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在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成就了很多将帥,他們一戰成名,進而乘勝追擊,一步步推動勝利的程序,最終功成名就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為中興局面奠定了基礎,實作了為晚清續命50年的偉大功績。
湘軍将帥個個奮勇當先,後浪推前浪,前赴後繼,用戰績扛起必勝的大旗。
多隆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但有勇有謀智勇雙全,還是晚清滿族難得的能戰之将,和鮑超并稱為湘軍的“多龍鮑虎”。

1、四大湘軍統帥 曾國藩:湘軍建立者 胡林翼:收複武昌後獨領一軍,與曾國藩并稱“曾胡” 左宗棠:楚軍建立者 李鴻章:淮軍建立者 2、十大湘軍名将 楚勇建立者:江忠源 曾國藩的左膀右臂:塔齊布、羅澤南 湘軍雙子星:李續賓、李續宜兄弟 湘軍水師雙雄:楊載福、彭玉麟 湘軍的“多龍鮑虎”:多隆阿、鮑超 後起之秀:曾國荃,曾國藩的嫡系 3、晚清滿族名将: 舒保、塔齊布、僧格林沁、多隆阿、都興阿
多隆阿,滿洲正白旗人,1817年出生,自小練就了一身騎射的本領,擅長指揮馬隊。
1864年平定陝甘回亂期間不幸殉國,英年早逝時年僅46歲。
一、智勇雙全
多隆阿,行軍打仗,有勇有謀,智勇雙全,注重軍事謀略,不逞匹夫之勇。
軍事謀略主要展現在兵法、布陣、協同作戰上。
其常用的兵法有偷營、火攻、毒攻、反間、誘敵入伏等。
布陣指揮方面,注重正面迎敵和側翼包抄。
善于使用機動兵力,注重馬步協同作戰,擅于利用騎兵進行奔襲,穿插。
能夠在最關鍵的時間和地點将機動兵力投入戰鬥,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勇氣方面,他往往身先士卒,勇字當先,帶兵打仗,往往親自督陣并且帶頭沖鋒。
二、初露鋒芒
鎮壓北伐太平軍
1853年,36歲的多隆阿,參與鎮壓北伐的太平軍,指揮馬隊,奮勇殺敵,立戰功升任協領。
最終清軍在僧格林沁的率領下全殲北伐太平軍。
太平軍北伐首領林鳳祥、李開芳均被俘、就義。
南援湖北
1855年,38歲時,多隆阿率所部“得勝之師”南援湖北。
1856年,39歲時,會同湘軍水師統帥楊載福,收複黃州。
1857年,40歲時,奪取黃梅,迫使太平軍全部退出湖北。
一戰成名
1月,多隆阿分兵三路,占領土壘。
土壘之戰的勝利,多隆阿一戰成名,高超的指揮藝術赢得上司都興阿和太平軍的敬佩。
5月,會同鮑超,前往大河鋪偷營,扭轉不利的局面,對陣陳玉成,勝。
8月,會同鮑超,收複黃臘山,甘家畈等地,對陣陳玉成,勝。
贛北鄂東多次交戰,多隆阿連戰連捷,在湘軍中的威望和地位也越來越高
1857年,多隆阿所統領的兵力達4000人。
三、東援安徽
1858年,胡林翼統帥都興阿、多隆阿、鮑超、李續賓、楊載福等,東援安徽。
9月,多隆阿用埋伏之計,收複太湖縣城。
10月,多隆阿會同鮑超,開始進攻安慶。
11月,李續賓,被太平軍統帥陳玉成、李秀成合圍于皖北三河鎮,全殲李續賓所部。
三河鎮之戰,李續賓戰死,多隆阿擔心再次被太平軍抄襲,急忙撤離安慶,西返宿松。
12月,多隆阿會同鮑超,奪取花涼亭。
花涼亭的勝利是三河鎮之戰大敗後,取得的重大勝利,使得清軍人心得以穩定。
多隆阿,能征善戰之名,在湘軍中傳播得越來越廣。
1859年,都興阿因病離開,多隆阿節制湘軍19營,統帥兵力達1萬人,含鮑超所部。
四、擊殺陳秀成
安慶之戰
1860年,多隆阿奪取羅山沖,對陣陳玉成,勝。
多隆阿占領太湖。
多隆阿會同李續宜,南北夾擊合圍陳玉成部,陳玉成敗走廬江。
1861年5月,安慶之戰拉開帷幕。
多隆阿收複高河鋪,對陣陳玉成、洪仁玕、林紹璋會師,勝。
多隆阿收複新安渡,再次擊敗洪仁殲、林紹璋,勝。
多隆阿第三次阻止陳玉成、洪仁玕、林紹璋會師,陳玉成敗走,勝。
由于連續數次擊敗太平軍會師,成功完成了阻援的任務,多隆阿再次名聲大噪。
得利于多隆阿的成功阻援,曾國荃部于1861年9月5日攻破安慶城。
安慶城破後,多隆阿連續收複安徽的桐城、宿松、舒城,及湖北黃梅、廣濟、黃州等州縣。
1862年多隆阿會同欽差大臣袁甲三,收複廬州,陳玉成敗走壽州,後被苗沛霖誘擒。
1854年湘軍名将江忠源曾命損廬州,1862年多隆阿收複廬州,8年時間一輪回,若江忠源知曉此刻,想必也可以瞑目了。
由于多隆阿的連戰連捷,使得廬州得以收複,并迫使陳玉成因誘擒被殺,進而太平軍在皖西、皖中的根據地喪失殆盡,攻克天京指日可待。
五、淚别江淮
以上制下
安慶之戰,對于湘軍是一次戰略性的勝利,如同收複武昌、九江。
安慶陷落,使得太平軍的都城天京失去西線屏障,湘軍以建瓴之勢,乘勝東下,直逼天京。
安慶之戰的勝利,得利于羅澤南“以上制下,步步緊逼”戰略的前瞻性;得利于胡林翼自上而下堅定不移對羅澤南政策的執行。
胡林翼率領李續賓、李續宜、多隆阿、鮑超,先收武昌再克九江,直至奪取安慶。
圍城打援
安慶之戰,之是以能夠勝利,得利于圍城打援之計。
負責圍城的是曾國荃、楊載福,圍城任務曾國荃功大于楊載福。
負責打援的是多隆阿、李續賓,打援任務多隆阿大于李續賓。
相比于圍城其實打援出力更多、功勞更大,有時更存在圍而不打的情況。
是以安慶之戰,對于戰将而言,多隆阿實際應授第一功。
淚别江淮
論功行賞時,曾國荃卻在多隆阿之上,不得不說“曾國藩”這位大聖人對于自己的親弟弟有袒護之心,論功行賞存在偏頗之意,而此時短短一年時間不到胡林翼、李續宜皆已病逝,多隆阿就像個沒娘沒兄弟的孩子,受了委屈也隻能在深夜的被窩裡偷偷抹眼淚。
攻占廬州後,曾國藩期望多隆阿可以會同曾國荃攻克天京,此時此刻多隆阿實際上早已傷透了心,對于德高望重的曾老師也已寒心,賞少鍋多,老老實實做個背鍋俠也不是多隆阿生平的夙願。
想通了這其中的環節後,多隆阿收拾好自己破碎的心靈,淡淡地說了句“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輕輕揮了揮衣袖,離開了自己曾經引以為傲,功成名就的江淮戰場,開啟了自己平定陝甘回亂的生涯。
六、陝甘回亂
1862年-1864年,多隆阿多次擊敗陝甘回亂,迫使回軍退入甘肅,可惜最後被敵軍一個無名小卒的鳥槍擊中,不久後因傷勢加重而去世。
多隆阿實作了平定陝甘回亂的第一次高潮,這是他一生裡最大功績,之後左宗棠平定陝甘回亂屬于第二次高潮,至今陝甘民間還有歌謠歌頌多隆阿當年的功績。
七、總結
多隆阿一生征戰多年,發迹于湖北,成名于江西,東援安徽功勳顯著,自武昌、九江而入皖境,百戰百勝,淚别江淮後,轉戰陝甘,平定陝甘之亂生命的最後時刻完成其一生中最大的功績,遂成一代戰神名傳千古。
多隆阿一生,與太平軍後期主帥陳玉成多次交戰,尤其是安慶阻援和攻克廬州時,連戰連捷,最後迫使陳玉成被誘捕而死,可稱之為陳玉成的克星。陳玉成身死,李續賓也足以瞑目。
多隆阿一生戰績輝煌,實為晚清滿族第一名将,可惜最後死于無名小卒之手,無不為之惋惜、痛惜!
推薦:
全方位揭秘攻破天京後曾國藩為何不稱帝?是不能還是不敢?
揭秘40歲的七品縣令江忠源如何做到2年10次升遷?比曾國藩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