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屡次力辞官位,一心以乡间种植为乐的诗人魏野是个怎样的人魏野其人拒绝为官,宁做清贫农夫

前言

隐士有很多种,古人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林野外。古人的这种划分是以隐士与身旁人们的关系来划分的。所谓大隐隐于朝,那是因为朝堂是一个极为凶险的江湖,一不小时会丢官去爵掉脑袋。能在这样一个江湖中归隐,其能力必然异乎寻常的出众,否则隐不了几天就会被人揪了出来。因此,能在朝堂中隐居的人,是世之高高手,是隐士中的佼佼者,当然是大隐。而市井,其与人的交往仍然十分频繁,但凶险程度明显比朝堂要小很多,因此属于中隐。而在乡间野外,在没有人打扰的地方划块地隐居,危险度是最小的,这是因为这种隐居不需要跟太多的人接触,自然没什么人会去算计,因此这种隐居难度最小,是隐士中的小隐。

屡次力辞官位,一心以乡间种植为乐的诗人魏野是个怎样的人魏野其人拒绝为官,宁做清贫农夫

隐士

小隐通常有另一个雅称,叫世外高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需要克服世人所有的功利心态,还得忍心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孤独感。因此如果有一个隐士数十年如一日,隐于山林野外,不食人间烟火,那么当他一脸长须出现在众人面前时,会被称为仙人,这就是世外高人了。

屡次力辞官位,一心以乡间种植为乐的诗人魏野是个怎样的人魏野其人拒绝为官,宁做清贫农夫

小隐,也叫世外高人

在宋朝,人人争相学文,而文人争相为官。但也有文人看破了人世纠葛,但他们是有文化的,因此不会出家为僧,而是选择躲避这一种风雨交加的文人官场的险恶。他们怎么做呢?对于他们,到仙山野外修道成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会饿死。那么,通常的作法是买块地在里面自食其力,进行自我禁锢。

这里就有一位,他就是北宋名士、诗人魏野。他所生活的年代,国家尚算太平,外族入侵尚没有打到内部,仅在边境有所冲突,因此人们生活还能自持且有幸福感。这种情况下,他作为有文才的诗人,本来可以做官,为何宁愿放弃而去耕地种植呢?在文学上他有哪些成就呢?让我们来回顾这一段历史吧。

屡次力辞官位,一心以乡间种植为乐的诗人魏野是个怎样的人魏野其人拒绝为官,宁做清贫农夫

北宋隐士.诗人魏野

公元960年,有一个晚上,一位妇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她梦见自己在月亮下,双手托起衣袂,不想从月亮上竟然掉下一只白兔,当她从梦中醒来后,生下了一个小男孩。这个男孩就是魏野。这样一个梦中得来的男孩,注定要不平凡一生吧?要么高官厚禄,要么富贵闻达?如果您这么想,可就错了。因为他的一生十分清贫,也没有当过什么像样的官,后半生都在农田里度过。

屡次力辞官位,一心以乡间种植为乐的诗人魏野是个怎样的人魏野其人拒绝为官,宁做清贫农夫

在梦中,这只兔子掉下来,让魏野的母亲接住了,因此生了魏野

魏野严是四川人,祖上后来迁稳到陕州(即如今的河南省陕县)并在此地定居。迁移到这里后,就世代务农耕种。

魏野自小的时候起就勤奋好读,学业极佳。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因此改变穷三代的法则,能考个功名做个官,好让家庭扬名立万。因此,他极力培养魏野读书。魏野在学习上不负所望,果真十分刻苦努力,自小成绩就很好,稍微长大一点,诗名就开始向外传播,以至于许多有名的文人都知道他的存在,并主动来结交他。他认识的人,就包括了历史上大大有名的大人物寇准。

屡次力辞官位,一心以乡间种植为乐的诗人魏野是个怎样的人魏野其人拒绝为官,宁做清贫农夫

寇准拜访过魏野

在公元1006年,魏野已经年近五十岁了。此时的寇准担任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被奷臣陷害后被贬出了朝堂罢官到地方,去陕州担任知州。寇准就曾经到魏野家里去拜访。魏野以自己对历史的见解及对世态的看法,规劝寇准学他辞官归隐田园。由此,他写了首诗送给了寇准:"好去天上辞将相,归来平地做神仙。"

这样的一位有人际关系又文才出众的人才,考个功名做个官很容易啊。可魏野一生没有这么干过。他在陕州的东郊亲自动手建了一个草堂,并在四周开垦田地种植庄稼,自给自足,自食其力。他是个有修为的文人,又在四周自己动手植竹栽树,并凿引泉水从䓍堂边流过,将四围的环致安排得十分有趣清幽。在耕种的空余时间里,他就在泉林间赋诗弹琴自娱自乐,过上洒脱的隐居生活。

屡次力辞官位,一心以乡间种植为乐的诗人魏野是个怎样的人魏野其人拒绝为官,宁做清贫农夫

魏野结䓍堂耕种隐居

魏野的诗歌清幽,带有大自然的气息,深受当时士大夫的喜欢,甚至远传到外邦异土。其中,契丹皇帝是他的粉丝。在公元1008年,魏野的这位外邦高级粉丝,辽国的契丹皇帝读完了魏野诗集的上半部,可怎么也找不到下半部,因此派出使者到北宋京城汴梁,向当时的皇帝宋真宗讨取《魏野诗集》下半部。这让真宗皇帝深为感动,认为这魏野不是凡人,为国增光了,也为他宋真宗的脸上贴了金。因此,派钦差大臣去请魏野出山当官。这魏野如果想当官,以他的人际关系和文坛实力,早就是官了。此时皇帝老儿相邀,他自然是拒绝了,理由是"糜鹿之性,顿缨则狂,岂可瞻对殿墀"。

屡次力辞官位,一心以乡间种植为乐的诗人魏野是个怎样的人魏野其人拒绝为官,宁做清贫农夫

《魏野诗集》

有人会很好奇,违背皇帝意旨,难道魏野不怕死吗?在宋朝时期,拒绝邀请不是死罪,哪怕是皇帝,也不能因此而杀人。更何况宋朝有不杀誎士的庭律。因此,文人拒绝皇帝邀请,不会死的。那么,放着官不做,宁愿在田地里耕种受穷,魏野是何苦呢?这里的原因,从《梦溪笔谈》对他的记载可窥一斑:

"蜀人魏野,隐居不仕宦,善为诗,以诗著名。所居颇萧洒,当世显人多与之游,寇忠愍(寇准)尤爱之。尝有《赠忠愍诗》云:"好向上天辞富贵,却来平地作神仙。"后忠愍镇北都,召野置门下。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土人谓之'生张八'。因府会,忠愍令乞诗于野,野赠之诗曰:"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樽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合坐大笑。"

上面这则记载,表明了一点,那就是即使上天要给他富贵,他也宁愿辞掉,而在田地里,即使再贫穷,也是神仙的日子。这里上天给的富贵,显然指皇帝给他当官。那么不愿意当官,原因在于他认为在田地中耕种才是神仙的日子,才是他魏野一生的追求或理想。这就是他不愿为官宁愿过苦日子的原因了。

当然,种田是辛苦的,但比起朝堂这个极为凶险的江湖,种田有一种安静,是一种享受,辛苦但不痛苦,反而可以享受宁静生活带来的幸福感。这才是魏野心中想要的生活,也是他不愿当官的最根本的最内心的原因。

屡次力辞官位,一心以乡间种植为乐的诗人魏野是个怎样的人魏野其人拒绝为官,宁做清贫农夫

《梦溪笔谈》

结语

魏野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作。在风格上,他有效法姚合、贾岛等人诗风的表现,力求作品的工整性。另一方面,他的诗作流畅意味朴实,并没有为求工整而出现的苦涩难解的毛病。比如他创作《寻隐者不遇》一诗中,他写道:"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在《春日述怀》一诗中,他又写道:"妻喜栽花活,儿夸斗草赢"。这一些,都表现了他的诗作的上述特点。

在作品意向上,他有大量精彩警示的描写,比如在《题普济院》中写道:"数声离岸橹﹐几点别州山",在《书友人屋壁》一诗中,他写道:"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等等类似的诗句数不胜数,都反映了这个特点。

此外,魏野诗歌有时也会有苍凉的感慨表述。宋朝初期,文人待遇好,国家安定外患不显,当时的文人大多都在歌颂美好时光,这种感慨的诗作在当时极其少见。比如他在《登原州城呈张贵从事》一诗中写道:"日暮北来唯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魏野在文化造诣上极为高深,其声望深远传播。《宋史.魏野传》中对此有专门记载,魏野创作的《草堂集》上集,早在大中祥符初年就已经传播到域外番国,比如传到了契丹,就连契丹皇帝都成了他的粉丝。

宁可清贫耕种,也不入朝当官,魏野或许是由于大隐于朝对他太凶险,或许是他内心早就认定田地是做神仙的地方,或许还有其他的原因。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不去当官,魏野这种看破世俗的精神及其文化上高深的造诣,都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屡次力辞官位,一心以乡间种植为乐的诗人魏野是个怎样的人魏野其人拒绝为官,宁做清贫农夫

魏野自建草堂而居

参考资料:

傅璇琮主编《宋才子传笺证 北宋前期卷》:辽海出版社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