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珑斜塔1、善護寺玲珑塔2、消失的原武縣

作者:林旭生

#我的旅行日記#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珑斜塔1、善護寺玲珑塔2、消失的原武縣

原陽縣原武鎮玲珑塔

在經過原陽縣原武鎮的一條鄉道邊,我駐了車,因為北側有一棟傾斜的磚塔,吸引了我的眼睛,讓我不由自主地停車去瞻仰。

對于傾斜的塔,我從學生時代的教科書上得到的驚奇隻有兩處,而大多數人能耳聞目睹的也不過這兩處:第一處是,伽利略曾做自由落體定律實驗的比薩斜塔;第二處是,魯迅先生所寫《論雷峰塔的倒掉》中的雷峰塔,而現在的雷峰塔是2002年重建,自然不再傾斜了。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珑斜塔1、善護寺玲珑塔2、消失的原武縣

傾斜的塔基

有寶刹的地方,必有寺院,但有寺院的地方未必有寶刹。這句話在古代是沒問題的,但現代則“話是實非”,因為寶刹高塔承建時要求的施工标準更高,反而存在寺院都毀于天災兵亂了,而更堅固的寶塔卻屹立不倒,更有甚者,像原武善護寺玲珑塔這般經曆黃河多次泛濫沖擊的寶塔,地基都傾斜了,但屹然不倒,堪稱我國塔内之“塔堅強”。

筆者并非梁思成、林徽因般的古建學者,對古建曆史、建築知識了解不多,所知内容也大都為現場碑刻讀取和網絡搜尋。是以得知,國内現存傾斜的塔屈指可數,而這原陽縣原武鎮的“玲珑塔”更顯獨特。

從現場碑刻内容讀來可知,玲珑塔,又名徽塔,也叫雁塔,原為善護寺内的附屬建築物,建于北宋崇甯四年(公元1105年),塔平面呈六角形,全高47米。我國的古塔層級大多為奇數,唯此原武玲珑塔是十二層,呈偶數。緣自這裡自古以來屬黃泛區,塔的底層已被泥沙淤在地下,在地面上隻能看到十二層。該塔的輪廓為抛物線型,磚木結構,鬥拱、層檐、裝飾假窗均為雕磚壘砌。各層角梁木制,突出塔身外部,上有鐵鼻,懸挂風铎。塔頂鐵刹、覆缽、相輪猶存。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珑斜塔1、善護寺玲珑塔2、消失的原武縣

玲珑斜塔

據《重修寶塔記》記述,善護寺原規模宏大,有大雄寶殿及衆多僧人。清代該寺失火,寺毀塔存。

玲珑塔建成後的900多年間,經受了十多次地震,無數次黃河水淹,1938年還曾遭到日軍的炮擊,但巍然屹立、斜而不倒。這玲珑斜塔的傾斜史,給現代的那些豆腐渣工程,形成了鮮明的比照啊!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珑斜塔1、善護寺玲珑塔2、消失的原武縣

民間信衆後修的善護寺

原武鎮,原來該行政區域曾是原武縣,歸已消失的平原省管轄。焦作的朋友們曾提到過當地曆史中的“懷府八縣”,其中就包括原武、陽武兩縣,平原省撤銷後此兩縣合并為現在的“原陽縣”,縣治所定在原武鎮東18公裡外的陽武鎮,從此原武縣名消失,連同一塊兒淡化的還有這裡的一些曆史文化影響,是以不但焦作地區的朋友大多說不齊“懷府八縣”,就是新鄉地區的朋友們也大多不知道原武、陽武兩縣的曆史沿革啊!

原武,古舊縣名。漢高祖五年析陽武置,治今原陽縣。屬河南郡。西晉廢。北魏孝昌中複置。後屬廣武郡。東魏改廣武縣。北齊天保七年廢。隋開皇十六年置原陵縣,治今原陽縣西南原武鎮。屬荥陽郡。唐初改為原武縣,屬鄭州。北宋熙甯五年為鎮,并入陽武縣。元祐元年複置,仍屬鄭州。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清雍正三年改屬懷慶府。1936年曾與陽武縣合并,改設博浪縣,同年又複舊。1949年與陽武縣合并,改設原陽縣,屬平原省。

讀史,可以明鑒。教育部門提倡讓孩子們課外時間多讀書,我覺得減少作業量,勻點時間給孩子們讀課外書的同時,也可引導些孩子們所在地區的曆史知識、區劃沿革典故書籍、音像作品,去讀、去看、去聽。“讀史”,能增強孩子們對傳統優秀文化的認知和感受,甚至是傳承,而不是讓孩子們淹沒于題山卷海裡不能自拔、麻木無神。我們對未來社會所做的一切預測和展望,無不是基于“曆史會重複發生”這一假定推斷之上,不忘過去,隻是為了将來活的更好。

【于,2015-8-8】

這處原武鎮的玲珑塔景緻,除了帶給我們視覺上的瞠奇外,旁邊還殘存有其他古迹,感興趣的讀者可見我下一篇文《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2:若個書生萬戶侯?婁師德!》。

附圖: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珑斜塔1、善護寺玲珑塔2、消失的原武縣

玲珑塔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珑斜塔1、善護寺玲珑塔2、消失的原武縣

風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