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11月,太平军在三河战役中全歼湘军李续宾部七千余人,此前,李续宾部号称“威望冠诸军”,是湘军的王牌部队。
此一战役后,湘军统帅,钦差大臣曾国藩也不得不承认“三河一役,元气大伤。”
可是以曾国藩的个性,虽然哀叹着,但是他也苦思冥想,想把战局引向对己有利的地步,此时,他盘算着一个地方,那就是安庆,如果真的能够拿下安庆,这盘棋还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于是在曾国藩和他的属下胡林翼等人的紧急磋商下,同时在清廷的督促下,一个全力以赴围攻安庆,最后进取天京的计划出笼了。
虽然这样,一些湘军将领听说要围攻安庆,仿佛还没有从三河战败的阴云中走出来,安庆可是陈玉成苦心经营的根据地。
曾国藩幕僚赵烈文对此就表达了不同意见,他分析道“陈玉成自三河战胜后,锐气正盛,宜避其锋芒,不可轻举妄动”。
但曾国藩认为,目前形势也有有利于己的地方,太平天国内部因为“天京事变”,实力内耗,翼王石达开又带兵出走,此时不加紧进攻,很有可能坐失良机。

因为陈玉成接连打了几个胜仗,被封为英王,成了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军事将领。
1859年11月,曾国藩派遣其弟曾国荃,统领所部军队,向天京重要门户安庆气势汹汹杀来。
在此危机时刻,陈玉成也紧锣密鼓的调兵遣将,派前军主将吴如孝前往安徽,与捻军取得联系,在潜山,陈玉成和捻军首领张洛行,龚得树汇合,共商如何抵御清军的进攻。
最后决定先打清军前锋,鲍超,多隆阿的部队,这两人是和太平军交手无数次的“悍将”,深知太平军战法,两军进行了一场接一场的恶战,不管是曾国藩还是陈玉成都亲临前线增援指挥。
但最后,太平军不敌清军,太湖,潜山失守。
与此同时,天京城外的清军江南大营,在提督和春的指挥下,开始围绕天京城挖掘壕沟,修筑堡垒,天京的形势变得异常紧张。不仅天京的形势不利,太平军在失去外围太湖,潜山等地后,也处于被动局面,此时回援天京,坚守安庆,摆在了眼前。
陈玉成做了军事部署,他带领一部分人马回援天京,命令太平军将领,受天安叶芸来守卫安庆。
陈玉成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很快的就攻破江南大营,解了天京之围。
在天京举行的军事会议上,陈玉成提出“此时要全力以赴救援安庆”,可是有些将领不同意,他们认为,江浙是富庶之地,应该集中精力经营江浙。
陈玉成陈述利害关系,认为苏杭固然重要,但安庆却是天京门户,安庆一丢,门户大开,进退维谷,长江像条蛇,湖北是蛇头,安庆是蛇身,江浙是蛇尾,安庆一失,犹如蛇被一分为二,蛇头和蛇尾岂能长久?
于是在陈玉成等的坚持下,太平天国高层通过由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南北两路,夹击湖北,会师武昌,以此调离围困安庆守军之决策。
1861年3月,陈玉成挥师西进,接连攻克蕲水,黄州,紧逼汉口,这一番攻势令湖广总督官文,惊诧不已。
可是湘军统帅曾国藩,胡林翼等,虽也认可“两湖是湘军根本之地”,但在这种情况下,早已看出这是太平军调虎离山,一箭双雕之计,趁此机会,强攻安庆,并没有上陈玉成的当。
而与此同时本来要与英王共同夹击武昌的忠王李秀成却迟迟没有来到。因为他只顾经营苏杭,对于这一大战略认识不足,进军迟缓,良机稍纵即逝,就这样一个“围魏救赵”的大好计划被打乱了。
而安庆城这边,湘军连番的强攻,已经使得城里守军人困马乏,甚至面临弹尽粮绝的绝境。受天安叶芸来每日巡视城墙,督促防守事宜。他深知守住安庆,就是保卫天京。
可是他的一些下属认为,现在外围营垒已经失守,安庆成了一座孤城,困守在这,不就是作茧自缚吗?主张全力突围,保全实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叶芸来认为,这是英王的将令,不能轻易违背,临危受命,固守待援。
陈玉成这方也早已知道了安庆的危急,一方面命部将守卫黄州等地,一方面亲自带领大军赶赴安庆。这样一来一去,劳师远征,人困马乏,但好歹赶到安庆,扎下营寨,与城里守军遥相呼应。
两军对峙,恶战不断。曾国藩也亲临现场督战。
因为着陈玉成的到来,安庆形势有一定程度缓和,守军和粮草弹药得到补充。
为了保住安庆,干王洪仁玕,章王林绍璋也派兵援助,怎奈立足未稳,被清军狙击,被迫撤走。
此时在安庆外围集贤关驻扎的陈玉成部,也迎来了湘军凌厉的攻势,集贤关虽然壁垒森严,但最终架不住强攻,失守。
清军方面也损失惨重,副将苏文彪,都司何宗耀等死之。
陈玉成调兵遣将,拼力也要把失地夺回,又是一番厮杀,集贤关又几易其手,失而复得,接着又没日没夜修筑几十座营垒,以做固守之策。
可是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粮草弹药,这时都极其匮乏,几次三番的想打通和安庆城里的联系,可是大多止步于安庆城外,被纵横交错的堑壕所阻挡。
而湘军这边为了尽早拿下安庆城,最后采取挖地道,在城墙根埋设炸药的方式,与后来攻取天京一样。
就这样,在1861年9月5日,经过夜以继日的挖掘,蜿蜒曲折的地道贯通到城下,随着一声惊天霹雳的轰响,城墙被炸塌,大队清军蜂拥而上,与城内太平军展开激烈的巷战,惨烈程度不亚于任何一场大战,最后以清军胜利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安庆保卫战。
不到三年,天京陷落。
本文参考一些清代和太平天国时期历史资料,尤其是安庆保卫战之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