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浙”场发布会,带你解密宋韵文化!

  宋韵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省委日前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系统开展宋韵文化研究传承和南宋文化品牌塑造。

  今天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宋韵文化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发布浙江宋韵文化研究最新成果,介绍宋韵文化研究计划。

“浙”场发布会,带你解密宋韵文化!
“浙”场发布会,带你解密宋韵文化!
“浙”场发布会,带你解密宋韵文化!
“浙”场发布会,带你解密宋韵文化!
“浙”场发布会,带你解密宋韵文化!
“浙”场发布会,带你解密宋韵文化!
“浙”场发布会,带你解密宋韵文化!
“浙”场发布会,带你解密宋韵文化!
“浙”场发布会,带你解密宋韵文化!
“浙”场发布会,带你解密宋韵文化!

  现场,发布人还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作了解答。

宋韵文化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当代应该怎么来传承弘扬?

  陈野介绍,通过梳理宋韵文化的不同形态,初步提出了6个方面的精神实质。

一是基于华夏认同的民族精神。即便是辽宋夏金时期,各政权都未脱离华夏认同这一政治和文化前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走向进一步成熟奠定了文化、政治、社会和民族基础。

二是基于家国情怀的爱国精神。历史地看,宋代社会和民众的爱国精神,既表现在捍卫主权、维护统一上,也表现为忧国忧民、关切内政的责任意识,体现了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

三是基于海外贸易的开放精神。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也是形成开放精神并产生巨大历史推进作用的过程。宋代因此登上世界经济舞台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也获得了内部经济、社会、文化的重要进步。

四是基于多元包容的创造精神。宋代特殊的时代境遇带来了发展困境,也激发出异于常态的创造精神。社会环境氛围相对宽松包容,对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起到促进作用。

五是基于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与科技成就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农业科技、丝瓷工艺、航海技术等众多科技成就为两宋文明高峰的形成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是基于社会关切的人文精神。宋代面临内忧外患,士人群体深怀关心家国命运的忧患意识,积极投身国家治理、道德教化、秩序重建,将儒家思想传播至日常生活,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今天,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传承弘扬宋韵文化。

一是强化华夏文化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坚决反对任何破坏统一和团结的分裂活动,共同创造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之伟业。

二是培育多元包容、开放进取的文化心态和世界眼光。以民族自信坚守文化传统,以多元包容开拓发展空间,推进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是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掌握关键技术、取得世界一流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要服务于共同富裕上也要争取创造新的成绩。

四是激励人文学者参与社会建设、推动思想文化创新。重视学术思想创新,全方位构建思想体系,塑造价值理念,承担社会建设和文化创新责任。

五是激发随遇创生、与时俱进的意识和作为。站稳历史方位,抓住发展机遇,弘扬不屈不挠、拼搏奋进的民族精神。

六是强化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的建设品质。准确把握宋韵文化,提炼优秀元素和文化精神,可以为新时代文化浙江建设注入来自历史的智慧和韵味。

“浙”场发布会,带你解密宋韵文化!

省社科联将要开展的宋韵文化研究项目有哪些?

  谢利根说,浙江社科界,对两宋的历史文化的研究一直是高度重视的,主要是从宋代历史的梳理、历史名人的研究、浙学文献的整理等几个角度展开:第一类是南宋史的研究,比如《南宋全史》;第二类是宋代文化名人的研究;第三类是宋代艺术资料的收集整理,比如《宋画全集》。

  围绕“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第三期将重点开展宋韵文化内涵及八大形态研究,同时组织开展思想流派、目录、类书、金石、丝绸、中医等大型文献资料的整理,注重宋韵文化当代价值的转化研究。即将开展的项目主要有:

一是浙江大学龚延明教授主持的《宋学研究系列》,对宋代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文官职名制度、社会管理、交通管理、科举、文学等主题进行系统梳理研究。

二是省社科院王宇研究员主持的《永嘉学派研究》,课题组计划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对永嘉学派独特的思想创新和学术成就进行研究。

三是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嘉励研究员主持的《浙江宋代墓志碑刻集成》,拟对浙江地区的宋代墓志碑刻进行全面、系统整理,形成浙江地区宋代历史文化研究的基础性资料。

  第三期工程,是在第一二期的基础上,按照“跳出南宋看南宋,跳出浙江看南宋”的要求,拓展了研究广度,提升了研究力度,重点加强内涵价值挖掘,所以更具有计划性和前瞻性。

“浙”场发布会,带你解密宋韵文化!

杭州市目前在宋韵文化研究方面情况如何?接下来有哪些计划?

  卓超介绍,杭州市社科联社科院在2005年设立了南宋史研究中心,经过16年的努力,已经编撰出版了110册专著。《南宋史研究丛书》和《南宋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系列丛书》两大系列有73个种类98册,填补了很多学术研究的空白,基本上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南宋。其中,8卷本《南宋全史》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是50卷《南宋史研究丛书》的浓缩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接下来,杭州市社科联(院)重点做好这些工作:

持之以恒,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计划近两年再出版10余册宋韵文化的相关著作。

延伸工作手臂,成立“宋韵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在宋韵、宋学、宋代的域外文明交流等方面开展学术研究。

加大宋韵文化传播,组织系列普及活动。今年已组织了两个主题,一个是“德寿宫与宋韵文化”系列讲座,一个是“宋韵之雅”主题讲座和展览。还会针对青少年策划组织出版《宋韵百讲》丛书,计划于2022年推出。

“浙”场发布会,带你解密宋韵文化!

怎样看待宋代浙江学术的历史地位?对今天有什么启示?

  梅新林介绍,在编纂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浙江学术编年》过程中,发现和提炼了“四大高峰”的新的学术文化史观。

从浙江学术文化历史进程看,浙江文人群体地位的变化,在南宋之前一直处于边缘,到了南宋以后,据统计,南宋著名文学家共计502人,浙江达167人,占33.2%。吕祖谦的“吕学”、朱熹的“朱学”与陆九渊的“陆学”形成“三学鼎立”之势。在浙江域内,又有金华学派、永康学派与永嘉学派的三足鼎立,标志着浙江学术文化第一个高峰的形成。南宋以后,明代王阳明、清代黄宗羲,以及现代蔡元培、章炳麟等,连续地形成了浙江学术文化的四大高峰。

从浙江学术文化的精神价值来看,到了南宋之后,浙江的区域文化精神通过价值重塑逐步上升为主流地位,进而发挥主导功能。其中核心价值就是“经世致用,义利并举”,而且这一核心价值一直延续到明代、清代、现代的三大高峰之中,今天依然充满了活力和魅力。

  总结浙江从南宋以后的“四大高峰”,核心要素有六个,主要有学术大师,这是标志性的,由学术大师形成的学术流派,由学术流派形成的学术思想,然后这个学术思想里面有学术创新,演化为学术经典,最后产生重要的学术影响。

  在这六个要素当中,经典是核心,南宋流传到现在的许多经典,通过整理总结依然可以发掘它重要的价值。灵魂是创新。通过这些核心要素设定走向文化复兴之路的一个目标指向,需要在以上六个方面同时发力。

“浙”场发布会,带你解密宋韵文化!

有学者称“宋代文化开启了近世八百年”,如何理解这一评价?

  陆敏珍说,所谓开启近世八百年,这个八百年是从现在时间往前回溯的,明代就已有人观察到宋代对后世所具有的开启意义。明代学者陈邦瞻讲,当时所行的国家制度、民间习俗、知识阶层所提倡的理念,是从宋代继承下来的。这种认为宋以后中国历史就沿着宋朝所确定的基本格局向前发展的历史观,到了近代,有不少学者持相同观点。所谓宋代开启近世八百年历史这一说法,是几代学者的观察与总结,它是一种共识。

  如何理解宋代所开启的近世文化?不同学者已有许多论述。陈寅恪从中国文化演进角度出发,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则从时间序列中来论,称“宋代文化的发展,既超越了居于它之前的唐代,也为居于它之后的元明两代之所不能及。”中国学者如此认为,西方学者很多也持同样观点。哈佛大学费正清教授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日本学者则主张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艺复兴和经济革命的时代,认为中国文化“到了宋代便超过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

  宋代在中国历史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它在中国史上所起的形塑作用值得细细评说。以官吏选拔制度为例:到了宋代,科举制度出台了许多细规,如“锁院”“糊名”“回避”“誊录”等。除了科举取士外,宋代还有门荫入仕,但地位不高,要成为有影响力的高官,得有进士出身,因此,有真才实学的士人宁愿放弃门荫入仕的机会而赴科场作公开竞争。

  在“取士不问家世”的科举制度设计下,为了在科场上获胜,书院应运而生,人才开始跨区域流动,刻书业很快发展起来。人才分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唐代出人才的地区主要在陇右(现在的关中地区),宋代逐渐转移到了江左(现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到明代,干脆分设南北榜,不过,进士高第,特别是前三名,主要还是出自江浙地区。

  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对学术研究中的旧题重展新颜、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