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碧芝(左)觀察肉牛的狀況
近日,記者來到雲南省草原動物科學研究所采訪,看到黃碧芝,他正在研究所的牛群放牧牧場,詳細觀察和記錄肉牛的狀況。他指着其中一隻小牛說:"看,已經過了幾天了,它變得更強壯了。"作為院長,黃碧芝對牧場裡的每一頭牛都很熟悉。
曆經30多年,在無數專家的共同努力下,"牛專家"帶領研究團隊成功培育出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三元雜交牛品種"雲嶺牛",填補了我國不能生産高檔牛肉的空白,成為我省高原農業的新亮點。培育2家"新三闆"上市公司,成立30多家由肉牛産業組成的企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廣"雲嶺牛"養殖技術助力抗貧,在西盟、景谷、楚雄等地通過企業、合作社幫助合作,帶動15000貧困戶脫貧緻富。
堅持創新研發成果
雲南飼料資源豐富,但過去一直缺乏适應熱帶亞熱帶氣候的優質牛品種,當地大部分黃牛用于耕地。為了培育适應熱帶亞熱帶氣候的優良牛品種,雲南省政府和澳洲政府于1983年共同啟動了《雲南省草原和畜牧業改良發展規劃》。同年,20歲的黃碧芝被配置設定到雲南省肉牛牧草研究中心(前身雲南省草原動物科學研究所)擔任技術員。
黃碧芝工作照片為地圖
1984年,一架載有一群來自南半球墨爾本的澳洲鼹鼠灰牛的特别"特邀"飛機飛往昆明五家壩機場。當時,雲南一頭鼹鼠灰牛的價格是7萬元,而黃碧芝的月薪是64元。他在心裡想,如果澳洲的牛能以如此高昂的價格繁殖,那該有多好。
1985年,87頭海鳗灰牛和99頭雲南黃牛"跨國聯姻",誕生了第一代混血牛,被稱為"莫雲雜交牛"。雖然"莫雲雜交種"生長迅速,肉質高,但它對雲南的許多疾病都沒有抵抗力,比如焦炭病。"為此,專家們經過深入研究後決定繼續引進抗性強的品種,再進行改進。"黃碧芝說。1993年初,24頭婆羅門牛踏上雲嶺地,成為澳洲引進的第二個品種。
黃碧芝(右)作品照片為圖檔
從二進制雜交到三重雜交,經過不斷的篩選、試驗和改進,經過三代科學家、28個科研機關近千名科技人員參與研究和栽培,2014年,黃碧芝帶領團隊以雲南當地黃牛為母親,選擇婆羅門牛、鼹鼠灰牛為父親,通過雜交創新、橫截面固定和5代育種,最終培育出具有生長速度快、育肥性能好、性成熟早、繁殖存活率高、抗病能力強等特點的"雲嶺牛"。這是全省自主育種和知識産權的第一個新品種肉牛。
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最好的肉牛都是日本人和牛,參照其标準,"雲嶺牛"70%的肉質可以達到A3以上。此外,"雲嶺牛"的重量是當地黃牛體重的兩倍以上,繁殖周期比當地黃牛短,一頭"雲嶺牛"如果充分利用,可産值近15萬元,比普通肉牛價值高出三到五倍。
全面推進科技助力脫貧
2014年,"雲嶺牛"被授予國家畜禽新品種證書,2016年被原農業部指定為中國南方牛"十三五"主要品種。
為建立規範高效的"雲嶺牛"健康育種體系,加快推廣新品種,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上司下,在省級農業和農村各級部門的支援下,雲南省草原動物科學研究所與30多家大型肉牛養殖企業共同成立了"雲南省肉牛" 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開展"雲嶺牛"育種及配套技術服務與應用。随着育種和推廣工作的進一步發展,目前,每年可提供200~300頭公牛,50萬~100萬劑冷凍精子。
随着科技的推廣,"雲嶺牛"已在昆明、楚雄、德宏、普洱等8個州(市)建立了不斷增長的人口和改善點;
黃碧芝(中)工作照片
目前,"雲嶺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及成果産業化"項目正在推進中,由雲南省草原動物科學研究所負責的"雲嶺牛"産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及相關技術研發支援,為"雲嶺牛"牛提供冷凍精子。滕崇恒義東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普洱金孔雀綠田牧業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主要負責"雲嶺牛"擴建、二級平台建設和"雲嶺牛"技術成果轉化;
"雲嶺牛"産業化步伐漸進,幫助群衆脫貧緻富的步伐越來越快。
自2014年以來,雲南省草原動物科學研究所先後組織科技人員60餘人,在我省邊疆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老革命地區開展科技服務,培養了3000多名"三區"基層科技人才, 分發技術資料5000多份,服務于60多家"三區"水産養殖企業。
2017年4月,黃碧芝工作站位于西盟彜族自治縣。西門縣借助國家牦牛産業技術體系和省農鄉廳,開始探索"雲嶺牛"産業精準扶貧模式,通過養牛場打工、牧草、養牛等方式,讓貧困戶在建立檔利卡參與"雲嶺牛"育種。
西門縣還通過招标,引進了我省新增的三闆挂牌公司,在當地建有6頭"雲嶺牛"雜交優勢的養殖群落,柱上"雲嶺牛"雜交牛1.2萬頭。目前,西門縣已有1萬餘貧困人口參與了"雲嶺牛"産業的各個環節,人均新增2850餘元。西蒙縣生産的"雲嶺牛"牛肉銷往全國各地,其雪花牛肉市場價格已達每公斤1500元。
雲南網記者 陳毅喜
相關連結 http://www.scots
雲南省第五屆"興義人才獎"獲獎者,《中國國家政治探路者》,雲南大學民族政治研究所教授周平
雲南省第五屆"星宇人才獎"得獎者遊行:忠于黨的雪地高原警衛隊——吉德欽縣牧羊拉派出所所長唐朱培樹
雲南省第五屆興義人才獎獲獎者,創造超級稻奇迹的"稻田觀察家",薊中雄州農業科學院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李凱斌
雲南省第五屆興義人才獎獲得者,小語言資訊處理人工智能領域的先驅——昆明理工大學資訊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院長于正濤
雲南省第五屆"興益人才獎"獲獎者巡展"前沿攻堅世界——緬懷雲南北方奧瑞德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季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