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黨史照耀新征程|走進賀綠汀故居:不朽的旋律 永恒的豐碑

黨史照耀新征程|走進賀綠汀故居:不朽的旋律 永恒的豐碑

視訊加載...

何綠甯(1903-1999)原名何凱,湖南延東,當代著名音樂家、教育家,中國共産黨"八大"代表,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第六屆政協常委,長期擔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 曆任中國音樂家聯合會副會長、名譽會長、上海市音樂家協會名譽會長、上海市音響協會名譽會長、國際聲協名譽會士。

1903年7月20日,何綠甯出生于湖南省阜陽縣東鄉(今湖南省九龍嶺鎮新岐塘村,現稱綠亭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家鄉的花鼓演奏和民歌熏陶了他年輕動感的"心"。1912年,他進入寶清學校,畢業後在國小教授音樂和圖像課程。1924年,他進入長沙嶽雲中學藝術系讀一年級,學習繪畫和音樂。1926年秋天畢業,任音樂教師,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産黨。蔣介石叛逃革命後,參加了中國共産黨上司的廣州起義,從事宣傳工作,後來調往香港上海。1931年考入上海民族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聲學,課後翻譯《Heactic Theory and Practicality》。1934年,在俄羅斯著名作曲家亞曆山大·齊爾平組織的中式鋼琴音樂比賽中,他分别獲得了《牧羊人的長笛》和《搖籃》的一等獎和二等獎。他于1934年進入電影行業。他被介紹到明星電影公司擔任作曲部門的負責人,參與左翼電影事業。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何綠甯參加了上海文學安迪抗日救援劇團,前往武漢、鄭州、西安等地進行宣揚抗日戰争的演出。1941年閩南事變後,他下定決心離開重慶,來到華中新四軍部,為新四軍将領寫歌、教歌,受到劉少奇、陳毅的熱烈歡迎。1943年,他來到延安,會見毛澤東和其他共産黨上司人。毛澤東稱贊《遊擊隊之歌》寫得好。他曾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并創作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歌曲。1946年10月,他被任命為中央管弦樂團團長、華北人民工藝美術兵團副團長、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何綠甯回到母校,一直擔任上海古典音樂學院院長,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音樂人才。賀綠甯一生,創作的《遊擊歌》等300多部共鳴音樂作品,著有《何綠甯音樂論文選集》,其美妙的旋律、動人的音符,流淌在人民心中,留在了中華民族傑出的文化寶庫中。1993年7月15日,江澤民同志以"書寫生命堅強之聲,歌唱人民事業"為賀綠甯同志音樂工作70周年表示祝賀。1999年4月27日,他在上海去世,享年96歲。

他最早投身于農民運動和廣州起義的士兵之一,并寫了中國第一首反映勞工和農民奪取政權的"暴動之歌";解放後,他是中國第一位獲得國際音樂理事會終身榮譽會員榮譽的音樂家。1949年10月起,他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上海音樂學院首任院長,并擔任名譽院長直至1984年去世。

何綠甯于1926年入黨,直到生命盡頭,一路追随,走向死亡,73年的靈魂黨旗,一生為人民奮鬥事業,歌唱不止,堅持正義與進步,歌唱光明與真善美,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忠于黨, 紅子之心,黨的先進純潔,一貫堅持一對信仰所塑造的人格豐碑,在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毅、楊尚坤的稱贊,受到江澤民等黨和國家上司人的尊敬和接待, 朱(金字旁容)基和李榮清是我們共産黨人"研究曆史和宗德"的典範。

記者:周超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