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你喝的粥被增稠了么?

你喝的粥被增稠了么?

腊月初八到了,又要喝腊八粥了。源远流长腊八粥,不知道申请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么?

我国古代天子,每年十二月要腊祭,所以十二月被称为腊月。干物称腊,八是八谷星神,故称腊八。腊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祷祝。古代“祝”和“粥”同音,“腊八祝”就带来了“腊八粥”。

粥之美德,不仅在于八腊可以共和,更在于海纳百川。君不见潮汕人喝粥,土里长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全无物种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和谐共处在粥的绵密细腻之中。所谓“一锅粥”,大家和和气气,浑然一体。

粥,上得庙堂,下得江湖,男女通杀,老少咸宜。粥,容得下四海万物,能否容得下增稠剂,却是一个问题。

粥,以粘稠为上,无论腊八粥还是白米粥。不过,有时候粥稠有猫腻,不是真稠,是增稠——确实有人在粥里加了增稠剂!增稠剂的事情被记者披露后,直接影响了粥店的生意。

增稠剂里面有个“剂”字,当然也属天然食品控最讨厌的食物添加剂系列。且慢掀桌和翻脸,待我把增稠剂一一道来。

粥中有增稠剂的传说,到底是真是假?粥店的粥,都稠厚细密,若无增稠剂,如何才能做到?网上卖的那些叫“粥宝”的增稠剂,到底都去了哪里?

话说馒头包子铺的早餐也有粥,他们的粥和粥店的粥可不是一回事。这里的粥,单一,淳朴,也可以说单调。他们毕竟是小批量生产,从二三点熬到天亮才成,你去晚了,这粥可能就没了。

至于粥店,那是另一种做法。或者说更像火锅店:火锅有锅底,粥店有粥底。所谓粥底,就是大米做的白粥,小米黄粥之类,要提前大批量准备。

底是底,料是料。客人到,再按客人点单加料,瓜果蔬菜飞禽走兽的尸体,切的切,剁的剁,扔入和粥底同煮共热,或三五分钟,或十几分钟,到混合均匀,就大功告成。

粥底随时待命。长达一天的等待,要保持粥底粘稠润滑、水米交融,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尤其是水多米少,分层难以避免。有些老板自知技不如人,就请增稠剂当救兵。

以前有国家标准规定早餐粥不得添加增稠剂,这其实也有几分道理:早餐的粥,都是刚煮出来,一会儿就卖完,根本不需要加增稠剂,本真之味天然之态已经足够好。所以这标准本来就形同虚设,现在也早已废弃。至于午餐晚餐,就不能这般高标准严要求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骗得了普通食客,却骗不了真正的吃货。小火慢熬出来的新鲜粥,和靠增稠剂拔苗助长的等待粥底加料粥,口感其实是不一样的。

各路记者卧底挖料,发现最常见的增稠剂是黄原胶。还有人钻研粥宝,发现里面有魔芋。

在一些纯自然有机食品教徒看来,凡是添加剂,都免不了沾染现代工业的雾霾,都免不了臭名昭著。然而,事实上这些食品增稠剂却是货真价实的返璞归真:他们几乎都来自纯天然食材,而不是工业合成的。不仅出生正宗,还很高贵冷艳,只需要添加很少的一点点,只有千分之几而已。

琼脂和卡拉胶源自海藻。阿拉伯胶,顾名思义,来自阿拉伯胶树木渗出液。瓜尔胶、槐豆胶来源于植物种子;果胶、魔芋胶、淀粉都来源于植物;同样也叫胶的黄原胶,却是源于微生物分泌物。至于来自动物的明胶,虽然有破皮鞋转世之昔日传说,但是今日的食用明胶大体上身家清白,安全可靠。

所以不要被记者耸人听闻的报道吓坏了,更不要担心自己吃进去多少增稠剂会带来什么后果。那些增稠剂,你就是天天吃也没什么,基本上都是安全的纯天然食品。在粥里加增稠剂,正如给皮肤不好的女人涂脂抹粉,虽然可以增加一些风味,却终究不如天生丽质。

食品添加剂要符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心是呵护生活品质,两个基本点是安全和必要。除了米少、水多、未熬稠,除了等到粥都睡着了,除了给这样的粥涂脂抹粉,正常情况下真没必要用增稠剂。

热锅热灶现制的粥,显然比超市卖的速食粥好。当年的绿皮火车上,经常吆喝“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那是罐头里的八宝粥,哪里比得上慢火现熬出来的新鲜八宝粥。那种罐头八宝粥,即使不加增稠剂,也味道单一太甜腻。

粥店竞争激烈,食客以味道为王,又很少有人会专门去盯着,看老板熬粥时有没有加增稠剂,所以增稠剂滥用并不奇怪。不过,粥店林立,唯有慢火熬出来的绵糯之粥才有核心竞争力。

虽然不必担忧增稠剂会有危害,作为资深食客,仍可嫌弃增稠剂的口感风味不能乱真。在那些用增稠剂的饭店,咱也不妨装一把,拍一下桌子,说:“老板,你给我吃增稠剂了么?要不我来下厨,教教你怎么熬粥?”

有了电饭锅,熬粥不辛苦。

各种精挑细选的底料,一同放进电饭锅里,为了增稠,可以加把糯米,糯米是称职的增稠剂,再加足水,把电饭锅置于煲粥档,记住不是稀饭档啊。两小时的慢熬,粮食的香气渐满屋,丰收的喜悦爬上来。

这样香醇稠糯的八宝粥,比粥店的粥更走心。若嫌它不够豪情,走,去侠客岛喝腊八粥去。

你喝的粥被增稠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