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徽元素助力長征七号 副總設計師程堂明是桐城老鄉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檔,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6月25日晚8點,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号,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點火升空,一舉成功,标志着我國“太空家園”建設拉開新的序幕。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了解到,長征七号副總設計師程堂明,是安徽桐城人。昨天下午,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聯系到遠在海南文昌的程堂明,請他回憶了那激動人心的時刻。

【講述】

那一刻八年努力都值了

25日晚8點整,伴随着巨大的轟鳴聲,長征七号運載火箭從距離海邊約800米的發射平台上騰空而起,拖曳着一束耀眼的白色尾焰,飛向浩瀚太空。點火的時候,程堂明就在後端的測控中心,“當時我有點緊張,但還是非常有信心的。”

8時10分許,長征七号将多用途飛船縮比傳回艙等載荷組合體準确送入預定軌道。“火箭的使命就完成了。當聽見‘載荷正常分離’時,測控中心立刻沸騰了。”程堂明說,長征七号的研制從2008年11月正式啟動,那一刻,他覺得8年的努力都得到了回報。

“安徽元素”助力長征七号

火箭在發射場進行的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轉場,被稱為“三垂模式”。現役火箭中采用的“三垂模式”,其箭地連接配接工作在技術區和發射區要進行兩次,而長征七号火箭采用的是“新三垂測發模式”,僅一次對接就可以完成工作,轉至發射區以後出現故障的機率更低,同時也縮短了發射區的工作時間。

程堂明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長征七号的一飛沖天,其中有着“安徽元素”的助力,比如,“把火箭在垂直狀态下從技術區轉運到發射區大型平台,叫做移動活動發射平台,在這個平台裡面有一套空調裝置,就是咱們合肥造的。”

【計劃】

未來還将發射載人飛船

程堂明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長征七号的主要目标是為了我國的空間站工程做準備,搭載貨運飛船,等空間站成立以後,每年定期上行一些貨物,比如食物、水等,為空間站的生命保障系統提供幫助,“同時每年還會定期開展一些實驗,長征七号火箭就要把這些實驗裝置送上去。”

此外,據程堂明介紹,作為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号除了滿足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發射貨運飛船的用途,作為載人火箭發射載人飛船的研究,後續也在進行中。

離“太空家園”又近了一步

長征七号首飛,是中國以建設空間站為目标的空間實驗室任務第一次發射。對于程堂明來說,火箭發射成功隻是開始,很快,他的身影又出現在各種會議中了。

程堂明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首飛任務之後,長征七号火箭明年将承擔我國首個空間貨運飛船——天舟一号的發射任務,為我國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搭建起“天地運輸走廊”。

“2020年前後,我國也将建立起自己的空間站。”程堂明說,随着長征七号等一系列航天任務的完成,我國離空間站的目标也越來越近。

董宇翔 姚笃留 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 陳牧

最新進展)

微縮版“生命方舟”安全着陸

26日15時41分,由長征七号運載火箭搭載升空的多用途飛船縮比傳回艙,在東風着陸場西南戈壁區安全着陸,外觀良好,狀态正常。

多用途飛船縮比傳回艙高約2.3米,最大外徑2.6米,總品質約2600千克,在軌飛行時間約20小時。

“多用途飛船傳回艙是瞄準我國未來載人深空探測,全方位滿足後續再服務應用以及低成本天地往返運輸的使用需求。”多用途飛船傳回艙研制機關、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院長張洪太介紹,出于節省科研經費的考慮,此次執行任務的多用途飛船傳回艙是正式型的縮小版。不同于神舟飛船傳回艙先輩們的“鐘罩式”造型,它呈倒錐形,像一顆“子彈”。别看身材不高,可身負重任——多用途飛船縮比傳回艙承擔着我國首次在軌擷取傳回艙自由飛行氣動資料,首次探索可重複使用設計、驗證及評估技術,首次驗證金屬材料性能及制造技術等艱巨使命。向着打造我國未來載人深空探測“生命方舟”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相關負責人表示,多用途飛船縮比傳回艙的成功回收,為後續新型載人飛船的論證設計和關鍵技術攻關奠定了重要基礎,标志着我國長征七号運載火箭首飛任務既定目标全部實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