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李烈:“以愛育愛”的教育人生

作者:現代教育報

↑ 點選上方“現代教育報”即可關注我們

人物名片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李烈:“以愛育愛”的教育人生

李烈,正進階教師,數學特級教師。原北京第二實驗國小校長,國務院參事。現北京市正澤學校校長,國家教材委委員,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國小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全國勞動模範,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北京市突出貢獻專家。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李烈:“以愛育愛”的教育人生

2016年5月3日,北京第二實驗國小召開全體教職工大會。中共北京市西城區教工委宣布接受李烈辭去二小校長職務的決定。當教師代表們《給生命塗上愛的底色》詩朗誦結束,全體教師起立并大聲喊出“李校長,我們永遠愛您”時,李烈的淚水奪眶而出。她哽咽着說道:“我李烈何德何能,得到大家如此多的愛?”

愛出者愛返。愛,是李烈教育生涯中永恒的命題。

在冬日的暖陽裡,李烈在她正澤學校的新辦公室,和我們暢談她的教育人生。

//

愛心一片向學生的特級教師

今年是李烈從教45周年。40多年來,讓李烈引以為傲的是她抓住了诠釋生命的教育真谛“以愛育愛”。做教師時,她給予了學生飽含期盼的一視同仁之愛。“所有學生在我眼中都是寶貴的,都是一樣的,從不被世俗的各種标準所左右。”

她認為“教書育人”,“育人”是本,“在育人中教書”。而“在育人中教書”的訣竅就是要赢得學生的心,而要赢得學生的心,奧秘就在一個字——愛。

如果說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她對學生的付出隻是憑着一腔單純的愛,那麼1977年當她走入實驗二小,才真正從一個有着樸素愛心的年輕教師踏上了名師成長的征程。

實驗二小在曆史上始終是北京市的名校之一,卧虎藏龍,有着豐富的名師資源。隻是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許多名師不是調走就是靠邊站了。大環境使然,學校裡也沒有鑽研業務的氣氛。好學敬業的李烈,卻另辟蹊徑。

憑着對教育、對學生的那份“愛”與韌勁,她登門拜訪了數學特級教師關敏卿,同時表達了欲拜她為師的願望。心灰意冷、心有餘悸的關老師并沒有當即答應。幾番真誠的求教,幾次聽課後的提問,李烈終于赢得了關老師的認可和感動。

關老師破例收下了這個弟子。從此,李烈的課表裡除了自己的課外,填入了關老師的課表,上自己的課、聽關老師的課、請教探讨不懂的問題……成了李烈每天工作的構成部分,而且幾乎每周都還要用上周日或一兩個晚上登門求教,常常一呆就是幾個小時。

關老師從不推诿和心煩,總是悉心指教。這樣手把手的教導持續了三年。名師指導下,李烈不僅打下了紮實的教學基本功,而且領悟了什麼叫名師風範。“提升教學水準,學得精湛教藝,才具備了愛學生的能力”,對此,李烈這樣說。

成長路上,同是數學特級教師的老校長姚尚志也是李烈的貴人。他教會了李烈三點:學會積累;注重細節,減少教學的随意性;從學生的問題和思考出發,調整、設計教學,真正實作學生主體。在姚校長的幫助下,勤思善學的李烈對教學的了解越來越深入,并且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立認識。

此後,厚積薄發的李烈在教壇脫穎而出,于1992年破格被評為中學進階教師,1993年代表北京市參加了全國首屆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大賽,榮獲一等獎第一名。1995年,被評為數學特級教師。

從教學新秀到特級教師,離不開名師的指點和艱辛的磨練,當然,還有對教育從未改變的愛。

李烈在她的專著《給生命塗上愛的底色》中說,做好教師很簡單,在于兩個要素:愛心和教藝。這兩大要素成為後來她提出“雙主體育人”、“以愛育愛”等教育思想的重要基點。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李烈:“以愛育愛”的教育人生

“以愛育愛”才能讓教育升華

1997年,李烈接替退休的姚尚志校長,出任實驗二小校長。當國家的改革步伐大步向前的時候,作為一校之長,李烈也開始了她校長生涯中教育之愛的繼續探索與實踐。

盡管無數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愛”的教育主題,但李烈找到了自己對于“愛”的獨到見解。經過20年愛的實踐積累和感悟與思考,李烈推己及人,提出了她的辦學理念,即“以愛育愛”為主旋律,關注學生與老師共同發展的“雙主體育人”思想。她說,教師用真摯的情感愛學生的過程,是一種偉大的教育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了解愛、體驗愛、付出愛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會得到升華和完善,進而實作教育的目标。是以,“以愛育愛”不僅是教育手段,更是教育的目的。實施以愛育愛,教師要具“四有”,即愛的情感、愛的行為、愛的能力和愛的智慧。

當時的教育界,“以學生為主體”已獲得共識,李烈提出教師也是主體,引起了業界不少争論。但李烈認為,好教育的關鍵不僅要有好的理念,還必須要有一支好的教師隊伍,而好的隊伍一定是有追求有目标,有判斷有選擇,自動自發積極主動的一個群體,這樣的群體怎麼可以不是主體而被定位在被動的客體位置上呢!是以,從這個層面上講,一定是“教師為主體”。這樣才抓住了辦學的根本要素。

李烈對自己的教育理念執著而自信,面對教師,她利用各種機會宣講“雙主體育人”和“以愛育愛”思想。她親自動手以66條問答形式編寫了實施手冊,通過每學期舉辦的“‘以愛育愛’大家談”活動、每年度的青年教師“淩空杯”賽事、學校大事小情深入淺出的交流分析、每學年深入課堂200多節的聽評課及親自操刀的引領課,将“雙主體育人”和“以愛育愛”等辦學理念深深地植入了教師的内心。

教師們對學校理念有了了解,開始了主動的思考與踐行,他們的工作和生活開始煥發出新的生機和色彩。

在一次“大家談”活動中,一位青年體育教師說了她的故事。一天上體育課,天氣并不冷,有個内向女孩戴了一副漂亮的手套,做操時注意力全在手套上。放在以往,老師可能要直接批評了,但是一想到學校的“以愛育愛”,老師靈機一動,決定增加了一個小遊戲,帶學生做手指操。

這下子小女孩不好意思了,迅速摘掉了手套。下課後,老師留下孩子誇獎她知錯就改。沒料到的是,打那以後,這個孩子上體育課不僅表現出色,而且總愛在課前課後親近老師和老師聊聊天。

理念的轉變帶來了行為上的變化,行為的變化帶來了學生的改變。老師們成功的案例越來越多,愉悅的感受越來越多,價值的體驗也就越來越大。

就這樣,老師們不斷豐富着“以愛育愛”的内涵,強化着“愛的情感、愛的行為”,提高着“愛的能力、愛的智慧”。學校,成為一座溢滿愛的學校,而所培養的學生,被普遍贊譽具有大氣且博愛的特質。

“雙主體育人下有四個支撐理念,核心理念是以愛育愛。還有以學論教、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20多年前我提出這個理念,現在用,不僅不落伍依然非常好。”在灑滿陽光的辦公室裡,李烈微笑着對記者說道。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李烈:“以愛育愛”的教育人生

新學校裡愛依然在延續

李烈從實驗二小校長的崗位上退下來以後,沒有離開教育,也沒有離開西城,而是于2017年創辦了正澤學校。

正澤學校是一所“政府支援,企業運作、教育家辦學”九年一貫制的民辦性質的學校,三位一體的辦學模式讓它備受關注。這一西城區從未有過的教育改革項目,由金融街教育投資有限公司負責具體營運。

學校還承擔西城區的一項特殊使命:成為西城校長和教師的教育訓練基地,通過充分發揮自身的引領輻射作用,以“理念、課程、實踐”三位一體的新型教育訓練模式,為校長、教師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機會和平台。

學校開辦僅僅一年多,就有衆多家長帶着孩子慕名前來“投奔”,這讓李烈極為感動。

“正澤”二字是李烈起的,寓意“正本澤根”、“正己澤人”。“正”凸顯童蒙養正的品德習慣,執兩用中的中西合璧,清靜為正的教育規律;“澤”追求上善若水的智慧靈動,潤物無聲的真愛無痕,因材施教的異彩紛呈。但是這所新學校真正的内涵,仍然是“愛”。

李烈說,教育面對的是人。人類最高境界的情感是愛。愛是動物的天性,但人的愛不一樣,尤其教育之愛,是睿智、理性的,是有豐富情感的,也是充滿哲理的。這個愛無處不在。一個人一生中沒有愛,是悲哀凄涼的。如果教育沒有愛,一定是沒有活力的。

“以愛育愛”最後都要落到人上。李烈說,“對孩子的培養可以濃縮在一個最簡單卻最意味深長的字上——人。左邊一撇,代表學業,是認知的發展,落點是思維品質,培養的是人的智慧;右邊一捺,代表做人,是社會性的發展,落點是德行品質,培養的是人的美德。一捺托起了一撇。我們用這樣的‘人’字解讀,來表達五育并舉中的主要目标,學校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學生的全人發展、整體發展、和諧發展。”

不同于實驗二小的集團化辦學,李烈将正澤學校定位為:繼往開來,努力針對時弊探索全人發展的實踐模式。她說,自己對于教育的思考從來沒有停止,在正澤,她正好可以做一些從前想做而沒能做的事。我們相信,新的嘗試,一定會讓她的教育人生更為完美。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李烈:“以愛育愛”的教育人生

記者手記

“她是中國國小教育的财富”

李烈在基礎教育的田野裡深耕了45年,她的個人教育史與改革開放的教育發展正好合拍。一位教育界資深人士贊歎,“她是中國國小教育的财富。”

李烈很低調。她創辦正澤學校一年多以來,幾乎不接受采訪。陽光打在她含着笑意的臉上,更添加了她的親和力。師生們對她由衷的愛戴,也許是一個上司者最長久的幸福。

李烈經常提到一個比喻,她說中國的最東邊有一種毛竹,生長極具特點,即栽下去之後将近5年的時間裡僅僅長能長3厘米。但5年之後奇迹就發生了,每天能神奇地長出30厘米,短短的幾個月,它就長成了一片高聳入雲的茂密竹林。

這個奇迹産生的原因是什麼?是根!前5年在地面上看不到毛竹的生長,然而在地下,毛竹在奮力紮根,生長出又深又密且延至數百米的根!正是這發達的根系給了毛竹神奇生長的爆發力!

李烈說,“當然,這種毛竹的生長,對環境、氣候、土壤、濕度等條件都有着嚴格的要求。

“我們做的基礎教育就是這樣的一種紮根教育,而我們尊重規律,尊重孩子們發育、成長、認知、學習等教育規律,就是在為孩子們提供适合生長的環境條件。

“孩子們有了零缺陷的全面發展、非平均的和諧發展、張揚天賦的充分發展,就有了如同毛竹的強大根系般的可為未來人生最高峰提供強力支撐的基礎,基礎牢固根系發達人生才有後勁!”

其實,她的“以愛育愛”“雙主體育人”思想也是如此。當老師們在愛的懷抱裡有了足夠的體驗和感悟,一定能閃現出驚人的活力。教育的力量就是在這樣漫長的積累中精彩迸發。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李烈:“以愛育愛”的教育人生

作者:本報記者 鮑丹禾 羅德宏

圖檔:來自網絡

編輯:現教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