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願為楊桓,不為範滂”的一代經學家焦循是如何煉成的?

作者:季我努學社
“願為楊桓,不為範滂”的一代經學家焦循是如何煉成的?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曆史知識

焦循,甘泉縣人。字理堂,一作裡堂,晚号裡堂老人。

“願為楊桓,不為範滂”的一代經學家焦循是如何煉成的?

焦循

焦循小時候由父母啟蒙,教授《毛詩》及唐人絕句詩。6歲時進入家塾學習。8歲時受到阮承勳賞識,把女兒許配給了他。11歲時,就已經在族伯父的指導下研讀《說文解字》,略通六書之學;又按照範征麟要求習讀古文,自此也喜歡寫古文。14、15歲時,和父親談論史事時說到了人生志向,焦循稱“願為楊桓,不為範滂”。17歲時,江蘇學政劉墉到揚州考察。焦循在考試時表現出衆,複試時獲劉墉接見,準予進入府學深造,并囑咐他攻習經學。18歲,進安定書院肄業。19歲,有志于經學研究,開始研讀《爾雅》。20歲,讀王鳴盛《尚書後按》……

焦循能夠成為一代經學家,與家庭的影響是分不開的。有一次,他的父親輔導他閱讀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時提示他,讀《四書》,不必重視朱子的注解,“若不能讀書,朱注何用讀?若能讀書,單靠記得朱注,為不怕歲考計耶?”還有一次,他的父親指着湖中水草,對他說,“看!這就是所謂的‘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啊。”這些教育對焦循有着很大的影響。

“願為楊桓,不為範滂”的一代經學家焦循是如何煉成的?

劉墉

當然,焦循的成就也離不開他自己的努力。他在青少年時期讀經時,就非常刻苦,不畏艱深。比如《毛詩》中的三《頌》,《尚書》中的《盤庚》篇,《禮記》中的《内則》篇,其他士子大多都覺得非常難讀,他卻樂于鑽研。他也非常愛書。在他24歲時,連年的饑荒和他父母的逝世導緻家道中落,頗為窘迫。家中隻剩十幾兩銀錢了,還是賣田換來的。當時恰好有個書商賣《通志堂經解》,要價30兩。錢不夠,是他的妻子阮氏賣了自己的金簪子,得了12兩銀子,這才把書買下來。

這些努力當然不是白費的,焦循博聞強記,于經史、曆算、聲韻、訓诂之學都有研究。

“願為楊桓,不為範滂”的一代經學家焦循是如何煉成的?

《孟子正義》(書影)

乾嘉之際,考據學盛行,人們對經學、理學、史學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偏頗。而焦循是深惡考據的,他在33歲時撰寫《與孫淵如觀察論考據著作書》,明确地提出了不可将“考據”與經學混為一談。焦循說:“經學者以經文為主。”關心的就是經文本身的内容,而于訓诂、考據則不以之為主,隻以為輔。

錢穆評焦循之說時說:“凡裡堂謂述之難者如此。述作無等差,各當其時。苟非深有得裡堂所論時變旁通之義,能自出性靈,以運思而求通,而專據古人之一說以為述,則裡堂之所謂誦、寫非述也。否則,拂人之長,引而歸于己之所知,日古人如是,則裡堂之所謂托,非述也。惟其專據而不能會通,故終不足以。”

參考文獻:

1. 盧桂平主編,《揚州曆代名人傳》,廣陵書社,2015.04

2. 楚默著,《楚默全集 思想的年輪 下》,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11

3. 楊峰,張偉著,《清代經學學術編年 下》,鳳凰出版社,2015.0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