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薄荷那淡淡的清香甚是鐘愛,尤其是那股清涼的味道,讓人印象深刻。有些喜歡養花的朋友,還會親自養上一盆薄荷,看着薄荷那青青綠綠的葉子,還有那紫色迷人的小花,散發的清新怡人的味道,讓人陶醉不已!薄荷雖為衆人所熟知,但真正了解它的人卻不多,在國醫大師方和謙的眼裡,薄荷的用處可多了,比如……(見正文!)

薄荷主要為辛涼解表藥,歸肝、肺經,有辛涼發汗之功,常用來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方師用薄荷多後下,取其芳香之氣。劑量一般為3~5g,幼兒用量為1.5g。方師臨床應用薄荷的治療範圍較廣,現總結如下:
1.用于各類皮膚疾病
薄荷辛涼發散,能祛風清熱。方師常與金銀花、連翹、生薏苡仁、苦參等同用。
韓某,女,11歲。2005年5月5日初診。
初診:患者3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全身泛發紅疹,在當地醫院确診為牛皮癬,未規律治療。現皮膚瘙癢,納可,二便調。舌紅苔薄白,脈緩。診其為:熱毒入血白疕病(牛皮癬)。患者年少,屬血熱陽盛之體。熱毒入于營血,蘊于肌膚而發白疕。風邪侵及肌表與熱邪相搏而瘙癢。治法:清熱涼血,散風解毒。方拟消風散加減。處方:地膚子10g,丹皮10g,車前子(包煎)10g,金銀花15g,連翹10g,茯苓12g,薄荷5g(後下),桔梗10g,蟬蛻5g,牛蒡子10g,生薏苡仁15g,當歸6g,生地黃12g。12劑,水煎服,每日1劑,服3天停1天。囑其忌服海鮮。
複診:患者訴藥後皮疹色淺,仍有瘙癢。納可,眠佳。舌紅苔薄白,脈緩。前方治療有效,繼服前方加苦參6g。15劑,水煎服,每日1劑,服3天停1天。
【按語】方師認為“諸風瘡瘍,皆屬心火”,法當清熱涼血。方用消風散加減。《醫宗金鑒》消風散“治紐扣風,瘙癢無度。抓破津水,亦有津血者。”藥物組成為:荊芥、防風、當歸、生地、苦參、蒼術(炒)、蟬蛻、胡麻仁、牛蒡子(炒)、知母、石膏(煅)、生甘草、木通。方師方中用金銀花、連翹、薄荷清熱疏風,車前子、生薏苡仁、地膚子清熱利濕,生地、丹皮清熱涼血,蟬蛻、牛蒡子透疹止癢。全方配伍嚴謹,方師認為散風藥如薄荷、浮萍用太多不好。搜風藥不宜過多,多則會使瘙癢加重。止癢用牛蒡子、馬齒苋;涼血解毒宜用玄參、生地。
2.用于五官科疾病
如急性咽炎、口腔潰瘍、鼻炎、中耳炎、突發性耳聾、結膜炎、舌炎等。凡屬于上焦郁熱之症,均可使用。
晉某,女,60歲。2003年12月9日初診。
患者3個月前出現舌面疼痛如針刺,影響進食及語言,動則加重,牙龈刺痛。外觀無明顯皮損。口腔醫院診斷為“灼口炎”,用口炎清、口泰漱口液等未見好轉。舌質淡紅,舌苔灰,脈緩平。患者老年體瘦,“舌為心之苗”,“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火)”,心經郁熱,上沖于舌,熱壅舌絡,故而舌痛。診斷為舌炎,屬陰虛火郁。治以滋陰清火。處方:生地黃12g,淡竹葉6g,薄荷(後下)5g,白菊花10g,丹皮10g,石斛6g,黑芝麻10g,麥冬6g,連翹15g,生甘草6g。6劑。
2003年12月16日複診。患者訴述服前藥無明顯改善,舌面、牙龈仍刺痛。舌質淡紅,舌苔白,脈平。治以清瀉上焦郁火。處方:
金銀花10g,連翹10g,薄荷(後下)5g,桔梗10g,生甘草6g,蘆根10g,白芷5g,天花粉10g,丹皮10g,大棗4個。8劑。
2004年1月6日複診,患者訴述服前藥已近痊愈,舌面如常,已不疼痛,口幹,納便可。繼服前方加絲瓜絡6g,北沙參10g。8劑。囑如病情穩定,可不必複診。
【按語】方師認為“諸痛瘡瘍,皆屬于心(火)”,“舌為心之苗”。故該病辨證考慮為“心火”。一診以滋陰清火為主,但無療效。二診方師增加了清解之力,投辛涼清解之藥後,病痛即除。并根據其舌脈,預言此人預後良好。患者雖為陰虛體質,但治療标證仍以祛邪為主。
3.用于呼吸系統的疾病
如上呼吸道感染、氣管炎、肺炎、不明原因低熱等。方師常用薄荷配地骨皮、銀柴胡,退骨蒸痨熱,配桑白皮瀉肺熱。
趙某,女,28歲。2005年8月9日初診。
初診:1個月前因外感後出現咳嗽,自服抗生素、止咳藥療效不佳。現咳痰色黃,發憋,咽幹咽痛,納可,二便調。察其:舌紅苔白,脈緩。診其為:燥傷肺氣,肺失宣降證。患者病在立秋剛過,秋燥氣盛,燥邪犯肺,肺失宣降,上逆作咳,并憋氣;燥邪耗氣傷陰,喉為肺系,失去陰津濡養,則有咽幹咽痛;燥為熱邪,故咳吐黃痰。治法:宣肺潤燥,止咳利咽。處方:杏蘇散化裁。蘇梗6g,桔梗10g,杏仁10g,前胡10g,陳皮10g,法半夏10g,茯苓12g,炙甘草10g,薄荷(後下)5g,炙桑皮12g,炙紫菀10g,白前10g,炙百部10g,荊芥5g,酒黃芩3g。7劑,水煎服,每日1劑。
複診:1周後複診,患者訴咳嗽減輕。時咯痰,口幹、胸悶。舌紅苔白,脈滑。方師仍用前方去炙百部、荊芥、酒黃芩,加入蘆根15g,仍服7劑。未再來診。
【按語】杏蘇散出自吳鞠通《溫病條辨》。原文所論為涼燥所引起的咳嗽。“燥傷本髒,頭微痛,惡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脈弦無汗,杏蘇散主之。”又曰:“汗後咳不止去蘇葉、羌活,加蘇梗……熱甚加黃芩。”本案患者為秋燥咳嗽,方師選此方宣肺潤燥止咳。方中以荊芥、薄荷解表,甘草、桔梗上開肺氣,杏仁、前胡下降肺氣,肺得清肅,喉塞即可宣通,咳嗽亦可止。用陳皮、半夏、茯苓合酒黃芩清化熱痰,再加入炙紫菀、白前、炙百部、炙桑皮等止咳化痰之品,使肺氣得以宣降,黃痰可以祛除,咳嗽得以痊愈。
4.用于消化系統的疾病
薄荷還有消食下氣、消脹、除吐瀉的作用。方師常與木香、川厚樸、藿香、佩蘭等藥同用,理氣除脹。
孔某,女,35歲。2004年9月28日初診。
初診:患者八九個月來因飲食不節出現反酸,口中酸水。喝茶、喝咖啡後加重。納後不适。二便調。舌紅苔薄白,脈平緩。胃鏡報告:反流性食道炎。診其為:胃虛氣逆反酸(反流性食道炎)。患者為年輕女性,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胃氣虧虛,則不降反升。故反酸。治法:補中降逆。方拟香砂六君子東加減。處方:黨參10g,茯苓10g,炒白術10g,炙甘草6g,木香5g,藿香5g,蘇梗6g,陳皮10g,薄荷(後下)5g,焦神曲10g,大棗4個,炒谷芽15g,砂仁(後下)5g,麥冬5g。6劑,水煎服,每日1劑。醫囑:飲食宜軟、爛、熟、溫。
2004年10月12日複診患者藥後反酸減輕,胃中舒适。食納可,二便調。舌紅苔薄白脈平緩。繼服前方12劑。
2004年10月26日複診訴今日因飲食不調,時有反酸,急躁心煩。繼服前方10劑,服3天停1天。
【按語】方師指出胃為十二經之長,水谷之海。十二經脈中陽明經脈絡最長,胃氣以下行為順。方師用香砂六君子東加減,健脾理氣,藿香、蘇梗、薄荷芳香化濁,焦神曲、炒谷芽消食和中。全方在健脾的基礎上降逆和胃,使中焦受損氣機恢複,上逆的胃氣自然下降。
5.用于腦血管疾病
如面神經麻痹、高血壓、腦供血不足。薄荷能清肝明目,清利頭目。方師常與天麻、鈎藤、生石決明等配伍,治療頭暈頭痛、耳鳴等。
楊某,男,35歲。2005年10月13日初診。
初診:1個月來因勞累出現頭暈腦脹,到友誼醫院就診,确診為高血壓病。予服開博通半片,日兩次。療效不佳。現頭暈項強,心煩口幹,眠差易醒,納可,二便調。血壓:140/105mmhg。舌紅苔白,脈平緩。診其為:肝陽上亢眩暈(高血壓病)。肝為風木之髒,體陰而用陽,主升主動。患者因勞累則肝陽上亢,清竅受擾,故發頭暈項強。肝陽上亢,擾亂心神,心火上炎則見心煩口幹,眠差易醒之證候。治法:平肝潛陽。方拟天麻鈎藤飲加減。處方:
生石決明15g,鈎藤10g,懷牛膝6g,天麻6g,生杜仲10g,夜交藤12g,石斛10g,茯苓10g,澤瀉10g,丹皮10g,玉竹12g,薄荷5g,白菊花10g。7劑,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藥後頭暈減輕,自覺心悸,腰痛,二便調。血壓:110/75mmhg。前方有效,效不更方。繼服前方加桑葉10g。14劑,水煎服,每日1劑。
三診:藥後頭暈減輕,時有頭痛。已停用開博通。血壓:105/70mmhg。舌紅苔白,脈弦平。處方:
懷牛膝6g,天麻6g,生杜仲10g,夜交藤12g,石斛10g,茯苓10g,澤瀉10g,丹皮10g,玉竹12g,薄荷5g,白菊花10g,桑葉10g,炒谷芽15g,焦神曲6g。14劑,水煎服,每日1劑。
【按語】《素問·至真要大論》謂:“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又《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方師認為本病的發生不外風火痰虛之邪入侵。患者頭暈腦脹因肝風上擾清竅所緻。故本病治療先以天麻息風止痙,清熱平肝,以化肝風;石決明既平肝潛陽又瀉肝火。牛膝活血通經,引血下行,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菊花、桑葉、薄荷清肝明目,如此配伍,使肝風得息,肝火得清,血虛得養,則無頭暈眼花昏厥之症。用杜仲補肝腎,強筋骨,益精血,養血而補肝腎。用茯苓、澤瀉健脾利水,夜交藤養心安神,因為神安則寐,寐則陽得入陰,陰陽相交,以抑肝陽之偏亢;加用石斛、玉竹養陰柔肝。如此配伍,肝腎得補,相火得清,陰陽得以調和。
6.用于各類屬于肝氣郁結之疾病
如各類婦科疾病、肝膽類疾病、抑郁症、内分泌疾病。方師常用經驗方和肝湯和肝理脾,其中用薄荷以助散郁調氣之力。
趙某,女,41歲。2005年9月12日初診。
初診:患者因工作緊張,壓力大,閉經半年。現自覺乏力、疲倦、咽幹、睡眠不實。末次月經:3月8日。舌潔,脈細緩。經西醫婦科檢查無異常。診其為肝郁脾虛之經閉病。患者身體虛弱,以往月經量偏少,色澤暗。今年以來,因工作緊張緻使肝郁脾虛,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經血生化乏源而閉經。肝藏血,肝郁血虧,陰虛血少,血燥生熱,緻使口幹,倦怠乏力;陰血不足,心神失養,睡眠不實。拟方調和肝脾、益氣養血。方拟肝和東加減。處方:
當歸9g,白芍9g,黨參9g,北柴胡9g,茯苓9g,香附9g,炒白術9g,蘇梗6g,大棗4個,薄荷(後下)5g,炙甘草6g,生熟地黃各10g,澤蘭葉6g,丹參6g。水煎服,10劑,服2天停1天。
二診:2005年10月24日,藥後精神好轉,月經仍未來潮,小腹似有不适感,近日分泌物多,大便調,舌潔,脈平緩。拟方:前方加山萸肉6g,麥冬10g,10劑,服1天停1天。
三診:2005年12月15日,藥後12月11日月經來潮,量不多,帶經2天,色暗。脈平緩,舌潔。此為氣血不足,故月經量少。拟方氣血兩補,以滋補東加減。處方:
黨參9g,茯苓9g,白術9g,炙甘草6g,當歸9g,熟地9g,白芍9g,陳皮9g,木香3g,大棗4個,枸杞子10g,麥冬10g,炙黃芪15g。12劑,隔日服。
【按語】月經的産生是髒腑經絡氣血作用于女子胞的結果。其中,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月經的調節與肝脾腎三髒,沖任二脈及全身氣血盛衰密切相關。該患者之經閉因工作緊張所緻,故病因為肝氣郁滞,失于條達,方師用和肝湯舒肝解郁,方中柴胡、蘇梗、香附、薄荷理氣舒郁;當歸、白芍、生地、熟地養血柔肝,再配黨參、炒白術、炙甘草健脾益氣,使氣行則血行,加澤蘭、丹參活血通經,共奏益脾氣,養肝血,調沖任之效。二診加山萸肉,三診改用滋補湯從精血互補入手,使月經來潮。
本文選自《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國醫大師卷:方和謙》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方和謙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
平台推薦最受歡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準媽媽必備!新生兒黃疸這樣拿下!
汗從哪裡出,病從哪裡來
本平台為雲南省中醫藥管理局主辦的官方今日頭條号,如您還未訂閱,請添加訂閱,免費擷取更多實用權威健康養生内容,或可關注“雲南中醫”微信号(yunnanzhongyi)。
溫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資訊,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