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臘月初八到了,又要喝臘八粥了。源遠流長臘八粥,不知道申請下來非物質文化遺産了麼?
我國古代天子,每年十二月要臘祭,是以十二月被稱為臘月。幹物稱臘,八是八谷星神,故稱臘八。臘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禱祝。古代“祝”和“粥”同音,“臘八祝”就帶來了“臘八粥”。
粥之美德,不僅在于八臘可以共和,更在于海納百川。君不見潮汕人喝粥,土裡長的、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全無物種歧視、性别歧視、地域歧視,和諧共處在粥的綿密細膩之中。所謂“一鍋粥”,大家和和氣氣,渾然一體。
粥,上得廟堂,下得江湖,男女通殺,老少鹹宜。粥,容得下四海萬物,能否容得下增稠劑,卻是一個問題。
粥,以粘稠為上,無論臘八粥還是白米粥。不過,有時候粥稠有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不是真稠,是增稠——确實有人在粥裡加了增稠劑!增稠劑的事情被記者披露後,直接影響了粥店的生意。
增稠劑裡面有個“劑”字,當然也屬天然食品控最讨厭的食物添加劑系列。且慢掀桌和翻臉,待我把增稠劑一一道來。
粥中有增稠劑的傳說,到底是真是假?粥店的粥,都稠厚細密,若無增稠劑,如何才能做到?網上賣的那些叫“粥寶”的增稠劑,到底都去了哪裡?
話說饅頭包子鋪的早餐也有粥,他們的粥和粥店的粥可不是一回事。這裡的粥,單一,淳樸,也可以說單調。他們畢竟是小批量生産,從二三點熬到天亮才成,你去晚了,這粥可能就沒了。
至于粥店,那是另一種做法。或者說更像火鍋店:火鍋有鍋底,粥店有粥底。所謂粥底,就是大米做的白粥,小米黃粥之類,要提前大批量準備。
底是底,料是料。客人到,再按客人點單加料,瓜果蔬菜飛禽走獸的屍體,切的切,剁的剁,扔入和粥底同煮共熱,或三五分鐘,或十幾分鐘,到混合均勻,就大功告成。
粥底随時待命。長達一天的等待,要保持粥底粘稠潤滑、水米交融,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尤其是水多米少,分層難以避免。有些老闆自知技不如人,就請增稠劑當救兵。
以前有國家标準規定早餐粥不得添加增稠劑,這其實也有幾分道理:早餐的粥,都是剛煮出來,一會兒就賣完,根本不需要加增稠劑,本真之味天然之态已經足夠好。是以這标準本來就形同虛設,現在也早已廢棄。至于午餐晚餐,就不能這般高标準嚴要求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騙得了普通食客,卻騙不了真正的吃貨。小火慢熬出來的新鮮粥,和靠增稠劑拔苗助長的等待粥底加料粥,口感其實是不一樣的。
各路記者卧底挖料,發現最常見的增稠劑是黃原膠。還有人鑽研粥寶,發現裡面有魔芋。
在一些純自然有機食品教徒看來,凡是添加劑,都免不了沾染現代工業的霧霾,都免不了臭名昭著。然而,事實上這些食品增稠劑卻是貨真價實的返璞歸真:他們幾乎都來自純天然食材,而不是工業合成的。不僅出生正宗,還很高貴冷豔,隻需要添加很少的一點點,隻有千分之幾而已。
瓊脂和卡拉膠源自海藻。阿拉伯膠,顧名思義,來自阿拉伯膠樹木滲出液。瓜爾膠、槐豆膠來源于植物種子;果膠、魔芋膠、澱粉都來源于植物;同樣也叫膠的黃原膠,卻是源于微生物分泌物。至于來自動物的明膠,雖然有破皮鞋轉世之昔日傳說,但是今日的食用明膠大體上身家清白,安全可靠。
是以不要被記者聳人聽聞的報道吓壞了,更不要擔心自己吃進去多少增稠劑會帶來什麼後果。那些增稠劑,你就是天天吃也沒什麼,基本上都是安全的純天然食品。在粥裡加增稠劑,正如給皮膚不好的女人塗脂抹粉,雖然可以增加一些風味,卻終究不如天生麗質。
食品添加劑要符合“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心是呵護生活品質,兩個基本點是安全和必要。除了米少、水多、未熬稠,除了等到粥都睡着了,除了給這樣的粥塗脂抹粉,正常情況下真沒必要用增稠劑。
熱鍋熱竈現制的粥,顯然比超市賣的速食粥好。當年的綠皮火車上,經常吆喝“啤酒飲料礦泉水,花生瓜子八寶粥”,那是罐頭裡的八寶粥,哪裡比得上慢火現熬出來的新鮮八寶粥。那種罐頭八寶粥,即使不加增稠劑,也味道單一太甜膩。
粥店競争激烈,食客以味道為王,又很少有人會專門去盯着,看老闆熬粥時有沒有加增稠劑,是以增稠劑濫用并不奇怪。不過,粥店林立,唯有慢火熬出來的綿糯之粥才有核心競争力。
雖然不必擔憂增稠劑會有危害,作為資深食客,仍可嫌棄增稠劑的口感風味不能亂真。在那些用增稠劑的飯店,咱也不妨裝一把,拍一下桌子,說:“老闆,你給我吃增稠劑了麼?要不我來下廚,教教你怎麼熬粥?”
有了電飯鍋,熬粥不辛苦。
各種精挑細選的底料,一同放進電飯鍋裡,為了增稠,可以加把糯米,糯米是稱職的增稠劑,再加足水,把電飯鍋置于煲粥檔,記住不是稀飯檔啊。兩小時的慢熬,糧食的香氣漸滿屋,豐收的喜悅爬上來。
這樣香醇稠糯的八寶粥,比粥店的粥更走心。若嫌它不夠豪情,走,去俠客島喝臘八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