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松江的迎賓樓,如此溫馨的記憶你有嗎?

松江

老字号

songjiang

迎賓樓的溫馨記憶

徐亞斌

38年前,我大學畢業,也許是命中注定要與這座古城結緣,我被配置設定到松江一所市屬專業學校。

一天,走在這座古城的大街上,一股熟悉而又陌生的香味撲鼻而來。依着那有限的一點點經驗,我斷定是剛出籠的小籠包子。說熟悉,是那蒸熟的肉味夾雜着黃酒的香味,說陌生,是真無法确定還有什麼味夾雜其中,是稻草、蘆葉,還是筍殼的清香?

尋味而行,我到了一幢三樓三底的小樓面前。擡頭看去,但見匾牌上寫着“迎賓樓”三字,不禁喜從心來。記得在讀書那會,曾聽一位家住松江的同學說起過迎賓樓。當時沒太在意,不料竟有緣來到了它的面前!

關于松江的迎賓樓,如此溫馨的記憶你有嗎?
關于松江的迎賓樓,如此溫馨的記憶你有嗎?

中山路上迎賓樓(松江區檔案館藏)

也許确實是餓了,也許是這香味太誘人,我幾乎是不加任何考慮就走進了店門。一位大眼睛、白皮膚,已經有點發福的阿姨笑眯眯地把我引到二樓靠窗臨河的一個空位邊。

阿姨的介紹讓我知道迎賓樓在古城也是老字号了,在人們眼裡曆來雄踞“老二”地位,在她的對面本來還有“老大”松鶴樓。從上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的幾十年間,這“老大”和“老二”,隔街聳立,雄踞中山中路。那時,食客盈門,兩家店前每天排成的長隊,就是中山路上一道特别的風景。讓人遺憾的是,“老大”松鶴樓在上世紀70年代就被拆除了。

那天我一邊吃着湯包,喝着豆漿,一邊觀賞着窗外的市河。河岸邊停靠着一兩隻小船,河中心有幾隻鴨子在悠然遊弋,水橋上有三兩個姑娘在浣洗衣服,偶爾還能看見魚兒在随波遊蕩。

後來談戀愛了,去迎賓樓的次數也多了。要上一籠小籠包子,再一人一碗湯,或者點兩三個特色小菜。偶然拿到了十元八元的稿費時,就豪情萬丈地點上半隻八寶鴨,或者嘗嘗芙蓉三絲、松江三球什麼的,尤其喜歡松子蝦球和蟹粉八寶球。那位阿姨每次都會把我們引到二樓靠窗處一個并不顯眼的地方,我們每次都會邊享受着美味,邊看着河裡的小船、水中的鴨子、水橋上的姑娘……

關于松江的迎賓樓,如此溫馨的記憶你有嗎?

《雲間美食》上收錄的“松江三球”,此為地栗球

關于松江的迎賓樓,如此溫馨的記憶你有嗎?

松子蝦球

關于松江的迎賓樓,如此溫馨的記憶你有嗎?

蟹粉八寶球

因為喜歡迎賓樓的那份溫馨,以緻後來的婚宴以及兒子的周歲生日宴,都放在了迎賓樓。其實,那時古城可供選擇,甚至更加“光鮮”的酒店是有的,譬如近在咫尺的松江飯店,或者更為出挑的上海小紅樓飯店。我喜歡在迎賓樓的那份自在和特色菜。

我至今還記得,在迎賓樓舉辦的兩次筵席,都點了八寶鴨、白斬雞、炒豬肝、芙蓉三絲、松江三球、清炒鳝糊、紅燒豬腳、青椒炒蹄筋,還有就是以幹香菇、黑木耳為主料的炒素,等等。當然,最後那道老鴨粉絲湯是一定不可或缺的,這可是那個年代絕對的“标配”啊!雖說都不是什麼名貴佳肴,但品相好、味道美,再加上環境的溫馨,至今回憶起來,心裡依然是暖暖的……

時間的流逝總是悄無聲息的,一晃來古城已近40年。迎賓樓也因市政建設而遭遇和“老大”松鶴樓相同的命運,被拆除、淡出人們的視野已有28個年頭了,但它留給我的溫馨記憶,依然時時在腦際萦繞,以至每次漫步至長橋街周邊時,我總會情不自禁地駐足停留。我會很自然地想起那位細心、周到、熱情、善解人意、臉上總是洋溢着微笑的白白胖胖的阿姨,想起飄散着濃郁香味的小籠包子,想起小河裡停靠的小船、遊弋的鴨子,想起在水橋上漂洗衣物的姑娘以及她們留下的串串銀鈴般的笑聲……

資料:松江微曆史

編輯:韓佳怡

關于松江的迎賓樓,如此溫馨的記憶你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