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中記載了一件事,道光皇帝的常妃赫舍裡氏竟然被吓死了,而且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屍體都腐爛了,還得不到安埋。這是怎麼回事呢?

(常妃劇照)
赫舍裡氏是滿洲鑲黃旗人,她出身于清朝最古老的姓氏赫舍裡氏,這個姓氏算得上是滿清的世家大族。
道光初年,赫舍裡氏以選秀女的途徑入侍宮中,被道光帝封為珍貴人。
起初,赫舍裡氏比較受寵。入宮不久,便被加封為珍嫔,次年又被封為珍妃。然而,到道光九年,卻又被重新降為珍貴人。
其實,在道光的後宮中,有這種遭遇的人,并非赫舍裡氏一人。
比如,從貴人起步一步步晉升為貴妃的彤貴妃,亦在被冊封為貴妃不久,又被降為彤貴人。還有,同樣從貴人起步的祥妃,亦和赫舍裡氏有着一模一樣的際遇。
按說,後宮妃子一般隻升不降,除非犯了特别大的錯誤,才會降位分。這種情況,都會在史書中有記載。比如乾隆的繼皇後輝發那拉氏就曾因“斷發事件”,被乾隆打進冷宮,收繳皇後、皇貴妃、娴貴妃、娴妃共四份冊寶夾紙。
(道光劇照)
那麼赫舍裡氏究竟犯了什麼錯,會有這樣的遭遇呢?
說起來,做道光的妃子真不是一件幸事。
要知道,道光是清王朝最摳門的皇帝。他不僅提倡節儉,還處處展現節儉本色。
比如,他早在做皇子時,便和嫡福晉鈕祜祿氏常常就着一杯茶,啃着燒餅當成一頓飯打發。
做皇帝後,道光更是大力提倡省吃儉用,他自己每天就4樣菜,且少葷多素。各種生日、慶典也是能不過就不過。後宮的開支用度,也壓縮到了每年20萬兩銀子。
要知道,溥儀退位後,北洋政府每年還給他400萬銀子的生活費呢,這得是道光後宮開銷的多少倍啊!
是以,做道光的皇後不容易。這20萬兩銀子根本不夠用,隻能精打細算,皇帝和皇後都帶頭多吃素,少吃肉,大家還能說什麼呢?地位低下的更是不到逢年過節,就見不到葷腥。
正因如此,有人猜測,赫舍裡氏之是以被降位份,和道光摳門不無關系,為什麼這樣說呢?
原來,清朝嫔妃們,位分不同,用的首飾、衣服等都不一樣。位分越高,自然用得越好。但萬一降了位分,生活品質也跟着下降,首飾等物品也要交回内務府中。
這樣一來,似乎也就節約開支了。
是以,赫舍裡氏被降位分,并不是犯了什麼大錯,而是因為她遇到了摳門的皇帝。
赫舍裡氏應該不算漂亮,也不算聰明,是以此後再沒能得到寵愛,道光在世時,始終停留在貴人的級别上。
道光三十年,道光因病去世,皇四子奕詝遵傳位密诏繼承大統,是為鹹豐帝。
(鹹豐劇照)
按道理,先帝的妃子應該上尊号。可是赫舍裡氏位分太低,不能得尊号。鹹豐隻能折衷,把她提了一級,冊封為常嫔。由于她又無子嗣,是以隻能把她恩養在宮中。
鹹豐在位的時候,清王朝已經處在風雨飄搖的處境了。外有列強入侵,内有太平軍起義,再加上吏治腐敗等,已呈日薄西山之态。
赫舍裡氏深居宮中,資訊非常閉塞,她對外面的世界一概不知,唯一有點享受,就是每年夏天到圓明園消暑。
鹹豐十年,随着第二次鴉片戰争的推進,英法聯軍從天津大沽口登岸,一路燒殺搶掠,直逼北京城。
貴為皇帝的鹹豐吓得面如土色,在英法聯軍入京前,便帶着衆多嫔妃們,以“北狩”之名逃往熱河。
偏偏赫舍裡氏這年早早去了圓明園,再加上她本就身份低微,又是先帝妃子,平時便少有人記得她,現在人人隻顧得自保,也就更沒有人記得她了。
待赫舍裡氏聽聞消息時,英法聯軍已經攻進了北京城,城中兵荒馬亂,無人保護好回宮,她又無别處躲藏,隻能呆在圓明園中自求多福。
很快,英法聯軍像野獸一般闖進了圓明園。在裡面除了大肆搶劫,還四處放火。
赫舍裡氏長年住在宮裡,聽也沒聽說過這麼可怕的事情,是以當她身處在衆多瘋狂的洋人中時,竟被活活吓死了。
赫舍裡氏被吓死的消息傳出後,鹹豐感覺受到很大侮辱,一方面下旨嚴懲辦事不力的官員,另一方面他又訓示太監們趕緊做善後事宜。
可是圓明園中到處都是瘋搶的洋人,連彩棺都都沒辦法擡進去,更不要說置辦喪事了。
無奈之下,相關辦事的人隻得上報鹹豐,暫緩下葬赫舍裡氏。
可憐赫舍裡氏的屍體被棄置在圓明園中,久不能入殓,又逢盛夏,以至臭不可聞。
鹹豐也一籌莫展,思來想去,隻得下谕:“從權将就,斷不準迹涉鋪張,緻滋他變。”
太監得了谕旨,這才雇了上10個挑夫,趁夜将赫舍裡氏裝殓入棺,擡出城外,草草掩埋。
一個王朝,在外敵入侵時,皇帝隻顧逃命,連宮中的嫔妃都無暇顧及,又怎麼會考慮民間的百姓呢?是以清朝不亡,那才是稀奇事呢。
(參考史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