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覺得,動漫的安利與其評論應該是分開的。
安利本身,帶着某種分享的願望、褒獎、期待和利益的成分。
若是這部動畫實際隻有6分(多參考豆瓣評分,或者是我心裡結合自己的認知給的一個分數),安利的時候,我會把它安利成8分,且會持一個模糊的觀點去鋪設這個番,有意放大它的優點,讓被安利的小夥伴重點的去關注它的優點或者是故事本身。
至于評論,我覺得是帶有個人色彩和傾向的,甚至有一種引戰的嫌疑。
若這部動畫實際8分,我可能會給他10分,也可能隻給它6分或者是不及格。這要看我評論的時候從哪裡入手,或者是評論時候的那一個階段的,我的認知水準。不過,大多數情況下,實際8分的番,在我心裡,普遍都是7分或者是6分。
《永生之酒》就是這樣一部實際分數上比較高(9.0分),但是在我心裡大概隻有7—7.5分的動畫。

讓我們來說一下他評分高的原因:叙事風格、人物塑造、打鬥場面、音樂(op、ed、bgm)、聲優都是加分項。
首先:關于叙事風格。
看過我寫的《永生之酒》安利篇的小夥伴,應該對于裡邊我說的“它的叙事風格,多視角叙述的同時,開始倒叙。倒叙裡邊又有倒叙和插叙,插叙裡邊又倒叙,倒叙、插叙的同時又在并叙……”這句話有印象。
是的,這就是這部番的叙事風格,記叙文的三要素:時間、地點、人物,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
關于時間和地點,故事的一開始,副社長與其助手對于時間和地點上的确定是有争論的,對于究竟誰是主人公,也是各持看法的。
最終,也是故事的最開始,副社長說“同一個事件,以不同的人為中心視角,故事就會千變萬化,也就是說,事件隻有一個,但有多少個人物就有多少個故事。”
一句話,為這部番的風格打下了基調。
這大概就是為什麼這部番在叙述風格上令人着迷,又令人痛并快樂的地方。
你永遠不知道,導演會把視角拉到哪個時間點,哪個地方,哪個人物身上。不看到最後,你永遠不能串聯起所有的線和所有的因果關系。就算看到了最後,終極結局的發展仍然未知。
這也是令人不能自已之處。
看着很亂,但是你若是認真去看,仔細的(其實不用太仔細)理清楚之間的聯系、注意到當中的伏筆之後,你又會欲罷不能。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網上有小夥伴打一星的原因了,因為他們說:沒看懂……
接下來,是人物塑造。
大多數看過這部番的人,總能說出來兩三個人物的某些性格特征。
“笨蛋夫婦”的無厘頭、率性、善良;
刺青情侶中女生尼斯的果斷、善良,男生紮克吉的怯懦、愛哭與講義氣;
以殺人為樂的拉德的狂暴、殘忍和重信用(重感情?);
帥氣的追車魔所表現出來的恐怖、血腥,又堅守自己的原則;
活了200多年的小正太切斯沃夫的腹黑、多疑與容易知足;
至于綠帽子小哥菲洛的正義、麥紮的溫厚、老者塞拉德的貪婪……每一個人,因為自己的某一個或者是某幾個性格特征推動着故事的發展。
因為“笨蛋夫婦”的無厘頭,他們挖金子、盜竊、誤打誤撞的偷了并喝了“永生之酒”;因為善良,救了小正太;也因為率性和善良,交了很多的朋友;
因為尼斯的果斷、善良,才救了紮克吉;又因為紮克吉的怯懦與愛哭,才導緻了第一個發現列車長被殺,同時,也是1931事件觸發的一個關鍵因素;又因為他講義氣,他和他的朋友才總是陰差陽錯的幸免于難;
因為追車魔的恐怖、血腥,列車上才會有那麼多被分肢的屍體,也是因為他的講原則,他并沒有真的在亂殺無辜;
因為拉德的狂暴、殘忍,才會上了那輛火車,無緣無故的殺了那些人;也因為他非要堅持親手殺死(救助?)自己的夫妻,他才會在跳車的同時,還替自己的夫妻擋住危險;
……
正是這些人物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的性格特征,才會有上述的故事,也正是因為這些性格特征,為他們在得到永生之後的,故事發展上的不确定性,增添了神秘感。
舉個例子來講,腹黑的小正太是被“笨蛋夫婦”救了,被人造人埃尼斯收養了,他很知足,且享受這樣的關愛,但是,他多疑,從動畫看,他好像是有點對埃尼斯刻意隐瞞自己身世的樣子,這樣子,故事怎麼發展就耐人尋味了。
那麼,關于打鬥場面、音樂:
我本人是劇情向,對于畫面和音樂的東西了解的不多,是以摘了一位大神的回答
(摘自知乎作者遊洋的《如何評價《永生之酒》這部動畫?》中的部分回答):
本作的剪輯和鏡頭感也很優秀,在火車上的打鬥、槍戰、虐殺等表現得動感十足,猶記得小正太和白衣變态對峙的時候,旋轉得鏡頭來回掃過兩人并不斷拉近,頗有電影的品質。 卡司強大,爵士系bgm也非常悅耳,op足可以列入教科書供後人學習緻敬。
就音樂來講,就我本人形容的話,是覺得很帶感,嗯,蜜汁帶感。
至于聲優陣容,我覺得直接上卡司表更有說服力:
艾薩克·迪安(isaac diane)cv:小野坂昌也 米莉蕥·哈汶特(miria havent)cv:青木沙耶香 菲洛·普羅西安佐(firo prochainezo) cv:吉野裕行 麥紮·阿瓦洛(maiza avaro) cv:宮本充 塞拉德·庫艾茨(szilard quates) cv:有本欽隆 埃尼斯(ennis) cv:小林沙苗 拉德·魯索(ladd russo)cv:藤原啟治 紮克吉·斯普勞特(jacuzzi splot) cv:阪口大助 尼斯·荷利斯德恩(nice holystone) cv:小林優 夏奈·拉弗萊特(chane laforet) cv:廣橋涼 切斯沃夫·梅耶(czeslaw meyer) cv:神田朱未 克雷亞·斯坦菲爾德(claire standfield)cv:森田成一 蕾切爾(rachael)cv:伊藤靜 拉克.甘多魯(luck gandor)cv:子安武人 露亞·克萊因(lua klein)cv:安井繪裡 伊芙·傑諾瓦德(eve genoard)cv:井上麻裡奈 格拉漢姆.史派克(graham spector)cv:杉田智和 修伊・拉弗雷特(huey laforet)cv:千葉進步 凱洛爾(carole)cv:齋藤千和 古斯塔夫·聖傑曼(gustave st.germain)cv:若本規夫
最後,說一下,為什麼《永生之酒》有那麼多的優點,卻在我心裡沒有上到8分優秀線的一個原因:它沒有引起我的共鳴。
是的,一個作品再精緻,叙述上再有新意,打鬥上再精彩,音樂和卡司再好再強大,它沒有引起我們的共鳴的話,就很難說是一個經典。
或者我換個簡單一點的說法:說到《永生之酒》很多人都是在“多視角”“多主角”“開放式結構”這些點上糾結之後,隻說,我懂了它講的是個什麼故事。呐,然後呢?懂了故事之後呢?
這就是我說的共鳴。
就像唱歌一樣,你可供炫技的技巧有很多,但是,那些技巧終究會被人學會,奪去,最後變得爛大街,或者是最終不得不變成每個歌唱者必須要掌握的東西。
但是“共鳴”不一樣,它是作品直接帶給閱聽人的一種感性因素,它是讓閱聽人想表達的一種願望,而不是單單的隻停留在技術層面上的東西。
你把“技術”誇的再天花亂墜,就歌的本身而言,大多是唱給不懂技術的、普通人的我們聽的。
以《小王子》這本書舉例,它之是以暢銷,是因為故事很精彩嗎?不,就是一個普通的旅行見聞,大概,奇異了一點。但是,在腦洞無限奇幻的現在,它的奇異也就變得很普通了。
可是它依然暢銷啊,那就是故事本身所帶來的共鳴:戀愛的人看到愛情;管理層了解到管理的真谛;分别的人看到思念;孩子看到的是一個童話故事;大人看到人生哲學……可是不妨礙有些人看不懂,不妨礙有些人看到收獲、尊重、愛情、成長和孤獨。就我本人而言,每一次看的時候,它所帶來的感觸都不同。
這其實就是共鳴,有共鳴不一定很優秀,但是不能讓人産生共鳴的話,就大樹個人而言,實在很難說它很優秀。
也正是因為如此,我承認《永生之酒》很好看。但是,就其能不能真正的,在除了“好看”之外,稱的上“神作”,還是需要斟酌一下的。
-
今日作者:羅羅諾亞樹樹
編輯:新番君
圖檔《永生之酒》
更多動漫推薦、二次元話題
請關注【微信公衆号&頭條号】:新番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