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街南接十全街,北出幹将東路。街全長1065米,寬30米。
鳳凰街典故,原名孔聖坊。康熙帝南巡,必經此街,兩“聖”相遇,禮儀不符,于是假借街邊的金雀弄,以“金雀對鳳凰”,遂改街名為鳳凰街。

鳳凰街舊照
鳳凰街的今昔。
幾十年前的鳳凰街,沒有像街名一樣炫人眼目,如是觀前街商圈、十全街工藝街的助步道,淡泊得如同隐士一樣。
雖然,當時在外人看來觀前街、十全街就是蘇州的形象代表;但是,在蘇州人看來,似乎像鳳凰街這樣雅靜的街道,更蘇州,有着清氣如蘭的味道。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鳳凰街多次拓寬,至上世紀末改造成了當今的格局。鳳凰街從此華麗轉身,順勢而為,以美食街一條街而著稱于世。
曾經一度, 在鳳凰街上吃飯,要等“翻台面”,生意紅火得像供應免費的午餐一樣。當年誰要是沒到過鳳凰街吃過飯,絕對屬于混不靈的那類人。
鳳凰街
一晃又二十年過去了,浪淘沙,不知有多少老闆在鳳凰街上沉浮,成功者幾何?默然退場的有多少。讓人欣慰的是,幾家經營蘇幫菜的菜館成為了鳳凰街上的老字号了,成了這條街上的主要色調。
這兒的清炒蝦仁,全蘇州一隻鼎,不知大家看法如何?
鳳凰街的曆史遺存。
鳳凰街101号的“明樓”,吳大澂故居。
吳大澄(1835-1902),蘇州人,在金石、書畫方面是個劃時代大師級的人物。又是清廷名臣,在保疆衛國方面作出的貢獻,堪稱民族英雄。
吳宅原址大門在十梓街,原為江蘇巡撫宋荦的故宅,三路六進,吳大澄于1884年購得。其中深宅的大堂為五開間,木構用的是名貴的黃楩木與楠木,相傳為宋代舊構。吳大澄在這裡度過了八個春秋。吳大澂的嗣孫著名書畫家、收藏家和文物鑒賞家吳湖帆在這座老宅裡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
吳宅磚雕門樓
現在我們看到的明樓,僅是當年吳大澂故居的一小部分。原吳宅在幾次路面拓寬工程中大部分已被拆。1998年,有關機關将拆餘的中路的最後第五進和第六進約四百多平方建築移址而建,遂成了現在“明樓”的部分。明樓還包括南面四間平房和西北面的一幢三層樓房。
現在明樓被譽為民間資本參與保護古建築的成功範例。但是,明樓豪宅般的古建築及裝飾、陳設,都跟當年的吳宅相距甚遠,隻有三層磚雕門樓是吳宅中唯一一件儲存下來的原物,當年蘇州知府題寫的“螽斯衍慶”和兩邊“出巡場景”以及三層上的“八仙過海”的磚雕圖案儲存品相完好。
鳳凰街的辟疆小築舊址(原在浦橋西街)。
辟疆小築在鳳凰街334号,雖然僅剩遺址碑一塊,古銀杏二棵;但是還是有必要把辟疆小築的主人顧沅及辟疆小築簡單地介紹給大家。
顧沅(1799~1851)清代學者、藏書家。蘇州人。顧沅輯有《吳郡文編》,收錄了散見于曆代志乘、碑刻及書冊中的吳地重要文獻,總約400萬字,計246卷,分裝80冊。現收藏于蘇州博物館,這是一部價值連城的蘇州史料彙編。
《吳郡文編》二百四十六卷 稿本顧沅
“辟疆小築”為顧家私家園林。建于道光二十年。園林占地不大,被譽為“城市山林之緻”。
時任江蘇巡撫林則徐書聯,“嶺海答傳書,七百年佛地因緣,不僅高樓鄰白伎;岷峨回遠夢,四千裡仙蹤遊戲,尚留名刹配黃州”。可見其詩意畫境。
三十年代,“辟疆小築”尚存傳硯堂、藝海樓、白雲深處……等景觀,自1956年後漸漸荒蕪、荒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