其人拒絕為官,甯做清貧農夫

《魏野詩集》

有人會很好奇,違背皇帝意旨,難道魏野不怕死嗎?在宋朝時期,拒絕邀請不是死罪,哪怕是皇帝,也不能是以而殺人。更何況宋朝有不殺誎士的庭律。是以,文人拒絕皇帝邀請,不會死的。那麼,放着官不做,甯願在田地裡耕種受窮,魏野是何苦呢?這裡的原因,從《夢溪筆談》對他的記載可窺一斑:

"蜀人魏野,隐居不仕宦,善為詩,以詩著名。所居頗蕭灑,當世顯人多與之遊,寇忠愍(寇準)尤愛之。嘗有《贈忠愍詩》雲:"好向上天辭富貴,卻來平地作神仙。"後忠愍鎮北都,召野置門下。北都有妓女,美色而舉止生梗,土人謂之'生張八'。因府會,忠愍令乞詩于野,野贈之詩曰:"君為北道生張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樽前無笑語,半生半熟未相谙。"合坐大笑。"

上面這則記載,表明了一點,那就是即使上天要給他富貴,他也甯願辭掉,而在田地裡,即使再貧窮,也是神仙的日子。這裡上天給的富貴,顯然指皇帝給他當官。那麼不願意當官,原因在于他認為在田地中耕種才是神仙的日子,才是他魏野一生的追求或理想。這就是他不願為官甯願過苦日子的原因了。

當然,種田是辛苦的,但比起朝堂這個極為兇險的江湖,種田有一種安靜,是一種享受,辛苦但不痛苦,反而可以享受甯靜生活帶來的幸福感。這才是魏野心中想要的生活,也是他不願當官的最根本的最内心的原因。

屢次力辭官位,一心以鄉間種植為樂的詩人魏野是個怎樣的人魏野其人拒絕為官,甯做清貧農夫

《夢溪筆談》

結語

魏野一生創作了許多著名的詩作。在風格上,他有效法姚合、賈島等人詩風的表現,力求作品的工整性。另一方面,他的詩作流暢意味樸實,并沒有為求工整而出現的苦澀難解的毛病。比如他創作《尋隐者不遇》一詩中,他寫道:"采芝何處未歸來﹐白雲滿地無人掃",在《春日述懷》一詩中,他又寫道:"妻喜栽花活,兒誇鬥草赢"。這一些,都表現了他的詩作的上述特點。

在作品意向上,他有大量精彩警示的描寫,比如在《題普濟院》中寫道:"數聲離岸橹﹐幾點别州山",在《書友人屋壁》一詩中,他寫道:"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等等類似的詩句數不勝數,都反映了這個特點。

此外,魏野詩歌有時也會有蒼涼的感慨表述。宋朝初期,文人待遇好,國家安定外患不顯,當時的文人大多都在歌頌美好時光,這種感慨的詩作在當時極其少見。比如他在《登原州城呈張貴從事》一詩中寫道:"日暮北來唯有雁,地寒西去更無州。數聲塞角高還咽,一派泾河凍不流。"

魏野在文化造詣上極為高深,其聲望深遠傳播。《宋史.魏野傳》中對此有專門記載,魏野創作的《草堂集》上集,早在大中祥符初年就已經傳播到域外番國,比如傳到了契丹,就連契丹皇帝都成了他的粉絲。

甯可清貧耕種,也不入朝當官,魏野或許是由于大隐于朝對他太兇險,或許是他内心早就認定田地是做神仙的地方,或許還有其他的原因。不管出于何種原因不去當官,魏野這種看破世俗的精神及其文化上高深的造詣,都是後人學習的榜樣。

屢次力辭官位,一心以鄉間種植為樂的詩人魏野是個怎樣的人魏野其人拒絕為官,甯做清貧農夫

魏野自建草堂而居

參考資料:

傅璇琮主編《宋才子傳箋證 北宋前期卷》:遼海出版社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