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韻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中國氣派和浙江辨識度的重要文化辨別。省委日前提出實施宋韻文化傳世工程,系統開展宋韻文化研究傳承和南宋文化品牌塑造。
今天下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宋韻文化研究成果新聞釋出會,釋出浙江宋韻文化研究最新成果,介紹宋韻文化研究計劃。

現場,釋出人還就大家關心的問題作了解答。
宋韻文化的精神實質是什麼?當代應該怎麼來傳承弘揚?
陳野介紹,通過梳理宋韻文化的不同形态,初步提出了6個方面的精神實質。
一是基于華夏認同的民族精神。即便是遼宋夏金時期,各政權都未脫離華夏認同這一政治和文化前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走向進一步成熟奠定了文化、政治、社會和民族基礎。
二是基于家國情懷的愛國精神。曆史地看,宋代社會和群眾的愛國精神,既表現在捍衛主權、維護統一上,也表現為憂國憂民、關切内政的責任意識,展現了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和優秀品質。
三是基于海外貿易的開放精神。宋代特别是南宋時海外貿易發達,也是形成開放精神并産生巨大曆史推進作用的過程。宋代是以登上世界經濟舞台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也獲得了内部經濟、社會、文化的重要進步。
四是基于多元包容的創造精神。宋代特殊的時代境遇帶來了發展困境,也激發出異于常态的創造精神。社會環境氛圍相對寬松包容,對思想解放和文化創新起到促進作用。
五是基于探索求真的科學精神。科學精神與科技成就是文明進步的重要推動力。火藥、指南針、印刷術、農業科技、絲瓷工藝、航海技術等衆多科技成就為兩宋文明高峰的形成起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是基于社會關切的人文精神。宋代面臨内憂外患,士人群體深懷關心家國命運的憂患意識,積極投身國家治理、道德教化、秩序重建,将儒家思想傳播至日常生活,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今天,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傳承弘揚宋韻文化。
一是強化華夏文化認同,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和諧穩定,堅決反對任何破壞統一和團結的分裂活動,共同創造祖國完全統一、民族偉大複興之偉業。
二是培育多元包容、開放進取的文化心态和世界眼光。以民族自信堅守文化傳統,以多元包容開拓發展空間,推進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是樹立攀登科學高峰的信心和勇氣。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努力掌握關鍵技術、取得世界一流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要服務于共同富裕上也要争取創造新的成績。
四是激勵人文學者參與社會建設、推動思想文化創新。重視學術思想創新,全方位建構思想體系,塑造價值理念,承擔社會建設和文化創新責任。
五是激發随遇創生、與時俱進的意識和作為。站穩曆史方位,抓住發展機遇,弘揚不屈不撓、拼搏奮進的民族精神。
六是強化新時代文化浙江工程的建設品質。準确把握宋韻文化,提煉優秀元素和文化精神,可以為新時代文化浙江建設注入來自曆史的智慧和韻味。
省社科聯将要開展的宋韻文化研究項目有哪些?
謝利根說,浙江社科界,對兩宋的曆史文化的研究一直是高度重視的,主要是從宋代曆史的梳理、曆史名人的研究、浙學文獻的整理等幾個角度展開:第一類是南宋史的研究,比如《南宋全史》;第二類是宋代文化名人的研究;第三類是宋代藝術資料的收集整理,比如《宋畫全集》。
圍繞“宋韻文化傳世工程”,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第三期将重點開展宋韻文化内涵及八大形态研究,同時組織開展思想流派、目錄、類書、金石、絲綢、中醫等大型文獻資料的整理,注重宋韻文化當代價值的轉化研究。即将開展的項目主要有:
一是浙江大學龔延明教授主持的《宋學研究系列》,對宋代政治制度、軍事制度、文官職名制度、社會管理、交通管理、科舉、文學等主題進行系統梳理研究。
二是省社科院王宇研究員主持的《永嘉學派研究》,課題組計劃在文獻整理的基礎上,對永嘉學派獨特的思想創新和學術成就進行研究。
三是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嘉勵研究員主持的《浙江宋代墓志碑刻內建》,拟對浙江地區的宋代墓志碑刻進行全面、系統整理,形成浙江地區宋代曆史文化研究的基礎性資料。
第三期工程,是在第一二期的基礎上,按照“跳出南宋看南宋,跳出浙江看南宋”的要求,拓展了研究廣度,提升了研究力度,重點加強内涵價值挖掘,是以更具有計劃性和前瞻性。
杭州市目前在宋韻文化研究方面情況如何?接下來有哪些計劃?
卓超介紹,杭州市社科聯社科院在2005年設立了南宋史研究中心,經過16年的努力,已經編撰出版了110冊專著。《南宋史研究叢書》和《南宋及南宋都城臨安研究系列叢書》兩大系列有73個種類98冊,填補了很多學術研究的空白,基本上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南宋。其中,8卷本《南宋全史》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是50卷《南宋史研究叢書》的濃縮版,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接下來,杭州市社科聯(院)重點做好這些工作:
持之以恒,不斷推出新的研究成果。計劃近兩年再出版10餘冊宋韻文化的相關著作。
延伸工作手臂,成立“宋韻與文明互鑒研究中心”。在宋韻、宋學、宋代的域外文明交流等方面開展學術研究。
加大宋韻文化傳播,組織系列普及活動。今年已組織了兩個主題,一個是“德壽宮與宋韻文化”系列講座,一個是“宋韻之雅”主題講座和展覽。還會針對青少年策劃組織出版《宋韻百講》叢書,計劃于2022年推出。
怎樣看待宋代浙江學術的曆史地位?對今天有什麼啟示?
梅新林介紹,在編纂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項目《浙江學術編年》過程中,發現和提煉了“四大高峰”的新的學術文化史觀。
從浙江學術文化曆史程序看,浙江文人群體地位的變化,在南宋之前一直處于邊緣,到了南宋以後,據統計,南宋著名文學家共計502人,浙江達167人,占33.2%。呂祖謙的“呂學”、朱熹的“朱學”與陸九淵的“陸學”形成“三學鼎立”之勢。在浙江域内,又有金華學派、永康學派與永嘉學派的三足鼎立,标志着浙江學術文化第一個高峰的形成。南宋以後,明代王陽明、清代黃宗羲,以及現代蔡元培、章炳麟等,連續地形成了浙江學術文化的四大高峰。
從浙江學術文化的精神價值來看,到了南宋之後,浙江的區域文化精神通過價值重塑逐漸上升為主流地位,進而發揮主導功能。其中核心價值就是“經世緻用,義利并舉”,而且這一核心價值一直延續到明代、清代、現代的三大高峰之中,今天依然充滿了活力和魅力。
總結浙江從南宋以後的“四大高峰”,核心要素有六個,主要有學術大師,這是标志性的,由學術大師形成的學術流派,由學術流派形成的學術思想,然後這個學術思想裡面有學術創新,演化為學術經典,最後産生重要的學術影響。
在這六個要素當中,經典是核心,南宋流傳到現在的許多經典,通過整理總結依然可以發掘它重要的價值。靈魂是創新。通過這些核心要素設定走向文化複興之路的一個目标指向,需要在以上六個方面同時發力。
有學者稱“宋代文化開啟了近世八百年”,如何了解這一評價?
陸敏珍說,所謂開啟近世八百年,這個八百年是從現在時間往前回溯的,明代就已有人觀察到宋代對後世所具有的開啟意義。明代學者陳邦瞻講,當時所行的國家制度、民間習俗、知識階層所提倡的理念,是從宋代繼承下來的。這種認為宋以後中國曆史就沿着宋朝所确定的基本格局向前發展的曆史觀,到了近代,有不少學者持相同觀點。所謂宋代開啟近世八百年曆史這一說法,是幾代學者的觀察與總結,它是一種共識。
如何了解宋代所開啟的近世文化?不同學者已有許多論述。陳寅恪從中國文化演進角度出發,指出“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鄧廣銘則從時間序列中來論,稱“宋代文化的發展,既超越了居于它之前的唐代,也為居于它之後的元明兩代之所不能及。”中國學者如此認為,西方學者很多也持同樣觀點。哈佛大學費正清教授說,宋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時期;日本學者則主張宋代是中國曆史上文藝複興和經濟革命的時代,認為中國文化“到了宋代便超過西亞而居于世界最前列”。
宋代在中國曆史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它在中國史上所起的形塑作用值得細細評說。以官吏選拔制度為例:到了宋代,科舉制度出台了許多細規,如“鎖院”“糊名”“回避”“謄錄”等。除了科舉取士外,宋代還有門蔭入仕,但地位不高,要成為有影響力的高官,得有進士出身,是以,有真才實學的士人甯願放棄門蔭入仕的機會而赴科場作公開競争。
在“取士不問家世”的科舉制度設計下,為了在科場上獲勝,書院應運而生,人才開始跨區域流動,刻書業很快發展起來。人才分布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唐代出人才的地區主要在隴右(現在的關中地區),宋代逐漸轉移到了江左(現在的長江中下遊地區)。到明代,幹脆分設南北榜,不過,進士高第,特别是前三名,主要還是出自江浙地區。
實施宋韻文化傳世工程,對學術研究中的舊題重展新顔、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