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愿为杨桓,不为范滂”的一代经学家焦循是如何炼成的?

作者:季我努学社
“愿为杨桓,不为范滂”的一代经学家焦循是如何炼成的?

季我努学社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焦循,甘泉县人。字理堂,一作里堂,晚号里堂老人。

“愿为杨桓,不为范滂”的一代经学家焦循是如何炼成的?

焦循

焦循小时候由父母启蒙,教授《毛诗》及唐人绝句诗。6岁时进入家塾学习。8岁时受到阮承勋赏识,把女儿许配给了他。11岁时,就已经在族伯父的指导下研读《说文解字》,略通六书之学;又按照范征麟要求习读古文,自此也喜欢写古文。14、15岁时,和父亲谈论史事时说到了人生志向,焦循称“愿为杨桓,不为范滂”。17岁时,江苏学政刘墉到扬州考察。焦循在考试时表现出众,复试时获刘墉接见,准予进入府学深造,并嘱咐他攻习经学。18岁,进安定书院肄业。19岁,有志于经学研究,开始研读《尔雅》。20岁,读王鸣盛《尚书后按》……

焦循能够成为一代经学家,与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有一次,他的父亲辅导他阅读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时提示他,读《四书》,不必重视朱子的注解,“若不能读书,朱注何用读?若能读书,单靠记得朱注,为不怕岁考计耶?”还有一次,他的父亲指着湖中水草,对他说,“看!这就是所谓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啊。”这些教育对焦循有着很大的影响。

“愿为杨桓,不为范滂”的一代经学家焦循是如何炼成的?

刘墉

当然,焦循的成就也离不开他自己的努力。他在青少年时期读经时,就非常刻苦,不畏艰深。比如《毛诗》中的三《颂》,《尚书》中的《盘庚》篇,《礼记》中的《内则》篇,其他士子大多都觉得非常难读,他却乐于钻研。他也非常爱书。在他24岁时,连年的饥荒和他父母的逝世导致家道中落,颇为窘迫。家中只剩十几两银钱了,还是卖田换来的。当时恰好有个书商卖《通志堂经解》,要价30两。钱不够,是他的妻子阮氏卖了自己的金簪子,得了12两银子,这才把书买下来。

这些努力当然不是白费的,焦循博闻强记,于经史、历算、声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愿为杨桓,不为范滂”的一代经学家焦循是如何炼成的?

《孟子正义》(书影)

乾嘉之际,考据学盛行,人们对经学、理学、史学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偏颇。而焦循是深恶考据的,他在33岁时撰写《与孙渊如观察论考据著作书》,明确地提出了不可将“考据”与经学混为一谈。焦循说:“经学者以经文为主。”关心的就是经文本身的内容,而于训诂、考据则不以之为主,只以为辅。

钱穆评焦循之说时说:“凡里堂谓述之难者如此。述作无等差,各当其时。苟非深有得里堂所论时变旁通之义,能自出性灵,以运思而求通,而专据古人之一说以为述,则里堂之所谓诵、写非述也。否则,拂人之长,引而归于己之所知,日古人如是,则里堂之所谓托,非述也。惟其专据而不能会通,故终不足以。”

参考文献:

1. 卢桂平主编,《扬州历代名人传》,广陵书社,2015.04

2. 楚默著,《楚默全集 思想的年轮 下》,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11

3. 杨峰,张伟著,《清代经学学术编年 下》,凤凰出版社,2015.07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