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海一峽谷出現藏鹀,整天畫個白眉毛,喜歡在野牦牛的腳印裡築巢01體羽如麻雀,眼睛上方有兩條白紋,仿佛畫了白眉毛02在野牦牛踩過的腳印裡築巢,遠遠見到人就躲起來03通過叫聲來占據領地,鳴叫時氣勢十足04食肉動物的捕食,牲畜踩踏巢穴,威脅着藏鹀的繁衍

作者:雪靈谷自然地理

青海省尕爾寺,是一座建在懸崖上的寺廟,位于玉樹州囊謙縣白紮鄉。尕爾寺附近有高山草場,有原始森林,還有青藏高原少見的峽谷森林景觀。

青海一峽谷出現藏鹀,整天畫個白眉毛,喜歡在野牦牛的腳印裡築巢01體羽如麻雀,眼睛上方有兩條白紋,仿佛畫了白眉毛02在野牦牛踩過的腳印裡築巢,遠遠見到人就躲起來03通過叫聲來占據領地,鳴叫時氣勢十足04食肉動物的捕食,牲畜踩踏巢穴,威脅着藏鹀的繁衍

在尕爾寺大峽谷,栖息着一種神秘的鳥類,叫藏鹀[wú]。它體型小巧,數量稀少,許多鳥類愛好者去尋找它的蹤迹,都難以遇見。

藏鹀是中國特有的珍稀鳥類,分布于青藏高原青海南部紮多、曲麻萊、東南部河南縣,西藏昌都地區北部瀾滄江上遊,此外在甘肅尕海濕地也有發現藏鹀的蹤迹。

青海一峽谷出現藏鹀,整天畫個白眉毛,喜歡在野牦牛的腳印裡築巢01體羽如麻雀,眼睛上方有兩條白紋,仿佛畫了白眉毛02在野牦牛踩過的腳印裡築巢,遠遠見到人就躲起來03通過叫聲來占據領地,鳴叫時氣勢十足04食肉動物的捕食,牲畜踩踏巢穴,威脅着藏鹀的繁衍

小小的身軀,體羽如麻雀,黑白灰與栗紅色混搭,這就是小型鳴禽——藏鹀。它胸前的羽毛蓬松柔軟,顯得圓滾滾的,但體态卻比較典雅。

藏鹀有一雙漆黑的眼睛,眼睛上方有兩條白紋,一直延伸到腦後,就像畫了誇張的白眉毛。它的喉部,也是一抹白色的羽毛,鳴叫時會跟着顫動。

背部的栗紅色,是它身上唯一鮮豔的羽毛,身前由黑色過渡到灰色。翅膀除了大覆羽與背部同色外,大多呈暗藍灰色。黑褐色的尾羽,乖順地長在身後。

藏鹀的喙呈現圓錐形,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内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鳴叫時一張一合;啄食昆蟲,又快又準。

青海一峽谷出現藏鹀,整天畫個白眉毛,喜歡在野牦牛的腳印裡築巢01體羽如麻雀,眼睛上方有兩條白紋,仿佛畫了白眉毛02在野牦牛踩過的腳印裡築巢,遠遠見到人就躲起來03通過叫聲來占據領地,鳴叫時氣勢十足04食肉動物的捕食,牲畜踩踏巢穴,威脅着藏鹀的繁衍

藏鹀喜歡待在林線以上的開闊而荒瘠的高山灌叢、矮小桧樹叢、杜鵑林及裸露地面,栖息于青藏高原山柳灌叢地帶,蹤迹隐蔽,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神秘。

是以,研究鳥類的科學家,唯有爬到林線以上的地帶,才有可能見到野生藏鹀。在對藏鹀進行調查中發現,藏鹀喜歡在野牦牛踩過的腳印裡築巢。

藏鹀在海拔3500米至4700米左右的草甸地區築巢,巢址選擇在隐秘的地面上,有凹陷的坑裡。

青海一峽谷出現藏鹀,整天畫個白眉毛,喜歡在野牦牛的腳印裡築巢01體羽如麻雀,眼睛上方有兩條白紋,仿佛畫了白眉毛02在野牦牛踩過的腳印裡築巢,遠遠見到人就躲起來03通過叫聲來占據領地,鳴叫時氣勢十足04食肉動物的捕食,牲畜踩踏巢穴,威脅着藏鹀的繁衍

野牦牛走過的地方,踩出腳印凹陷,不大不小,正好合适。藏鹀就直接選擇了野牦牛的腳印,作為自己的巢,在腳印裡鋪墊幹草、羽毛等,就是一個舒适的小窩了。

藏鹀通常單獨活動,或者成雙成對一起覓食,主要吃昆蟲,蝗蟲、 蟋蟀、金蒼蟲、蟻類等多種小昆蟲,到了秋季還會吃少量的植物漿果。

到了冬季就會結成小群體,飛得不高,常常站在灌叢上唱歌,尾巴翹得高高的。就算下雨天,也還會站在灌叢上,絲毫不怕被淋濕。

但它們生性害羞,膽小機警,遠遠的見到人就躲起來。人為幹擾越小的地方,越适合藏鹀栖息。

青海一峽谷出現藏鹀,整天畫個白眉毛,喜歡在野牦牛的腳印裡築巢01體羽如麻雀,眼睛上方有兩條白紋,仿佛畫了白眉毛02在野牦牛踩過的腳印裡築巢,遠遠見到人就躲起來03通過叫聲來占據領地,鳴叫時氣勢十足04食肉動物的捕食,牲畜踩踏巢穴,威脅着藏鹀的繁衍

藏鹀是小型鳴禽,善于鳴啭。雖然個子小小的,但卻有比較強的領地意識,尤其是在繁殖季,雄鳥大聲鳴叫,吸引雌鳥的同時,也是在占據領地,警告别的雄性不要入侵。

在不同的情境下,藏鹀的叫聲也會有所不同,鳴叫時嘴巴一張一合,全身跟着抖動。站在灌叢上叫起來,姿态優雅,但氣勢十足,很有“主角範兒”。

通常情況下,它們會發出短促的啾啾叫聲,與戈氏岩鹀的叫聲相似;當它們飛行,叫聲是tsip tsip;當它們要與同伴聯系時,就會發出細細的拖長的叫聲seee。

在繁殖期,雄鳥的叫聲更密集更動聽,一邊飛行着追逐雌鳥,一邊發出動聽的歌唱,以這樣的方式赢得雌鳥的青睐。

青海一峽谷出現藏鹀,整天畫個白眉毛,喜歡在野牦牛的腳印裡築巢01體羽如麻雀,眼睛上方有兩條白紋,仿佛畫了白眉毛02在野牦牛踩過的腳印裡築巢,遠遠見到人就躲起來03通過叫聲來占據領地,鳴叫時氣勢十足04食肉動物的捕食,牲畜踩踏巢穴,威脅着藏鹀的繁衍

藏鹀是神秘的稀有物種,人們對它的了解十分有限。1900年,俄國軍官彼得·庫茲米奇·科茲洛夫在西藏昌都北部發現了藏鹀。

此後,關于藏鹀的記錄幾乎沒有,直到2005年觀鳥專家紮西桑俄在青海白玉寺後山發現一隻藏鹀,揭開了藏鹀的神秘面紗。

在自然界生存,藏鹀要面對許許多多的生存威脅,食肉的猛禽、獸類動物,不僅會捕食成鳥,還會撿食藏鹀的蛋。

對于個子小小沒有戰鬥力的藏鹀來說,它隻有借助灌叢的遮蔽才能保護自己未出生的寶寶。是以在選擇巢址時,會盡可能選比較隐蔽的。

然而,人類的活動對藏鹀的影響也不小,畜牧業擴充,在放牧活動中,牲畜會占據草甸,同時還有可能踩踏藏鹀的巢與卵,直接影響到藏鹀的繁殖。

為了促進藏鹀的種群繁衍,當地的一名農場主同意将自己的冬季牧場近600平方千米的範圍作為藏鹀保護小區,專家紮西桑俄在此地嘗試多種保護藏鹀的方法。

青海一峽谷出現藏鹀,整天畫個白眉毛,喜歡在野牦牛的腳印裡築巢01體羽如麻雀,眼睛上方有兩條白紋,仿佛畫了白眉毛02在野牦牛踩過的腳印裡築巢,遠遠見到人就躲起來03通過叫聲來占據領地,鳴叫時氣勢十足04食肉動物的捕食,牲畜踩踏巢穴,威脅着藏鹀的繁衍
雪靈谷動物實驗室/出品 攝影:鳥林細語、大山雀、高向宇、曾祥樂、董磊等 參考資料: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中國科學報、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西南山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