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無它,唯一美字”
美于情真、意切
詞的绮麗、曲的婉轉、舞的嬌柔
好似一場夢
廣州西關永慶坊會議中心日前舉辦了2021粵藝大講堂系列文化講座(第三講) “為中華文化注入新鮮血液”—昆曲潮講,活動由荔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荔灣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荔灣區文化館、廣州文字市民荔灣空間承辦、荔灣區粵劇曲藝協會、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戲劇協會執行。本次講座特邀澳門傑出青年代表、傳播學博士、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戲劇協會會長李卉茵擔任主講嘉賓,為現場和線上的觀衆介紹昆曲的藝術魅力,講述昆曲的美學意境、闡發國際視野下昆曲與時代結合的新發展趨勢。
澳門登上央視戲曲春晚第一人
出席本次活動的嘉賓包括荔灣區文化館謝德明館長,荔灣區粵劇曲藝協會主席、廣府文化學者何車,荔灣區文聯兼職副主席周麗珊,北京曹學會理事、紅樓夢愛好者聯盟廣州分會負責人笙歌拂衣,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戲劇協會理事、京昆專業化妝師王佳,昆曲愛好者周飛龍、萬罡、劉蘭馨等人。
李卉茵是道地的西關小姐,從小在西關生活的她,感受着西關濃郁的地域人文風情和民俗文化,随後她到澳門生活、求學與工作。身為澳門科技大學傳播學的博士,李卉茵立志于傳播澳門的文化。
李卉茵是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澳門區主席。作為一個澳門青年,她在感受到現在的澳門充滿着無限機遇與可能的同時,也在期盼着大灣區的發展能夠越來越好,為粵港澳青年就業創業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感受着中西文化的互相融合與碰撞,在成長中激發了她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追求。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李卉茵領略了昆曲藝術之美,被其吸引,開啟了她的追夢之旅。李卉茵師從南京戲曲名家裘彩萍,其後拜入昆曲藝術家、梅花獎得主邢金沙門下,曆經八年苦練,成為澳門登上央視戲曲春晚第一人。
李卉茵身兼時尚傳媒主編、大灣區青年總會副主席多職。這次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做文化講座,希望用最通俗的閱聽人理念,帶着昆曲藝術與西關街坊作交流,潛移默化,注入昆曲的生活美學。
以新生代角度解構昆曲經典代表作
白先勇先生曾說:“昆曲是以最美的形式表現中國人最深的感情”。李卉茵認為:昆曲舞台上講求藝術意境、留白與唯美,一腔一韻,曼妙身段,無不呈現出中國人最傳統的文化與内涵。
講座上,李卉茵以新生代角度解構昆曲經典代表作品《玉簪記》及《牡丹亭》中的細節及對白。同時邀請她的朋友們——來自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戲劇協會的理事周飛龍、王佳、萬罡分享昆曲的化服頭飾,演繹昆曲《牡丹亭》之“遊園驚夢”、《玉簪記》之“琴挑”等選段,帶領人們走進昆曲的藝術世界。
昆曲的守正與創新是大衆關心的熱點,講座中,李卉茵分享了昆劇《牡丹亭》澳門光影世遺版。這是她擔任主創的一次跨界嘗試,澳門昆曲藝術家及光影舞台藝術家,結合傳統經典的昆曲劇曲,創作出全新的澳門光影世遺版《牡丹亭》昆劇,一方面以湯顯祖澳門之行為一故事線,另一方面以《牡丹亭》自身的經典故事,以科技結合中華傳統藝術,為觀衆帶來具有澳門特色的、中西交融的全新昆曲觀演體驗。
據了解,11月27日,粵藝大講堂将迎來第四講,由著名粵曲演唱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粵曲省級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梁玉嵘分享“曲随時代,藝為人民”—我的藝術人生講座,講述曲藝音樂劇《小明星》的創排曆程。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張素芹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吳波
【來源:廣州日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