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為了增加賬号的可讀性,周六、周日、節假日釋出學習筆記。(筆記為摘抄,不代表個人觀點)
雖然和角色的成長背景很不同,但我和媽媽的關系,其實和戲裡有相似的感覺。
我從小就沒和父母一起生活,一直到大學畢業,才真正住在一起。演的時候,我就會代入我和我媽媽的相處。
戲裡,“我”發現女兒偷了錢,跑去網吧打遊戲,沒有沖進去罵她,而是靜靜地坐在車裡等待。
這場戲,是我建議導演這麼處理的。
因為我媽媽對我失望或者憤怒的時候,也不會選擇外放的形式。
有時候平靜,有着更大的沖擊力。
———英澤
人與人之間,包括母子之間,就是這樣的無謂沖突和互相消耗,把平時的溫情一點點變成過去式,最後隻剩下冰冷的面對。
知道你父母是不完美的那一刻起,才是你真正長大的标志。
這個年齡,有的人是20歲,有的人可能是60歲,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有長大的機會。
當我們能夠客觀的認識父母以後,才可能客觀的認識這個世界。
優秀的人,都有很強的系統能力,同樣看待一件事,他們會快速提煉出架構,快速抓住關鍵問題。
其實,這都是在日積月累的重複中,鍛煉出來的能力。
「積累」在我看來,就是每一天都有進步,每一天都有總結。
這些進步和總結,就像一塊又一塊方磚,結結實實地「累」在下面,成為明天的地基。
假以時日,萬丈高樓平地起。
是以到底該怎麼重複呢?三點技巧。
首先,定名額。
做任何事情,先明确最核心的名額,也就是必須做好什麼,必須把每一項動作做到什麼程度,這是重複的起點。
其次,找規律。
在重複過程中,沿着之前定好的名額,持續觀察哪些具體動作,會影響這些名額,尤其會産生增量的、向好的影響。
最後,抓執行。
很多人的問題是,腦袋足夠聰明,反應足夠快,但行動缺乏耐心。
能發現規律,但很難把規律落實成具體行動,更不用說大規模地、規範化地傳授給團隊了。
這樣一來,規律也就失去了實際意義。
是以,不僅要善于發現規律,還要能夠把規律落實到行動中,真正發揮作用。
當然了,偶爾重複、無規律地重複,并不會帶來本質進步和變化。
需要的是有品質的大量的重複。
重複,是通往精通的必經之路。
精是精确,精确的是名額。
通是通用,通用的是規律。
當你總是很清楚,哪些通用的規律,可以精準地影響某一項名額時,就說明你已經真正精通這件事了。
這也是重複的最高境界。

“如果你每天都讀你看得懂的書,你就隻知道已知的世界觀”。
如果你隻看一個階段的書,比如說你的書單裡看的全是你喜歡的書,或者你看的都是近現代的書,你的思維就停留在這50年上下。
那麼不用問,你一定有文化的遮蔽性。
因為這個時間就已經遮蔽了你的思維方式。
這50年上下的人都有一種思維的慣性和趨同性。
怎麼才能夠打破這個思維的慣性和文化遮蔽呢?
看古今中外時間跨度大的名人書籍。
例如西方的:柏拉圖、色諾芬、亞裡士多德、但丁、薄迦丘、弗朗西斯·培根、亞當斯密、本傑明·富蘭克林、簡·奧斯汀、查爾斯·狄更斯、巴爾紮克、查爾斯·達爾文、馬克·吐溫、馬克斯·韋伯、蕭伯納、讓-保羅·薩特,還有他的夫妻西蒙娜·德·波伏娃、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伯特蘭·羅素、溫斯頓·丘吉爾、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皮亞傑、波普爾等等
如果能夠下功夫把人類曆史跨度上這些偉大的人所寫的東西——上面列舉的隻有西方的,我們可以添加上東方的東西。
東方從先秦到兩漢到唐宋到近代,我們都能夠摘一些人來讀,這時候你思維的厚度和你想問題的角度就一定會豐富很多。
因為你知道不同時代的人,都有他各自的局限性。
把這些人的書至少讀一本,這是一個很有效的鍛煉思維的方式。
一名精神科醫生給出的建議:
①不要和别人攀比,不要期待别人
②不要為了得到别人的評價而采取行動
③至少要有兩個愛好
④明白【我這是為了你好】這句話很多時候并不是為你好
把這些話記在腦子裡,基本上就能保持情緒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