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部作品有關一個時代的終結,在那個時代,人與馬曾經共同創造着曆史

★ 鳳凰壹力|極緻閱讀體驗創造者 ★

《我有故事,你有酒嗎?》

21個真實又溫暖的情感故事,陪你度過許多難熬的夜晚和溫暖的歲月。

故事裡的那些人,會哭,會笑,會悲傷,會流淚。但他們終會幸福,就像你也會幸福一樣。

★ 鳳凰壹力|極緻閱讀體驗創造者 ★

這部作品有關一個時代的終結,在那個時代,人與馬曾經共同創造着曆史

這還不是所有的一切。在這裡還存在着更深層次的認知方面的問題,而且是否有可能将那些認識呈現出來本身也很成問題。如果有人打算從馬的曆史中截取兩三百年加以闡述的話,那麼他會發現,僅是有關在不同的、高度區分的文化背景下馬的林林總總的角色的文獻,就已經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了。他每向前邁一步,都需要思考各種研究論點之間的巨大分歧,而他卻不可能對不同的研究争論形成一個總體的認識,因而也無法将它們概括地複述出來。即便是北美人類學家在過去的100年裡對印第安人的研究所得,也都無法用幾頁紙加以概述。當然有的人會像德裔美國人類學家弗朗茨·博厄斯那樣,跳出現有的研究成果;而有的人會像德國文學大師卡爾·梅那樣以這些研究作為創作的基礎。缺乏穩定的根據是所有想對曆史進行綜合、概括的學者,特别是研究全球史的學者所普遍遇到的基本問題。标注大量的腳注——如同我在本書所做的那樣——實際上就是攤出了到現在為止的所有底牌。然而,這樣做也隻是涉及評估的問題,卻沒有給出相應的答案;所欠缺的資料仍然還沒有補充進來。研究争論和專業文獻上的論辯越是聒噪,待在另一邊的真正的主角的沉默就越引人注目:馬一直緘默無言。

“Le cheval n'a pas de patrie”(“馬沒有祖國”)——法蘭西帝國軍中三傑之一米歇爾·内伊如是說。但是,現在難道不正是在我們對過去的記叙中給馬留下居留權的恰當時機嗎?我有一個早在20多年前就産生的想法,那就是,寫一部關于漫長的19世紀的曆史,在那裡,站在舞台中央的并不是人們通常會想到的法蘭西皇帝拿破侖、奧地利首相克萊門斯·梅特涅、德意志帝國第一任首相俾斯麥等人,而是19世紀神秘的英雄和隐秘的主角——馬。當時,我還設想着,幫助這位曆史性的主角發出自己的聲音。這個夢想并不是因為這個題材的晦澀性和資料的匮乏而無法實作,相反,它破滅的原因是由于過多的讨論和相關論文導緻的資訊過載。人們并不是以馬廄作為描述的視角,而總是坐在圖書館裡閉門造車。人們之是以一直不離開圖書館,是因為那裡存放着一些感情細膩、善于移情的作者所留下的有關馬的文學作品,以及其他舉世矚目的文學著作,例如從西奧多·西達利的《馬的回憶錄:自述集》(Mémoires d'un cheval d'escadron, dictées par lui-même,1864)、約翰·米爾斯的《一匹賽馬的生活》(Life of a Racehorse,1865)、安娜·塞維爾的《黑駿馬》(Black Beauty,1877),到列夫·托爾斯泰的《黑暗的勢力》(Der Leinwandmesser,1886)、馬克·吐溫的《一匹馬的傳說》(A Horse's Tale,1905)、D. H. 勞倫斯的《烈馬聖莫爾》(St. Mawr,1925),直至邁克爾·莫波格的《戰馬》(War Horse,1982);在這些作品中,馬要麼是主角,要麼被賦予了第一人稱的身份。因而,我們不能說,人們無法走近馬的獨特才智世界和它的充滿感性的生活;在本書的最後,我無論如何都将試圖通過為數不多的提示指明這樣的可能性。我的第一本真正關于馬的著作,必須要等到我作為馬“重生”的時候才可能問世。而現在讀者手中拿着的這本書并不是關于馬的書,而是一位曆史學者所撰寫的有關一個時代的終結的作品,在那個已經終結的時代裡,人與馬曾經共同創造着曆史。請注意,不是書寫,而是創造,因為這對夥伴中一直是隻有一方在書寫;不過,盡管如此,人的一生也不足以讀完他們關于另一方的所有記述。

很久以來,我一直在想,這本書我應該是寫給曆史學家的,以此來向我的同人們展示,誰是他們一直都在忽視的曆史的主人公,以及他們錯過了哪些認知機會。如果今天曆史學者中有人讀了我的這本書,并且是以開始意識到些什麼的話,會讓我感到非常欣慰。總而言之,可以說我是為所有人,也可以說我不是為任何人寫這本書的—這樣說的話,會讓題獻顯得出色而高調。當然,毫無疑問這種說法并不完全正确。我是為我的母親寫了這本書,她愛馬,并且懂馬。她是否喜歡這本書,我已無從知道。現在距離我能夠向她問起這個問題的最後時機,已經過去10年了。

摘自《漸行漸遠的馬蹄》

這部作品有關一個時代的終結,在那個時代,人與馬曾經共同創造着曆史

〔德國〕烏爾裡希·勞爾夫 著

董璐 譯

線裝書局 鳳凰壹力

緻人類親密的老夥伴——馬

一本有關一個時代終結的作品——

在那個時代裡,人與馬曾經共同創造着曆史

一首馬的安魂曲

詩性、智慧、有深度

2016年萊比錫書展獎提名

2015年12月SZ/NDR非小說類書籍第4名

★ 《漸行漸遠的馬蹄》用豐富細膩的筆觸,描述了人類與馬的深厚友誼,以及最終走向告别的曆程。

★ 《漸行漸遠的馬蹄》展現了馬在人類曆史、政治、藝術、文學等領域中的形象與承擔的角色,将許多關于馬的故事娓娓道來。

★ 作者在《漸行漸遠的馬蹄》中,為馬這一長期受苦且高貴的生物創作了一首安魂曲,讓我們了解馬為我們的世界帶來的長遠影響,在漸行漸遠中與之揮手告别。

烏爾裡希·勞爾夫為這個長期受苦且高貴的生物創作了一首安魂曲,并将馬置于現代世界造物者的核心角色。

——《華盛頓郵報》

多年來馬作為人類的伴侶、學術界的寵兒、藝術領域的創造物,它并不像其他動物那樣庸常。馬的時代結束的歲月與19世紀的整段時期完全契合,即從拿破侖時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半人馬契約被打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幾年,馬才從人類曆史舞台上逐漸退了下來

——《紐約書評》

這是一本既現實又感性同時具有精神性(知性)的關于馬的曆史書。

——《明鏡周刊》

當你有幸騎着馬飛奔過開闊的土地時,會有一種喜悅和放縱的感覺,閱讀本書也是如此……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段或者下一句會出現什麼,真讓人眼花缭亂。

——《華爾街日報》

“這是一次對馬在創造世界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種富有美感和思想性的探索。本書不僅是一本成熟的曆史書,也具有抒情色彩和創意性。我非常喜歡它。

——詹姆斯·瑞班克斯

馬和人類之間有着古老的、深刻而複雜的關系。”幾千年來,馬提供了人類所缺乏的力量和速度。對這種非凡的動物的需求叙述了我們如何旅行、耕作和戰鬥。

本書用迷人且精彩的文字、令人感動的探讨,關于馬曾經對我們意味着什麼。馬作為人類的需求塑造了城市、農田、整個産業。

馬作為基礎介入了不可計數的曆史事件中。它們被雕刻、繪畫、珍愛、贊美;他們被痛打、虐待,并暴露在可怕的危險之中。從羅馬帝國到拿破侖帝國,每一個世界征服者都需要在一匹馬身上展示。

烏爾裡希·勞爾夫的這本德國暢銷書,是對那些長期共享和塑造我們命運的各種動物的宏偉豐碑。

——讀者評論

作者簡介

烏爾裡希·勞爾夫,德國文學檔案館館長,曾擔任《法蘭克福彙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副刊主編、《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主編等職務。其著作《沒有大師的圈子》(Kreis ohne Meister)于2010年作為最佳紀實作品榮獲萊比錫圖書博覽會獎。其有關馬克·布洛赫和阿比·瓦爾堡的作品分别獲得了安娜—克呂格學術論文獎和恩斯特—羅伯特—庫爾提烏斯論文獎。

譯者簡介

董璐,大學教授、翻譯人,畢業于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德國斯圖加特媒體大學媒體經濟學碩士,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文學博士。翻譯作品有《沉默的螺旋》《商品美學批判》《何為道德》《家庭的世代間照顧》《加速》《阿爾貝·加缪:自由人生》《領悟年代:卡夫卡的一生》等。

内容簡介

馬曾伴随人類一同成長,幫助人類社會不斷進步。但從拿破侖時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由于科技和工業化的發展,馬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不明顯,甚至到最後幾乎從人類曆史的舞台上消失。本書用豐富細膩的筆觸描述了人類與馬的深厚友誼以及最終走向告别的曆程,展現了馬在人類曆史、政治、藝術、文學等領域中的形象與承擔的角色,将許多關于馬的故事娓娓道來。本書也是對馬在塑造人類曆史方面的作用所作的一次巡禮。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請勿擅自轉載|

|如有版權相關問題可聯系背景處理|

★ 鳳凰壹力|極緻閱讀體驗創造者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