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趣問100題·11·“楊六郎”在楊家将故事中排行第六,史書卻記載他是老大,哪個是真?

楊延昭(雕像)
“楊六郎”是楊家将小說、戲曲及民間傳說中“金刀令公”楊(繼)業的第六個兒子,故稱楊六郎,楊六郎“姓楊,名景,字延昭”。
楊家将故事中的楊六郎使一杆“素纓蘸金槍”,金沙灘一戰,楊六郎的大哥楊延平假扮宋太宗到金沙灘與遼國談判,楊六郎與其他兄弟保護。在談判中,遼國“天慶王”識破“宋太宗”為楊延平假扮,下令開戰。楊業率領諸子奮戰殺敵,遼兵急劇增加,楊家将被沖散,楊六郎殺出重圍,獨自返國。楊六郎回到京城後,狀告潘仁美陷害楊家,但因為宋太宗的愛妃是潘仁美的女兒,告狀沒有成功。楊家請宰相寇準幫忙,寇準利用鬼神之說,哄詐潘仁美說出真相。但因為潘妃苦苦哀求,宋太宗沒有答應楊家的要求,将潘仁美斬首,而是将潘仁美充軍發配。楊六郎不服,在寇準的幫助下,在黑松林斬殺潘仁美,為父親和兄弟報了仇。後來楊六郎在銅(潼)台關救駕,官封保靈侯、殿前司左右金槍班都指揮使,娶後周皇帝柴榮的後人“柴郡主”為妻,任“三關”大帥,直至病死。
“楊六郎”這一故事傳說中的人物,有他的原型。
一、楊延昭事迹
《宋史·卷二百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一》有《楊業傳》,傳後附有他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之子楊文廣的附傳,宋·歐陽修《供備庫副使楊君墓志銘》、曾鞏《隆平集》、王稱《東都事略》等也記有楊業、楊延昭父子的事迹。
《楊業傳》記,楊業在宋太宗雍熙三年(986)與遼國作戰中,受監軍王侁、主将潘美之害,受重傷後被遼軍俘虜,絕食而死。宋朝廷隆重封賞了楊業,并“錄其子供奉官延朗為崇儀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訓并為供奉官,延瑰、延貴、延彬并為殿直。”
《宋史·楊延昭附傳》等書記,楊延昭(958-1014),本名延朗,後因為宋真宗認神仙趙玄朗為始祖,楊延朗為避諱趙玄朗名字中的“朗”字,改名楊延昭。
楊延昭小時候沉默寡言,愛玩排兵布陣的遊戲,楊業曾說:“這個兒子像我。”延昭長大後,楊業每次出征作戰,都帶着他。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延昭被任命為皇帝侍衛“供奉官”,但仍在父親的部隊任職。
宋太宗雍熙三年(986),楊業作為宋朝西路軍副将,與主将潘美、監軍王侁率軍攻打遼國應(治今山西應縣)、朔(治今山西朔州)等州,延昭任先鋒,在朔州城下作戰時,被亂箭射穿胳膊,卻更加勇猛地作戰。
楊業受王侁、潘美之害殉國,宋朝廷提拔延昭為皇帝身邊的“大使臣”即進階侍衛“崇儀副使”,實任景州(治今河北東光)知州。當時江、淮地區歉收,朝廷又任命延昭為江、淮南都巡檢使,負責維護江淮地區的治安。後升任崇儀使,實任定遠軍(治今河北東光)知軍,改任保州(治今河北保定)緣邊都巡檢使,升“如京使”。
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冬天,遼國侵擾宋朝邊境,延昭當時率軍駐守遂城(在今河北徐水西北)。遂城城小,且沒有防備,遼國攻打很急,連續圍攻數天,城中人衆都很害怕,延昭把城中丁壯全部召集起來,給他們發放盔甲武器,登城堅守。恰好一天晚上大降溫,天氣極其寒冷,延昭指令軍民汲水,把水潑在城牆上,等到早起,城牆上的水全部結成了冰,堅硬滑溜,不可攀登,遼軍隻得退兵,延昭率衆出擊,繳獲很多铠甲武器。戰後,延昭因功升任莫州(治今河北任丘北)刺史。
延昭堅守遂城時,宋真宗駐跸大名(治今河北大名),宋軍統帥傅潛手握重兵,駐守中山(今河北定州)。延昭與宋軍另兩位将領楊嗣、石普屢次請求傅潛給自己增兵,與遼軍作戰,都被傅潛駁回。後傅潛被朝廷治罪,宋真宗将延昭召到“行在”,即“禦營”所在地,多次與延昭交談,向延昭詢問邊防要事。延昭的應答很令宋真宗滿意,宋真宗指着延昭對随在身邊的幾個親王說:“延昭的父親楊業是前朝名将,延昭治兵護塞,有父親之風,非常值得表彰。”賜予延昭很多錢物後,讓他回任。
時隔不久,遼國再次南侵,延昭把精銳部隊埋伏在遂城西50裡的羊山西側,然後率軍從北面向遼軍發起攻擊,接戰後且戰且退,将遼軍引入埋伏圈。埋伏的宋軍突然沖出,遼軍大敗,宋軍俘獲遼軍主将,将其斬首後,把首級獻給了朝廷。延昭是以戰之功升任莫州團練使,與保州知州楊嗣一同受到提拔。宋真宗對宰相說:“楊嗣和延昭都不是朕的親近之人,但都能以忠誠勇敢報效國家。朝堂之中很多人嫉妒他們,朕盡心盡力加以庇護,他們終于有了今天。”
鹹平五年(1002),遼國侵犯保州,延昭與楊嗣提兵增援,但還未布成陣勢,就遭到遼軍的襲擊,損失了很多軍兵。朝廷指令李繼宣、王汀接替二人職務,将二人召回京城,準備治二人之罪。宋真宗說:“延昭、楊嗣一向以作戰勇敢聞名,可以先不治他們的罪,以觀後效。”赦免了他們。
宋真宗
鹹平六年夏天,遼國侵犯望都(今河北望都),李繼宣不敢迎敵,逗遛不進,受到降級處分,起用延昭為保州一帶都巡檢使。當時朝廷研究“防秋”之策,即防備遼國在秋高馬肥之際侵擾的政策,宋真宗下诏,專門訓示延昭與楊嗣寫奏章說明利害。事後,延昭轉任駐甯邊軍(治今河北蠡縣)部隊主将“部署”。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十一月,遼國蕭太後、遼聖宗親率20萬大軍征伐宋朝。宋真宗下诏,向甯邊軍增兵,将延昭所部增至萬人,如果遼軍騎兵入寇,則駐紮在靜安軍(在今河北深州東南)之東。遼軍進展極快,很快攻到距宋朝京城開封不足400裡的澶州。延昭向宋真宗進言:“遼軍駐紮澶淵,離國境千裡,人馬俱乏,雖然軍兵衆多,但搶劫的物資都馱在馬上,很容易打敗。請嚴命各部,扼守要道,遼軍經過即可将其殲滅,即使是遼國據有的幽、易等州,也可以趁勢襲取。”但宋真宗沒有給他回複。而延昭沒等宋真宗回複,就主動出擊,率軍攻至遼國境内,攻破古城(今河北阜城東二十裡古城鎮),斬殺、俘虜很多遼人。
十二月,宋遼講和,簽訂“澶淵之盟”。和議達成後,宋真宗選取邊境州郡守臣,親筆寫了名單給宰相,任命延昭為保州知州兼緣邊都巡檢使。
景德二年,朝廷再次褒獎延昭在上一年戰事中的守禦之功,提拔延昭為保州防禦使,不久改任延昭為高陽關(在今河北高陽東)副都部署。
但延昭不通達行政事務,在高陽關駐守9年,軍中文牒、訴訟之事,經常派低級軍官“小校”周正代為處理,周正欺罔延昭,因緣為奸。宋真宗知道後,指令把周正歸回軍營,不得在參與政務,并戒勉延昭,做好政事。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延昭去世,享年57歲。
《宋史》附傳最後記,延昭智勇善戰,所得賞賜全都犒賞給部下,未曾過問家事;出入随從很少,就像低級軍官“小校”,号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遇敵必身先士卒;作戰取勝,總是把功勞讓給部下,是以将士們都願意歸他指揮。延昭在邊防二十餘年,遼國軍民都害怕他,把他看做“六郎”。
延昭去世,宋真宗很是悲傷哀歎,派宮中使者為他護喪,把他的棺木運回京城,很多河朔地區的人看到棺木經過,都哭着流下眼淚。為酬報延昭的功勞,朝廷錄用了他的三個兒子為官,他的随從、門客,也都經過考校武藝後予以提拔。
二、“楊六郎”稱呼的由來
《宋史·楊業傳》記,在楊業殉國後,宋朝廷“錄其子供奉官延朗為崇儀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訓并為供奉官,延瑰、延貴、延彬并為殿直。”由此可以看出,楊延昭是楊業的長子,而非老六,那麼,為什麼遼國軍民因為害怕他,把他看做“六郎”,楊家将故事中也稱他為“楊六郎”呢?
1.遼國軍民因為害怕楊延昭,稱他做“六郎”,可能與星象神話有關。
《宋史》和《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楊延昭的事迹時,都說“其在邊防二十餘年,契丹憚之,目為六郎。” “目”,在這裡是古漢語文法中的“名詞動用”,即“視為、看成”的意思。
而遼人口中的“六郎”,可能來源于天文神話中的“狼星”傳說。我國古代天文書籍《大象列星圖》中說,“南鬥六星固主兵機,為大将之象”;《開元占經·卷六十八》引《荊州占》說:“狼星,秦、南夷也。名曰候,一名天紀,一曰天陵。狼者賊盜,弧者天弓,備盜賊也。故弧射狼,矢端直者,狼不敢動搖,則無盜賊而兵不起。動搖,明大,多芒,變色不如常,胡兵大讨”,“主侵略之兆”。
作為“大将之象”的南鬥六星,是“狼星”,“狼者賊盜”,楊延昭長期駐守燕地,與遼軍作戰,且屢屢取勝,斬殺、俘虜很多遼國軍民,遼國軍民軍把他看做是“南鬥六星”“狼星”下凡,把他看做“六郎”,是可以了解的。
天狼星
2.唐宋時期,中原地區流行“大排行”稱兄稱弟,或按同一祖父,或按同一曾祖,同輩按年齡排行大小,如宋朝名臣範仲淹的兒子範純粹,在家中排行第四,但在“大排行”中卻排第五,人們就稱他為“範五丈”。是以,楊延昭雖為楊業長子,但可能在“大排行”列第六,也就有了“楊六郎”的稱呼。
三、楊六郎駐兵地區的傳說
楊六郎駐守宋朝北部邊疆20多年,與遼國作戰無數,屢戰屢勝,成為一代名将,留下了許多傳說。
相傳,今河北南皮縣鳳翔鄉萬牛張村為楊六郎擺牦牛陣之處。楊六郎駐兵這裡時,遼兵屢犯邊境,楊六郎為巧妙消滅來犯之敵,楊六郎密遣人收買牦牛萬餘頭,以草人腹裝飼料,穿戴遼兵服裝,誘牛以角所綁之刀挑開草人腹部吃料。如此訓練百餘日,衆牛見穿北兵服裝者便用角猛挑。楊六郎見牦牛訓成,下令将牛餓三天三夜,之後派人去遼營挑戰,待遼兵追來,将萬牛放出,牦牛沖入敵陣,見人就挑,遼兵死傷無數。宋軍大獲全勝。從此,此地得名牦牛陣。後因村中多居張姓,改名“萬牛張”。1958年興修水利時,曾在村前挖出喂牛的石槽、飲牛大缸等物。
今河北省永清縣後奕村有一土台,據縣志記載,此台“高數丈,廣七畝”,為“宋将楊業所築”,亦稱“六郎台”,傳說楊六郎曾在這裡操練人馬,以備遼軍進犯。據調查,永清縣建于宋代的55個村莊中,村名與宋遼戰事有關的村就達33個(含沿用宋朝營名),其中有“楊官營”,據傳楊延昭曾在此地紮營;“老君堂”,村南200米處原有一廟,名老君觀,傳說佘大君率兵在此駐紮過,故取名“老君堂”。
自1964年以來,雄縣祁崗、孤莊頭、邢村等地在灌溉、取土時,相繼發現青磚結構洞穴,出土了醬釉缸、彈丸、鐵镞等物,經專家鑒定,為宋遼時期用于軍事防禦的地下通道。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霸州志》記載:“引馬洞,為楊延昭所治,始自城中,通雄縣,每遇虜至,必以出師。”霸州在宋遼時為“益津關”,與高陽關、瓦橋關(今河北省雄縣城西南)共稱“三關”,都曾經在楊延昭的轄區之内,是以曆史上留有“楊六郎威震三關”的美談。
河北省雄縣古道地
參考資料:《宋史·楊業傳》《楊延昭傳》,宋·曾鞏《隆平集》,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王稱《東都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