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孝傳家 忠勇立業 _平原有個十大孝老愛親人物趙曙光

文|宮玉河

2016年,他的家庭先後被農總行和山東省分行評為和諧家庭,同年還被評為山東省首屆最美家庭。2017年,他又被評為山東省農行系統十大孝老愛親人物。他就是農行平原縣支行綜合管理部副經理趙曙光。

美,是苦難過後愛綻放的芬芳,是責任面前家人間的分擔與支援。趙曙光家庭每個成員,用行動書寫了大寫的“愛”字,弘揚了孝老愛親中華傳統美德,給出了一份文明家庭建設的合格答卷。

一個三代同堂的黨員之家

這是一個黨員之家。趙曙光夫妻及父母都是中共黨員。

父親解放戰争時期當過兒童團長,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70年代複員後在三家縣直企業擔任主要上司。作為一名經過戰火洗禮的老黨員,老趙一生秉公用權,兩袖清風,深受職工擁舉;母親王風蘭人民公社時期入黨,六十多歲時棄田進城,平日裡視調停鄰裡糾紛、關注大齡青年為己任,俨然“不管部長”。 趙曙光和妻子結婚近30年來,一直和父母同住陪伴照顧他們,工作生活中都能把黨的“八個優良作風”貫穿其中。他們工作中勤勉盡責,克己奉公;生活中互敬互愛,共擔風雨。良好的黨風造就了淳樸的家風,為家庭成員學習進步奠定了基礎。

一個崇尚知識的學習集體

這個家除了長幼有序、相敬如賓外,每一個家庭成員都酷愛讀書,是一個學習型家庭。趙曙光的母親是家裡唯一沒有受過學校教育的人,但她對讀書人格外敬重。在中國教育最為荒蕪的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她和老伴兒也始終保持着清醒而可貴的共識。學校裡找不到安靜的課桌,她就在煤油燈下帶着孩子學毛著、學四書五經。在父母的熏陶下,孩子們養成了自覺學習和獨立思考習慣,王風蘭的兩個女兒國内碩士畢業後先後赴美國哈佛大學和加拿大皇後大學從事微生物和計算機研究,并在各自研究領域建立了一定學術影響,近年紛紛表示回國報效祖國。孫子趙亞偉2015年以優異成績考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2017年10月作為受邀嘉賓參加本縣政府組織的“百名博士故鄉行”活動。趙曙光自2006年負責機關宣傳工作以來,連續六年累計七次被省行命名為宣傳工作先進工作者,他工餘時間創作詩歌、散文千餘篇,出版詩歌專著一部,詩文多次在國内獲獎。他本人2017年破格獲聘進階政工師專業技術職務。

一個愛意融融的情感港灣

這個家庭近三十年來,一直延續着三代同堂的中國傳統家庭生活方式。最小和最大的家庭成員,年齡相差多半個世紀,性格、價值觀和志趣各異,但卻能彼此尊重、和諧相處。

趙曙光1989年與妻子顔培珍結婚,三十年來,孩子發生過交通意外,老人多次患病住院,但一家人始終相愛相惜,不離不棄。顔培珍作為一名鄉鎮幼稚園上司,白天,三百多個孩子,十幾位老師,是她的注意力中心。回到家裡,這個中心就轉換到兩位老人身上。公公趙榮才早年參加抗美援朝落下了腰腿疼的毛病,2011年又患上了嚴重的帕金森綜合症,趙曙光和妻子先後帶着家父到濟南、鄭州、石家莊和北京等地尋求治療,2017年12月在山東省立醫院神經内科住院期間,主治醫生陳燕對趙曙光夫妻護理老人的專業細心程度給予了高度肯定。人言婆媳自古是冤家。在這個家裡,婆婆和兒媳卻情如母女。在外讀書的孫子每月打電話總是先給老人問安,向爺爺奶奶彙報工作成績和思想心得,回家不忘給爺爺奶奶一點兒驚喜。

一個傾情公益的愛心團隊

得益于家庭教育熏陶,趙曙光自幼古道熱腸,嫉惡如仇,樂于助人。作為本縣冬泳隊隊長,近五年時間,他率領泳友先後搭救落水居民7人,有3位泳友獲得德州市道德模範稱号。作為一名從農村長大的農行員工,他多年來時時關注家鄉發展、不忘反哺鄉親父老。2010年,他利用晚上時間驅車60華裡趕到老家推廣惠農卡,帶動十幾戶老鄉走上緻富道路。2015年,他個人捐助50棵價值近5000元的垂柳支援村裡的“美麗鄉村”建設,而他自己平日裡卻生活節儉,淡飯粗衣,秉承着一個共産黨員的基本操守。2018年元旦期間他帶領本行志願服務隊開展“陽光助殘”活動,為農村孤寡老人送去棉被,被省行微網誌推送。

妻子十分重視學生孝德教育,每年的重陽節、春節等節日,她都會組織幼兒到所在街道辦事處敬老院開展慰問演出,讓幼兒為老爺爺、老奶奶梳頭,從小培養孩子敬老、愛老意識,讓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笑聲和歌聲,為老人們驅走寂寞,溫暖心房。

一個美好的家庭就是社會的一盞燈,照亮自己也照亮了别人......

德孝傳家 忠勇立業 _平原有個十大孝老愛親人物趙曙光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釋出,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