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賀綠汀》:一道精神文化大餐

《賀綠汀》:一道精神文化大餐

文/湯 岚

被稱為“中國民族音樂的先行者”的人民音樂家賀綠汀是一位對我國音樂事業有着重要貢獻的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他傳承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精華,見證了20世紀中國新音樂的發展。在賀綠汀誕辰115周年之際,原創歌劇《賀綠汀》劇組來到賀綠汀的家鄉湖南邵陽,于7月21日起在邵陽市文化藝術中心連演兩場,呈現給我們一道精彩紛呈的精神文化大餐。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邵陽的文化美譽度和影響力,增強了邵陽人民的文化自信,弘揚了昂揚向上的新時代精神。

歌劇《賀綠汀》創排于2017年上海音樂學院90周年院慶之際,包括賀綠汀投身革命、赴上海國立音專深造、刻苦鑽研西洋樂理和演奏技藝、組織帶領上海文藝界救亡演劇隊奔赴前線、在炮火和槍聲中創作《遊擊隊之歌》等6幕。全劇以20世紀上半葉中華民族救亡圖存、争取解放的宏大曆史為背景,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後上海音樂學院首任院長賀綠汀先生從青年時期開始,以音樂為武器投身革命事業,不斷奮進,成長為時代歌手、人民音樂家,奏響民族與時代最強音的感人故事。故事跌宕起伏,演出陣容強大,演員們感人肺腑的唱腔、全情投入的表演讓在場觀衆被賀綠汀這個數十年來不斷追求真理與藝術真谛的“硬骨頭”邵陽人深深感動。

《賀綠汀》:一道精神文化大餐

21日晚的歌劇演出中,賀綠汀的扮演者上音教授顧平出神入化地展現了賀綠汀的多面形象:從一個來自山裡的農家子弟,到經曆五四新文化運動洗禮的青年,他放棄安穩的藝術教員職位投身湖南農民運動,成為建黨初期的中共黨員。之後,他參加了廣州起義和海陸豐根據地的戰鬥。抗戰爆發時,已成為音樂家的賀綠汀暫别小家,率先組織上海抗日救亡演劇團奔赴山西前線……賀綠汀妻子姜瑞芝的扮演者上音教授方瓊是湖南人。她秉承了賀老對她在大學時的指導:“照着譜子演唱出質樸的感覺,而不是進行過多的裝飾。”方瓊老師用純熟卓越的表演和大氣深情的演唱诠釋了姜瑞芝賢德、豁達、自尊自強的形象。姜瑞芝出身名門,祖父做過清末的督銷總辦,父親是富甲一方的大财主。她與賀綠汀因戲結緣,伉俪情深。在創作《牧童短笛》這一幕中,賀綠汀面對是否參加俄國鋼琴家齊爾品舉辦的中國風格作品比賽猶豫不決,是妻子姜瑞芝鼓勵他,并激發他的靈感,使他充滿信心,決然參賽。當賀綠汀在音樂的道路上受到質疑,都是姜瑞芝一直激勵支援着他,讓他始終樂觀、對革命事業充滿希望。這些感人至深的革命情懷和擔當意識在顧平、方瓊兩位教授的精湛表演中得到了很好的演繹和展示。其他如秋喬、大将軍等不同性格人物的用心塑造,音樂種類、聲腔唱法的精心設計,都為演出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賀綠汀》:一道精神文化大餐

除了舞台上演員高超忘我的表演,該劇高昂的精神基調也感染着每一名劇組成員和在場觀衆。當《遊擊隊歌》響起時,台上的95後學生神采飛揚,歌聲激越。同為華夏兒女,同是炎黃子孫,即便賀綠汀的時代與當下相隔近百年,但人生的意義、青春的激情、民族精神和情感等文脈、血脈基因是不因時代不同而輕易變異的。在長達兩個小時的歌劇演出中,我們看到了業界最佳效果的舞美、燈光、聲效、樂曲和精緻得體的服裝道具。“邵陽街頭”“十裡洋場”“陝北窯洞”等場景,突顯了作品的地域化特征,讓觀衆在同一舞台上穿越不同時空的文化生活。《牧童短笛随想》《人民音樂家賀綠汀》《嘉陵江上》《上音,我的愛》等動人唱段,堪稱經典,展現了濃濃家國情懷和歌劇的藝術魅力。表達了上音人和邵陽人民對賀綠汀的深深懷念和敬仰。尤其是《牧童短笛随想》,作品再現段采用了我國傳統樂器笛子的加花變奏手法, 以婉轉動人而富于動感的旋律生動再現了牧童在盡情玩耍之後的情景,使人們仿佛看見玩童在玩耍盡興之後随着悠揚的旋律漸漸遠去,給人回味無窮、餘音袅袅之感。

賀綠汀的故鄉邵陽市邵東縣,這片上音人的“精神家園”,這方家鄉人甚為自豪的文化沃土,先後誕生了民族義士賀金聲、“五四”運動先驅匡互生、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人民音樂家賀綠汀、新聞怪傑嚴怪愚、著名曆史學家蔣廷黻、工筆畫大師陳白一、著名油畫家李自健等名人志士。賀綠汀承前啟後、融彙中西文化藝術,用堅定的文化自信為中國民族音樂打造了一方神聖的高地, 走出了一條被國内外普遍認同的成功音樂之路。他把自己的音樂活動與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讓我們看到一位人民音樂家的铮铮風骨,感受到他對國家和民族深沉的愛。歌劇《賀綠汀》以中華民族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為支撐,以賀綠汀對革命理想和藝術理想的追求為主調,将其經典作品與該劇新創作的詞曲有機結合,和聲構造、旋律處理兼用中西方之法,構成獨特的中國風。如此大情懷、大作為的歌劇演出在邵陽尚屬首次,高品質的演出博得了現場觀衆陣陣熱烈掌聲和歡呼,讓邵陽人民享受了一道精彩豐盛的文化盛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