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11月,太平軍在三河戰役中全殲湘軍李續賓部七千餘人,此前,李續賓部号稱“威望冠諸軍”,是湘軍的王牌部隊。
此一戰役後,湘軍統帥,欽差大臣曾國藩也不得不承認“三河一役,元氣大傷。”
可是以曾國藩的個性,雖然哀歎着,但是他也苦思冥想,想把戰局引向對己有利的地步,此時,他盤算着一個地方,那就是安慶,如果真的能夠拿下安慶,這盤棋還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于是在曾國藩和他的屬下胡林翼等人的緊急磋商下,同時在清廷的督促下,一個全力以赴圍攻安慶,最後進取天京的計劃出籠了。
雖然這樣,一些湘軍将領聽說要圍攻安慶,仿佛還沒有從三河戰敗的陰雲中走出來,安慶可是陳玉成苦心經營的根據地。
曾國藩幕僚趙烈文對此就表達了不同意見,他分析道“陳玉成自三河戰勝後,銳氣正盛,宜避其鋒芒,不可輕舉妄動”。
但曾國藩認為,目前形勢也有有利于己的地方,太平天國内部因為“天京事變”,實力内耗,翼王石達開又帶兵出走,此時不加緊進攻,很有可能坐失良機。

因為陳玉成接連打了幾個勝仗,被封為英王,成了太平天國後期的主要軍事将領。
1859年11月,曾國藩派遣其弟曾國荃,統領所部軍隊,向天京重要門戶安慶氣勢洶洶殺來。
在此危機時刻,陳玉成也緊鑼密鼓的調兵遣将,派前軍主将吳如孝前往安徽,與撚軍取得聯系,在潛山,陳玉成和撚軍首領張洛行,龔得樹彙合,共商如何抵禦清軍的進攻。
最後決定先打清軍前鋒,鮑超,多隆阿的部隊,這兩人是和太平軍交手無數次的“悍将”,深知太平軍戰法,兩軍進行了一場接一場的惡戰,不管是曾國藩還是陳玉成都親臨前線增援指揮。
但最後,太平軍不敵清軍,太湖,潛山失守。
與此同時,天京城外的清軍江南大營,在提督和春的指揮下,開始圍繞天京城挖掘壕溝,修築堡壘,天京的形勢變得異常緊張。不僅天京的形勢不利,太平軍在失去外圍太湖,潛山等地後,也處于被動局面,此時回援天京,堅守安慶,擺在了眼前。
陳玉成做了軍事部署,他帶領一部分人馬回援天京,指令太平軍将領,受天安葉芸來守衛安慶。
陳玉成憑借着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很快的就攻破江南大營,解了天京之圍。
在天京舉行的軍事會議上,陳玉成提出“此時要全力以赴救援安慶”,可是有些将領不同意,他們認為,江浙是富庶之地,應該集中精力經營江浙。
陳玉成陳述利害關系,認為蘇杭固然重要,但安慶卻是天京門戶,安慶一丢,門戶大開,進退維谷,長江像條蛇,湖北是蛇頭,安慶是蛇身,江浙是蛇尾,安慶一失,猶如蛇被一分為二,蛇頭和蛇尾豈能長久?
于是在陳玉成等的堅持下,太平天國高層通過由忠王李秀成,英王陳玉成南北兩路,夾擊湖北,會師武昌,以此調離圍困安慶守軍之決策。
1861年3月,陳玉成揮師西進,接連攻克蕲水,黃州,緊逼漢口,這一番攻勢令湖廣總督官文,驚詫不已。
可是湘軍統帥曾國藩,胡林翼等,雖也認可“兩湖是湘軍根本之地”,但在這種情況下,早已看出這是太平軍調虎離山,一箭雙雕之計,趁此機會,強攻安慶,并沒有上陳玉成的當。
而與此同時本來要與英王共同夾擊武昌的忠王李秀成卻遲遲沒有來到。因為他隻顧經營蘇杭,對于這一大戰略認識不足,進軍遲緩,良機稍縱即逝,就這樣一個“圍魏救趙”的大好計劃被打亂了。
而安慶城這邊,湘軍連番的強攻,已經使得城裡守軍人困馬乏,甚至面臨彈盡糧絕的絕境。受天安葉芸來每日巡視城牆,督促防守事宜。他深知守住安慶,就是保衛天京。
可是他的一些下屬認為,現在外圍營壘已經失守,安慶成了一座孤城,困守在這,不就是作繭自縛嗎?主張全力突圍,保全實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葉芸來認為,這是英王的将令,不能輕易違背,臨危受命,固守待援。
陳玉成這方也早已知道了安慶的危急,一方面命部将守衛黃州等地,一方面親自帶領大軍趕赴安慶。這樣一來一去,勞師遠征,人困馬乏,但好歹趕到安慶,紮下營寨,與城裡守軍遙相呼應。
兩軍對峙,惡戰不斷。曾國藩也親臨現場督戰。
因為着陳玉成的到來,安慶形勢有一定程度緩和,守軍和糧草彈藥得到補充。
為了保住安慶,幹王洪仁玕,章王林紹璋也派兵援助,怎奈立足未穩,被清軍狙擊,被迫撤走。
此時在安慶外圍集賢關駐紮的陳玉成部,也迎來了湘軍淩厲的攻勢,集賢關雖然壁壘森嚴,但最終架不住強攻,失守。
清軍方面也損失慘重,副将蘇文彪,都司何宗耀等死之。
陳玉成調兵遣将,拼力也要把失地奪回,又是一番厮殺,集賢關又幾易其手,失而複得,接着又沒日沒夜修築幾十座營壘,以做固守之策。
可是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糧草彈藥,這時都極其匮乏,幾次三番的想打通和安慶城裡的聯系,可是大多止步于安慶城外,被縱橫交錯的塹壕所阻擋。
而湘軍這邊為了盡早拿下安慶城,最後采取挖道地,在城牆根埋設炸藥的方式,與後來攻取天京一樣。
就這樣,在1861年9月5日,經過夜以繼日的挖掘,蜿蜒曲折的道地貫通到城下,随着一聲驚天霹靂的轟響,城牆被炸塌,大隊清軍蜂擁而上,與城内太平軍展開激烈的巷戰,慘烈程度不亞于任何一場大戰,最後以清軍勝利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安慶保衛戰。
不到三年,天京陷落。
本文參考一些清代和太平天國時期曆史資料,尤其是安慶保衛戰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