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伯夷、叔齊和伯牙、子期,這倆對聖賢背後的故事

作者:豈獨文采傳三世

這世界有那麼多人,而名字隻有兩三個字,重名重音的就多了。如果不好好辨識,容易搞混,特别是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人。

小時候由于讀書少的緣故,把很多人物都記錯了,有時候就會給閱讀帶來障礙,讀着讀着就要去搜尋一番,然後恍然大悟。

好在現在有點閑時間,既然以前沒搞清,現在就慢慢梳理,挖掘出背後的典故,或者能記得牢點。

伯夷、叔齊和伯牙、子期就是容易混淆的兩對。

伯夷、叔齊和伯牙、子期,這倆對聖賢背後的故事

伯牙、子期相對比較容易記,因為高山流水這個成語很常見。那到底伯牙、子期何許人也?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yǐng)都人,任職晉國上大夫,精通琴藝。

一說伯牙姓俞名瑞子伯牙,另一說伯牙就姓伯名牙。記載的文獻中關于伯牙讀書、做官、為民辦實事的事迹很少,多為學琴、彈琴、斷琴之類的小故事,可見伯牙是性情中人,不适合從政,适合走演藝道路。

鐘子期,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漢陽人。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鬥笠、披蓑衣、背扁擔、拿闆斧的樵夫。曆史上記載伯牙回楚國探親時,在漢江邊鼓琴,鐘子期正巧遇見,感歎說:“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興趣相投,兩人就成了至交。鐘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生不再鼓琴。

忘了聽誰說過,曆史上的樵夫都不是一般人,一般人怎麼能脫口而出: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鐘子期的身世隐秘也是有待挖掘的。而且,我也發現,曆史上的人物名字中有“子”的也不是一般人。

伯夷、叔齊和伯牙、子期,這倆對聖賢背後的故事

伯夷叔齊是兄弟倆,就一并記了。

伯夷叔齊是商末一個諸侯小國孤竹國王的兩個兒子,看名字就知道,伯夷是老大,叔齊是老三。

老國王偏心,要把王位傳給三兒子叔齊。叔齊不肯承繼,大哥還在,我怎麼能繼承呢,就要讓位給哥哥。

大哥伯夷說:父王把王位傳給了你,我怎麼能不尊父命,擅自承繼王位呢。堅辭不受,後逃往周國。

叔齊見長兄不受讓,心想廢長立幼,亂之根也,也不肯做國王,跟着哥哥逃出了孤竹國。

哥倆逃奔西周的路上,遇到了出兵攻打商的周武王,當時周文王剛過世,這哥倆又義憤填膺地拉住武王的馬辔頭,質問說: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弑君,可謂仁乎?

我認為,武王是不違孝道的,畢竟兵戈戰事,乃國家第一等大事,或許是得了文王遺命也有可能。至于仁,孟子也曾為周文王說話: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纣矣,未聞弑君也。

但伯夷叔齊卻認為周文王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于是就改變行程,逃至首陽山下,不食周粟,饑餓而死。

我以前隻知道“不食周粟”的典故,今天一整理,又知道了“夷齊讓國”的典故,也是有收獲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