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专访」李烈:“以爱育爱”的教育人生

作者:现代教育报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人物名片

「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专访」李烈:“以爱育爱”的教育人生

李烈,正高级教师,数学特级教师。原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国务院参事。现北京市正泽学校校长,国家教材委委员,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

「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专访」李烈:“以爱育爱”的教育人生

2016年5月3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中共北京市西城区教工委宣布接受李烈辞去二小校长职务的决定。当教师代表们《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诗朗诵结束,全体教师起立并大声喊出“李校长,我们永远爱您”时,李烈的泪水夺眶而出。她哽咽着说道:“我李烈何德何能,得到大家如此多的爱?”

爱出者爱返。爱,是李烈教育生涯中永恒的命题。

在冬日的暖阳里,李烈在她正泽学校的新办公室,和我们畅谈她的教育人生。

//

爱心一片向学生的特级教师

今年是李烈从教45周年。40多年来,让李烈引以为傲的是她抓住了诠释生命的教育真谛“以爱育爱”。做教师时,她给予了学生饱含期盼的一视同仁之爱。“所有学生在我眼中都是宝贵的,都是一样的,从不被世俗的各种标准所左右。”

她认为“教书育人”,“育人”是本,“在育人中教书”。而“在育人中教书”的诀窍就是要赢得学生的心,而要赢得学生的心,奥秘就在一个字——爱。

如果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她对学生的付出只是凭着一腔单纯的爱,那么1977年当她走入实验二小,才真正从一个有着朴素爱心的年轻教师踏上了名师成长的征程。

实验二小在历史上始终是北京市的名校之一,卧虎藏龙,有着丰富的名师资源。只是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许多名师不是调走就是靠边站了。大环境使然,学校里也没有钻研业务的气氛。好学敬业的李烈,却另辟蹊径。

凭着对教育、对学生的那份“爱”与韧劲,她登门拜访了数学特级教师关敏卿,同时表达了欲拜她为师的愿望。心灰意冷、心有余悸的关老师并没有当即答应。几番真诚的求教,几次听课后的提问,李烈终于赢得了关老师的认可和感动。

关老师破例收下了这个弟子。从此,李烈的课表里除了自己的课外,填入了关老师的课表,上自己的课、听关老师的课、请教探讨不懂的问题……成了李烈每天工作的构成部分,而且几乎每周都还要用上周日或一两个晚上登门求教,常常一呆就是几个小时。

关老师从不推诿和心烦,总是悉心指教。这样手把手的教导持续了三年。名师指导下,李烈不仅打下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而且领悟了什么叫名师风范。“提升教学水平,学得精湛教艺,才具备了爱学生的能力”,对此,李烈这样说。

成长路上,同是数学特级教师的老校长姚尚志也是李烈的贵人。他教会了李烈三点:学会积累;注重细节,减少教学的随意性;从学生的问题和思考出发,调整、设计教学,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在姚校长的帮助下,勤思善学的李烈对教学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认识。

此后,厚积薄发的李烈在教坛脱颖而出,于1992年破格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93年代表北京市参加了全国首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荣获一等奖第一名。1995年,被评为数学特级教师。

从教学新秀到特级教师,离不开名师的指点和艰辛的磨练,当然,还有对教育从未改变的爱。

李烈在她的专著《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中说,做好教师很简单,在于两个要素:爱心和教艺。这两大要素成为后来她提出“双主体育人”、“以爱育爱”等教育思想的重要基点。

「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专访」李烈:“以爱育爱”的教育人生

“以爱育爱”才能让教育升华

1997年,李烈接替退休的姚尚志校长,出任实验二小校长。当国家的改革步伐大步向前的时候,作为一校之长,李烈也开始了她校长生涯中教育之爱的继续探索与实践。

尽管无数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爱”的教育主题,但李烈找到了自己对于“爱”的独到见解。经过20年爱的实践积累和感悟与思考,李烈推己及人,提出了她的办学理念,即“以爱育爱”为主旋律,关注学生与老师共同发展的“双主体育人”思想。她说,教师用真挚的情感爱学生的过程,是一种伟大的教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爱、体验爱、付出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会得到升华和完善,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因此,“以爱育爱”不仅是教育手段,更是教育的目的。实施以爱育爱,教师要具“四有”,即爱的情感、爱的行为、爱的能力和爱的智慧。

当时的教育界,“以学生为主体”已获得共识,李烈提出教师也是主体,引起了业界不少争论。但李烈认为,好教育的关键不仅要有好的理念,还必须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而好的队伍一定是有追求有目标,有判断有选择,自动自发积极主动的一个群体,这样的群体怎么可以不是主体而被定位在被动的客体位置上呢!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一定是“教师为主体”。这样才抓住了办学的根本要素。

李烈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执著而自信,面对教师,她利用各种机会宣讲“双主体育人”和“以爱育爱”思想。她亲自动手以66条问答形式编写了实施手册,通过每学期举办的“‘以爱育爱’大家谈”活动、每年度的青年教师“凌空杯”赛事、学校大事小情深入浅出的交流分析、每学年深入课堂200多节的听评课及亲自操刀的引领课,将“双主体育人”和“以爱育爱”等办学理念深深地植入了教师的内心。

教师们对学校理念有了理解,开始了主动的思考与践行,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色彩。

在一次“大家谈”活动中,一位青年体育教师说了她的故事。一天上体育课,天气并不冷,有个内向女孩戴了一副漂亮的手套,做操时注意力全在手套上。放在以往,老师可能要直接批评了,但是一想到学校的“以爱育爱”,老师灵机一动,决定增加了一个小游戏,带学生做手指操。

这下子小女孩不好意思了,迅速摘掉了手套。下课后,老师留下孩子夸奖她知错就改。没料到的是,打那以后,这个孩子上体育课不仅表现出色,而且总爱在课前课后亲近老师和老师聊聊天。

理念的转变带来了行为上的变化,行为的变化带来了学生的改变。老师们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多,愉悦的感受越来越多,价值的体验也就越来越大。

就这样,老师们不断丰富着“以爱育爱”的内涵,强化着“爱的情感、爱的行为”,提高着“爱的能力、爱的智慧”。学校,成为一座溢满爱的学校,而所培养的学生,被普遍赞誉具有大气且博爱的特质。

“双主体育人下有四个支撑理念,核心理念是以爱育爱。还有以学论教、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20多年前我提出这个理念,现在用,不仅不落伍依然非常好。”在洒满阳光的办公室里,李烈微笑着对记者说道。

「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专访」李烈:“以爱育爱”的教育人生

新学校里爱依然在延续

李烈从实验二小校长的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没有离开教育,也没有离开西城,而是于2017年创办了正泽学校。

正泽学校是一所“政府支持,企业运作、教育家办学”九年一贯制的民办性质的学校,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让它备受关注。这一西城区从未有过的教育改革项目,由金融街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具体运营。

学校还承担西城区的一项特殊使命:成为西城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基地,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辐射作用,以“理念、课程、实践”三位一体的新型培训模式,为校长、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平台。

学校开办仅仅一年多,就有众多家长带着孩子慕名前来“投奔”,这让李烈极为感动。

“正泽”二字是李烈起的,寓意“正本泽根”、“正己泽人”。“正”凸显童蒙养正的品德习惯,执两用中的中西合璧,清静为正的教育规律;“泽”追求上善若水的智慧灵动,润物无声的真爱无痕,因材施教的异彩纷呈。但是这所新学校真正的内涵,仍然是“爱”。

李烈说,教育面对的是人。人类最高境界的情感是爱。爱是动物的天性,但人的爱不一样,尤其教育之爱,是睿智、理性的,是有丰富情感的,也是充满哲理的。这个爱无处不在。一个人一生中没有爱,是悲哀凄凉的。如果教育没有爱,一定是没有活力的。

“以爱育爱”最后都要落到人上。李烈说,“对孩子的培养可以浓缩在一个最简单却最意味深长的字上——人。左边一撇,代表学业,是认知的发展,落点是思维品质,培养的是人的智慧;右边一捺,代表做人,是社会性的发展,落点是德行品质,培养的是人的美德。一捺托起了一撇。我们用这样的‘人’字解读,来表达五育并举中的主要目标,学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的全人发展、整体发展、和谐发展。”

不同于实验二小的集团化办学,李烈将正泽学校定位为:继往开来,努力针对时弊探索全人发展的实践模式。她说,自己对于教育的思考从来没有停止,在正泽,她正好可以做一些从前想做而没能做的事。我们相信,新的尝试,一定会让她的教育人生更为完美。

「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专访」李烈:“以爱育爱”的教育人生

记者手记

“她是中国小学教育的财富”

李烈在基础教育的田野里深耕了45年,她的个人教育史与改革开放的教育发展正好合拍。一位教育界资深人士赞叹,“她是中国小学教育的财富。”

李烈很低调。她创办正泽学校一年多以来,几乎不接受采访。阳光打在她含着笑意的脸上,更添加了她的亲和力。师生们对她由衷的爱戴,也许是一个领导者最长久的幸福。

李烈经常提到一个比喻,她说中国的最东边有一种毛竹,生长极具特点,即栽下去之后将近5年的时间里仅仅长能长3厘米。但5年之后奇迹就发生了,每天能神奇地长出30厘米,短短的几个月,它就长成了一片高耸入云的茂密竹林。

这个奇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根!前5年在地面上看不到毛竹的生长,然而在地下,毛竹在奋力扎根,生长出又深又密且延至数百米的根!正是这发达的根系给了毛竹神奇生长的爆发力!

李烈说,“当然,这种毛竹的生长,对环境、气候、土壤、湿度等条件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我们做的基础教育就是这样的一种扎根教育,而我们尊重规律,尊重孩子们发育、成长、认知、学习等教育规律,就是在为孩子们提供适合生长的环境条件。

“孩子们有了零缺陷的全面发展、非平均的和谐发展、张扬天赋的充分发展,就有了如同毛竹的强大根系般的可为未来人生最高峰提供强力支撑的基础,基础牢固根系发达人生才有后劲!”

其实,她的“以爱育爱”“双主体育人”思想也是如此。当老师们在爱的怀抱里有了足够的体验和感悟,一定能闪现出惊人的活力。教育的力量就是在这样漫长的积累中精彩迸发。

「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专访」李烈:“以爱育爱”的教育人生

作者:本报记者 鲍丹禾 罗德宏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现教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