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趣问100题·11·“杨六郎”在杨家将故事中排行第六,史书却记载他是老大,哪个是真?

杨延昭(雕像)
“杨六郎”是杨家将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中“金刀令公”杨(继)业的第六个儿子,故称杨六郎,杨六郎“姓杨,名景,字延昭”。
杨家将故事中的杨六郎使一杆“素缨蘸金枪”,金沙滩一战,杨六郎的大哥杨延平假扮宋太宗到金沙滩与辽国谈判,杨六郎与其他兄弟保护。在谈判中,辽国“天庆王”识破“宋太宗”为杨延平假扮,下令开战。杨业率领诸子奋战杀敌,辽兵急剧增加,杨家将被冲散,杨六郎杀出重围,独自返国。杨六郎回到京城后,状告潘仁美陷害杨家,但因为宋太宗的爱妃是潘仁美的女儿,告状没有成功。杨家请宰相寇准帮忙,寇准利用鬼神之说,哄诈潘仁美说出真相。但因为潘妃苦苦哀求,宋太宗没有答应杨家的要求,将潘仁美斩首,而是将潘仁美充军发配。杨六郎不服,在寇准的帮助下,在黑松林斩杀潘仁美,为父亲和兄弟报了仇。后来杨六郎在铜(潼)台关救驾,官封保灵侯、殿前司左右金枪班都指挥使,娶后周皇帝柴荣的后人“柴郡主”为妻,任“三关”大帅,直至病死。
“杨六郎”这一故事传说中的人物,有他的原型。
一、杨延昭事迹
《宋史·卷二百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一》有《杨业传》,传后附有他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之子杨文广的附传,宋·欧阳修《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曾巩《隆平集》、王称《东都事略》等也记有杨业、杨延昭父子的事迹。
《杨业传》记,杨业在宋太宗雍熙三年(986)与辽国作战中,受监军王侁、主将潘美之害,受重伤后被辽军俘虏,绝食而死。宋朝廷隆重封赏了杨业,并“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
《宋史·杨延昭附传》等书记,杨延昭(958-1014),本名延朗,后因为宋真宗认神仙赵玄朗为始祖,杨延朗为避讳赵玄朗名字中的“朗”字,改名杨延昭。
杨延昭小时候沉默寡言,爱玩排兵布阵的游戏,杨业曾说:“这个儿子像我。”延昭长大后,杨业每次出征作战,都带着他。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延昭被任命为皇帝侍卫“供奉官”,但仍在父亲的部队任职。
宋太宗雍熙三年(986),杨业作为宋朝西路军副将,与主将潘美、监军王侁率军攻打辽国应(治今山西应县)、朔(治今山西朔州)等州,延昭任先锋,在朔州城下作战时,被乱箭射穿胳膊,却更加勇猛地作战。
杨业受王侁、潘美之害殉国,宋朝廷提拔延昭为皇帝身边的“大使臣”即高级侍卫“崇仪副使”,实任景州(治今河北东光)知州。当时江、淮地区歉收,朝廷又任命延昭为江、淮南都巡检使,负责维护江淮地区的治安。后升任崇仪使,实任定远军(治今河北东光)知军,改任保州(治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升“如京使”。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冬天,辽国侵扰宋朝边境,延昭当时率军驻守遂城(在今河北徐水西北)。遂城城小,且没有防备,辽国攻打很急,连续围攻数天,城中人众都很害怕,延昭把城中丁壮全部召集起来,给他们发放盔甲武器,登城坚守。恰好一天晚上大降温,天气极其寒冷,延昭命令军民汲水,把水泼在城墙上,等到早起,城墙上的水全部结成了冰,坚硬滑溜,不可攀登,辽军只得退兵,延昭率众出击,缴获很多铠甲武器。战后,延昭因功升任莫州(治今河北任丘北)刺史。
延昭坚守遂城时,宋真宗驻跸大名(治今河北大名),宋军统帅傅潜手握重兵,驻守中山(今河北定州)。延昭与宋军另两位将领杨嗣、石普屡次请求傅潜给自己增兵,与辽军作战,都被傅潜驳回。后傅潜被朝廷治罪,宋真宗将延昭召到“行在”,即“御营”所在地,多次与延昭交谈,向延昭询问边防要事。延昭的应答很令宋真宗满意,宋真宗指着延昭对随在身边的几个亲王说:“延昭的父亲杨业是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亲之风,非常值得表彰。”赐予延昭很多钱物后,让他回任。
时隔不久,辽国再次南侵,延昭把精锐部队埋伏在遂城西50里的羊山西侧,然后率军从北面向辽军发起攻击,接战后且战且退,将辽军引入埋伏圈。埋伏的宋军突然冲出,辽军大败,宋军俘获辽军主将,将其斩首后,把首级献给了朝廷。延昭因此战之功升任莫州团练使,与保州知州杨嗣一同受到提拔。宋真宗对宰相说:“杨嗣和延昭都不是朕的亲近之人,但都能以忠诚勇敢报效国家。朝堂之中很多人嫉妒他们,朕尽心尽力加以庇护,他们终于有了今天。”
咸平五年(1002),辽国侵犯保州,延昭与杨嗣提兵增援,但还未布成阵势,就遭到辽军的袭击,损失了很多军兵。朝廷命令李继宣、王汀接替二人职务,将二人召回京城,准备治二人之罪。宋真宗说:“延昭、杨嗣一向以作战勇敢闻名,可以先不治他们的罪,以观后效。”赦免了他们。
宋真宗
咸平六年夏天,辽国侵犯望都(今河北望都),李继宣不敢迎敌,逗遛不进,受到降级处分,起用延昭为保州一带都巡检使。当时朝廷研究“防秋”之策,即防备辽国在秋高马肥之际侵扰的策略,宋真宗下诏,专门指示延昭与杨嗣写奏章说明利害。事后,延昭转任驻宁边军(治今河北蠡县)部队主将“部署”。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十一月,辽国萧太后、辽圣宗亲率20万大军征伐宋朝。宋真宗下诏,向宁边军增兵,将延昭所部增至万人,如果辽军骑兵入寇,则驻扎在静安军(在今河北深州东南)之东。辽军进展极快,很快攻到距宋朝京城开封不足400里的澶州。延昭向宋真宗进言:“辽军驻扎澶渊,离国境千里,人马俱乏,虽然军兵众多,但抢劫的物资都驮在马上,很容易打败。请严命各部,扼守要道,辽军经过即可将其歼灭,即使是辽国据有的幽、易等州,也可以趁势袭取。”但宋真宗没有给他回复。而延昭没等宋真宗回复,就主动出击,率军攻至辽国境内,攻破古城(今河北阜城东二十里古城镇),斩杀、俘虏很多辽人。
十二月,宋辽讲和,签订“澶渊之盟”。和议达成后,宋真宗选取边境州郡守臣,亲笔写了名单给宰相,任命延昭为保州知州兼缘边都巡检使。
景德二年,朝廷再次褒奖延昭在上一年战事中的守御之功,提拔延昭为保州防御使,不久改任延昭为高阳关(在今河北高阳东)副都部署。
但延昭不通达行政事务,在高阳关驻守9年,军中文牒、诉讼之事,经常派低级军官“小校”周正代为处理,周正欺罔延昭,因缘为奸。宋真宗知道后,命令把周正归回军营,不得在参与政务,并戒勉延昭,做好政事。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延昭去世,享年57岁。
《宋史》附传最后记,延昭智勇善战,所得赏赐全都犒赏给部下,未曾过问家事;出入随从很少,就像低级军官“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遇敌必身先士卒;作战取胜,总是把功劳让给部下,所以将士们都愿意归他指挥。延昭在边防二十余年,辽国军民都害怕他,把他看做“六郎”。
延昭去世,宋真宗很是悲伤哀叹,派宫中使者为他护丧,把他的棺木运回京城,很多河朔地区的人看到棺木经过,都哭着流下眼泪。为酬报延昭的功劳,朝廷录用了他的三个儿子为官,他的随从、门客,也都经过考校武艺后予以提拔。
二、“杨六郎”称呼的由来
《宋史·杨业传》记,在杨业殉国后,宋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由此可以看出,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而非老六,那么,为什么辽国军民因为害怕他,把他看做“六郎”,杨家将故事中也称他为“杨六郎”呢?
1.辽国军民因为害怕杨延昭,称他做“六郎”,可能与星象神话有关。
《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杨延昭的事迹时,都说“其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六郎。” “目”,在这里是古汉语语法中的“名词动用”,即“视为、看成”的意思。
而辽人口中的“六郎”,可能来源于天文神话中的“狼星”传说。我国古代天文书籍《大象列星图》中说,“南斗六星固主兵机,为大将之象”;《开元占经·卷六十八》引《荆州占》说:“狼星,秦、南夷也。名曰候,一名天纪,一曰天陵。狼者贼盗,弧者天弓,备盗贼也。故弧射狼,矢端直者,狼不敢动摇,则无盗贼而兵不起。动摇,明大,多芒,变色不如常,胡兵大讨”,“主侵略之兆”。
作为“大将之象”的南斗六星,是“狼星”,“狼者贼盗”,杨延昭长期驻守燕地,与辽军作战,且屡屡取胜,斩杀、俘虏很多辽国军民,辽国军民军把他看做是“南斗六星”“狼星”下凡,把他看做“六郎”,是可以理解的。
天狼星
2.唐宋时期,中原地区流行“大排行”称兄称弟,或按同一祖父,或按同一曾祖,同辈按年龄排行大小,如宋朝名臣范仲淹的儿子范纯粹,在家中排行第四,但在“大排行”中却排第五,人们就称他为“范五丈”。所以,杨延昭虽为杨业长子,但可能在“大排行”列第六,也就有了“杨六郎”的称呼。
三、杨六郎驻兵地区的传说
杨六郎驻守宋朝北部边疆20多年,与辽国作战无数,屡战屡胜,成为一代名将,留下了许多传说。
相传,今河北南皮县凤翔乡万牛张村为杨六郎摆牦牛阵之处。杨六郎驻兵这里时,辽兵屡犯边境,杨六郎为巧妙消灭来犯之敌,杨六郎密遣人收买牦牛万余头,以草人腹装饲料,穿戴辽兵服装,诱牛以角所绑之刀挑开草人腹部吃料。如此训练百余日,众牛见穿北兵服装者便用角猛挑。杨六郎见牦牛训成,下令将牛饿三天三夜,之后派人去辽营挑战,待辽兵追来,将万牛放出,牦牛冲入敌阵,见人就挑,辽兵死伤无数。宋军大获全胜。从此,此地得名牦牛阵。后因村中多居张姓,改名“万牛张”。1958年兴修水利时,曾在村前挖出喂牛的石槽、饮牛大缸等物。
今河北省永清县后奕村有一土台,据县志记载,此台“高数丈,广七亩”,为“宋将杨业所筑”,亦称“六郎台”,传说杨六郎曾在这里操练人马,以备辽军进犯。据调查,永清县建于宋代的55个村庄中,村名与宋辽战事有关的村就达33个(含沿用宋朝营名),其中有“杨官营”,据传杨延昭曾在此地扎营;“老君堂”,村南200米处原有一庙,名老君观,传说佘大君率兵在此驻扎过,故取名“老君堂”。
自1964年以来,雄县祁岗、孤庄头、邢村等地在灌溉、取土时,相继发现青砖结构洞穴,出土了酱釉缸、弹丸、铁镞等物,经专家鉴定,为宋辽时期用于军事防御的地下通道。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霸州志》记载:“引马洞,为杨延昭所治,始自城中,通雄县,每遇虏至,必以出师。”霸州在宋辽时为“益津关”,与高阳关、瓦桥关(今河北省雄县城西南)共称“三关”,都曾经在杨延昭的辖区之内,所以历史上留有“杨六郎威震三关”的美谈。
河北省雄县古地道
参考资料:《宋史·杨业传》《杨延昭传》,宋·曾巩《隆平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王称《东都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