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消失的原武县城,残存的遗址古建1:“塔坚强”之善护寺玲珑斜塔1、善护寺玲珑塔2、消失的原武县

作者:林旭生

#我的旅行日记#

消失的原武县城,残存的遗址古建1:“塔坚强”之善护寺玲珑斜塔1、善护寺玲珑塔2、消失的原武县

原阳县原武镇玲珑塔

在经过原阳县原武镇的一条乡道边,我驻了车,因为北侧有一栋倾斜的砖塔,吸引了我的眼睛,让我不由自主地停车去瞻仰。

对于倾斜的塔,我从学生时代的教科书上得到的惊奇只有两处,而大多数人能耳闻目睹的也不过这两处:第一处是,伽利略曾做自由落体定律实验的比萨斜塔;第二处是,鲁迅先生所写《论雷峰塔的倒掉》中的雷峰塔,而现在的雷峰塔是2002年重建,自然不再倾斜了。

消失的原武县城,残存的遗址古建1:“塔坚强”之善护寺玲珑斜塔1、善护寺玲珑塔2、消失的原武县

倾斜的塔基

有宝刹的地方,必有寺院,但有寺院的地方未必有宝刹。这句话在古代是没问题的,但现代则“话是实非”,因为宝刹高塔承建时要求的施工标准更高,反而存在寺院都毁于天灾兵乱了,而更坚固的宝塔却屹立不倒,更有甚者,像原武善护寺玲珑塔这般经历黄河多次泛滥冲击的宝塔,地基都倾斜了,但屹然不倒,堪称我国塔内之“塔坚强”。

笔者并非梁思成、林徽因般的古建学者,对古建历史、建筑知识了解不多,所知内容也大都为现场碑刻读取和网络搜寻。因此得知,国内现存倾斜的塔屈指可数,而这原阳县原武镇的“玲珑塔”更显独特。

从现场碑刻内容读来可知,玲珑塔,又名徽塔,也叫雁塔,原为善护寺内的附属建筑物,建于北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塔平面呈六角形,全高47米。我国的古塔层级大多为奇数,唯此原武玲珑塔是十二层,呈偶数。缘自这里自古以来属黄泛区,塔的底层已被泥沙淤在地下,在地面上只能看到十二层。该塔的轮廓为抛物线型,砖木结构,斗拱、层檐、装饰假窗均为雕砖垒砌。各层角梁木制,突出塔身外部,上有铁鼻,悬挂风铎。塔顶铁刹、覆钵、相轮犹存。

消失的原武县城,残存的遗址古建1:“塔坚强”之善护寺玲珑斜塔1、善护寺玲珑塔2、消失的原武县

玲珑斜塔

据《重修宝塔记》记述,善护寺原规模宏大,有大雄宝殿及众多僧人。清代该寺失火,寺毁塔存。

玲珑塔建成后的900多年间,经受了十多次地震,无数次黄河水淹,1938年还曾遭到日军的炮击,但巍然屹立、斜而不倒。这玲珑斜塔的倾斜史,给现代的那些豆腐渣工程,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啊!

消失的原武县城,残存的遗址古建1:“塔坚强”之善护寺玲珑斜塔1、善护寺玲珑塔2、消失的原武县

民间信众后修的善护寺

原武镇,原来该行政区域曾是原武县,归已消失的平原省管辖。焦作的朋友们曾提到过当地历史中的“怀府八县”,其中就包括原武、阳武两县,平原省撤销后此两县合并为现在的“原阳县”,县治所定在原武镇东18公里外的阳武镇,从此原武县名消失,连同一块儿淡化的还有这里的一些历史文化影响,所以不但焦作地区的朋友大多说不齐“怀府八县”,就是新乡地区的朋友们也大多不知道原武、阳武两县的历史沿革啊!

原武,古旧县名。汉高祖五年析阳武置,治今原阳县。属河南郡。西晋废。北魏孝昌中复置。后属广武郡。东魏改广武县。北齐天保七年废。隋开皇十六年置原陵县,治今原阳县西南原武镇。属荥阳郡。唐初改为原武县,属郑州。北宋熙宁五年为镇,并入阳武县。元祐元年复置,仍属郑州。元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清雍正三年改属怀庆府。1936年曾与阳武县合并,改设博浪县,同年又复旧。1949年与阳武县合并,改设原阳县,属平原省。

读史,可以明鉴。教育部门提倡让孩子们课外时间多读书,我觉得减少作业量,匀点时间给孩子们读课外书的同时,也可引导些孩子们所在地区的历史知识、区划沿革典故书籍、音像作品,去读、去看、去听。“读史”,能增强孩子们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和感受,甚至是传承,而不是让孩子们淹没于题山卷海里不能自拔、麻木无神。我们对未来社会所做的一切预测和展望,无不是基于“历史会重复发生”这一假定推断之上,不忘过去,只是为了将来活的更好。

【于,2015-8-8】

这处原武镇的玲珑塔景致,除了带给我们视觉上的瞠奇外,旁边还残存有其他古迹,感兴趣的读者可见我下一篇文《消失的原武县城,残存的遗址古建2:若个书生万户侯?娄师德!》。

附图:

消失的原武县城,残存的遗址古建1:“塔坚强”之善护寺玲珑斜塔1、善护寺玲珑塔2、消失的原武县

玲珑塔

消失的原武县城,残存的遗址古建1:“塔坚强”之善护寺玲珑斜塔1、善护寺玲珑塔2、消失的原武县

风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