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162?-220),生于東漢桓帝延熹年間,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良人(今山西運城市)。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将領。死後受民間推崇,又經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為關聖帝君,佛教稱為伽藍菩薩,尊稱為“關公”。三國時期蜀國名将。被後來的統治者崇為“武聖”,與号為“文聖”的孔子齊名。後人有詩稱贊關羽: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軍事家和戰略家。

生平
關羽在涿郡(今河北涿縣)遇上東漢政府動員各地豪強地主組織武裝,共同鎮壓黃巾起義。他在這裡結識了當地正在聚衆起兵的劉備(劉備自稱是西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和張飛,三人志同道合,一見傾心,友愛異常,親如兄弟。後世傳說,劉、關、張三人曾在桃園結義。《三國演義》則“演義”出他們的誓詞:“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雖是小說家言,但由于符合了動亂頻仍的時代中下層百姓的心态,是以影響巨大。後世好多農民起義,都效法結義的形式,來鞏固隊伍,加強團結。三人組織了一支武裝力量,參與了進攻農民起義軍的行列。關羽也就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從中平元年(184年)一直到死,關羽始終忠心耿耿地追随劉備,“随其周旋,不避艱險”(《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劉備起兵,參與鎮壓黃巾起義,關羽、張飛擔當他的護衛,是他得力的左右手。中平元年(185年),劉、關、張帶着剛剛組織起來的兵馬,首先投奔涿郡的校尉鄒靖。黃巾軍打到涿郡,他們配合官兵出動抵抗,首戰告捷,立了大功。接着,他們離開涿郡,前去投奔正在廣宗(在河北省威縣東)圍攻黃巾首領張角的中郎将盧植。到廣宗後,因盧植遭誣陷被押回京師,他們便決定傳回涿郡。歸途中,遇到黃巾軍天公将軍張角正在追擊接替了盧植職務的董卓。關羽和張飛帶領一支人馬,突如其來地向黃巾軍橫殺過去,救了董卓。劉備後來投奔幽州軍閥公孫瓒,因屢立戰功長任平原相,關羽和張飛擔任了别部司馬,分統部曲。他們三人照樣“寝則同床,恩若兄弟”(《三國志·蜀書·關羽傳》),關羽和張飛終日侍立劉備左右,保護劉備。
建安元年(195年),曹操奉迎漢獻帝遷都許昌(今河南許昌東)後,獨掌軍政大權,總攬朝政,皇帝成為傀儡。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劉備被呂布打敗,投靠了曹操。曹操表舉他為左将軍,拜關羽為中郎将(次于将軍的武官)。時車騎将軍董承接受皇帝衣帶诏,與劉備及長水校尉種輯、将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密謀除掉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劉備恐曹操猜忌,欲伺機脫離曹操控制,趁右将軍袁術潰敗,主動請求跟大将朱靈前去截擊。曹操謀士程昱、郭嘉、董昭等認為,不該放走心懷叵測的劉備,曹操立即派人去追,但已不及。袁術南逃壽春(今安徽壽縣),朱靈班師回朝,十二月,劉備殺死徐州刺史車胄,以關羽代理下邳(今江蘇睢甯西北)太守,自屯兵小沛,招兵買馬,擴充實力,與朝中反曹勢力遙相呼應。東海(今江蘇郯城)變民首領昌稀等,及周圍郡縣紛紛歸附劉備,劉備部隊很快發展至數萬人,又派使者與袁紹媾結聯盟,形成對曹操的嚴重威脅。并擊敗了前來讨伐的司馬長史劉岱和中郎将王忠,暫且取得徐州、下邳地區,作為休養和發展的基地。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車騎将軍董承等企圖刺殺曹操的計劃洩露,董承、王服、種輯皆被屠滅三族,唯參與密謀的劉備僥幸逃脫,且勢力越來越大。曹操親自征讨劉備,劉備驚悉曹操軍将至,親率數十騎出城觀察,果然望見曹軍旌旗,隻得倉猝應戰,被曹軍擊潰,劉備妻子被俘。曹操接着攻陷下邳,迫降了關羽。劉備則逃到邺城(今河北臨漳西南)投奔了袁紹。
曹操贊賞關羽為人,拜其為偏将軍,禮遇甚厚。不久卻覺察關羽心神不定,無久留之意,便對與關羽關系甚好的張遼說:“卿試以情問之”。張遼去問關羽,關羽歎息道:“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将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三國志·蜀書·關羽傳》)。張遼将關羽的這番話轉告曹操,曹操聞後,不但沒有怨恨關羽,反而認為他有仁有義,更加器重他。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爆發,二月,冀州牧袁紹調動十多萬人馬進軍黎陽(今河南滑縣東北),征伐曹操并派大将顔良進圍白馬,攻東郡太守劉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進。劉延告急請援。四月,曹操為解除側翼威脅,北救劉延。謀士荀攸建議:“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顔良可禽也”(《三國志·魏書·武帝傳》),曹操依行其計。袁紹聞曹兵渡河,果然分兵向西,挺進延津。曹操趁機引兵向白馬疾進,及距白馬10餘裡時,顔良大為震驚,倉促迎戰。曹操派張遼、關羽為先鋒,率部進擊。關羽躍馬陣前,遠遠望見顔良麾蓋(大将所乘戎車,設幢麾、張蓋),直沖過去,在萬衆之中刺死顔良,斬其首級而歸,袁紹諸将“莫能當者”(《三國志·蜀書·關羽傳》)。曹操揮令大軍沖殺,袁軍大敗潰散,遂解白馬之圍。
曹操備贊關羽的勇武,對他重加賞賜,封他為漢壽亭侯(漢壽,地名;亭侯,侯爵名)。關羽斬殺顔良後,曹操知其必去,遂重加賞賜。關羽把曹操屢次給他的賞賜都封存妥當,把漢壽亭侯的印绶挂在堂上,給曹操寫了封告辭信,保護着劉備的家小,離開曹營,到袁紹軍中尋找劉備。曹操将士聞後,要去追趕,曹操勸阻說:“彼各為其主,勿追也”(《三國志·蜀書六·關羽傳》)。
從關羽被擒到他立功報曹、重新投奔劉備,這段經曆始終口耳相傳,流行播衍。到《三國演義》,則形成了一個花團錦簇、精彩紛呈的故事單元,包括關公屯土山約三事(降漢不降曹;禮待二嫂;一旦得知劉備下落,便當辭去);曹操厚待關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曹操贈袍,關羽穿于衣底,上用劉備所賜舊袍罩之,不敢以新忘舊;曹操贈赤兔馬,關羽拜謝,以為乘此馬,可一日而見劉備;關公斬顔良、誅文醜;關公挂印封金;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将;古城兄弟相會等。在中國,很少有人不知道這段故事。
評價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顔,并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中國傳統戲曲中關羽的角色,其臉譜為揉紅臉,表示忠勇,“紅臉忠勇”之說法即由關羽臉譜而來。勾丹鳳眼,雙眼俊秀,有儒将風度,加上關羽有“美髯公”之稱,是以都會加上大髯口,手執青龍偃月刀。而後人為表示對關羽的尊敬,是以會特意在面譜上加一黑點,不敢完全模仿他。
關羽的祠廟遍布各地,為中國神明中最多祠廟的一位。古代祭祀的戰神本是“兵主”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周朝名将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郝經《陵川集》)。元代朝廷雖崇信喇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是以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且曾遣使緻祭。明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布中國内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北韓半島乃至海外。今日僅在老北京城裡,就有一百多座專供關公或兼供關公的廟宇。
因為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是以關羽是橫貫儒、道、佛三大中國教派的神隻。但其中以儒家的關羽展現更多關羽的本色。
随着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并肩而立。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描金業、煙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幹的行業也推祟關羽,是以也将他變成武财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在香港,雖然警察與三合會成員是對立的,但都推崇、尊敬關羽,稱他為“關二哥”、“關公”、“關帝”等。他們相信,關公是會保衛盡忠盡義之人,是以雙方都不認為存在信仰上的沖突。
而香港也建有不少的祠廟供奉關羽,以香港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最為有名。
無論是英國、美國等國家,隻要有華人的社群,都必然有人祭祀關羽。
而據小松田直《圖解世界史》,在日本也有為數衆多的關帝廟,奉關羽為學問與生意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