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詞」萬籁俱寂,帶來深遠的禅意,使人忘卻心靈中雜念

「詩詞」萬籁俱寂,帶來深遠的禅意,使人忘卻心靈中雜念

庚子年三月十四,品讀國學經典

《題破山寺後禅院》是唐代詩人常建的一首寄托隐逸情懷的山水詩。入選《唐詩三百首》。此詩抒寫清晨遊寺後禅院的觀感,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遊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全詩筆調古樸,層次分明,興象深微,意境渾融,簡潔明淨,感染力強,藝術上相當完整,是唐代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題破山寺後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籁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① 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縣虞山北。 ② 後禅院:即僧人居住的地方。 ③ 空人心:指去掉人的俗念。寺中舊有空心亭。 【詩意】 清晨我走進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陽照着高高的山林。 小徑彎彎曲曲,通向幽靜的深處,禅房隐藏在茂密的花木叢中。 山中美境是小鳥喜愛的天地,潭中的倒影使人忘掉凡俗塵心。 萬物都寂靜下來,隻聽見鐘磬聲回蕩在山林。
「詩詞」萬籁俱寂,帶來深遠的禅意,使人忘卻心靈中雜念

【賞析】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仍然沉睡在幽暗中,一派幽陰安靜:曲曲折折的小徑把人引向更幽靜的地方,禅房隐藏在花木叢中。山光使得鳥兒也怡然自得,得之于人心者也可想見;潭影更使人忘卻一切心中雜念;這裡萬籁俱寂隻能聽見鐘、磬之聲——以鐘磬之聲将此地襯托得更加靜谧。

佛教認為,人們在塵世間看到、聽到、嗅到、嘗到、接觸到的一切,看起來多姿多彩,實際上都是空無的“虛相”,隻有認識到世俗諸相的虛無,才能了解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以,供僧人們修行的僧房禅院,大多都坐落在遠離人迹的山林中。在這裡,修行者能夠最大程度地排除世俗表相的幹擾,接觸更為真實的世界。尋訪這樣的禅院,就好像進到了另一個世界,這裡入口幽深曲折,與外界保持着相當的距離,但走近以後又是别有洞天,花草樹木與人類居住的房屋渾然一體,萬物都得以面對自己最原初的本質,人心也去除了種種遮蔽,隻留下一片澄明。

「詩詞」萬籁俱寂,帶來深遠的禅意,使人忘卻心靈中雜念

在詩歌的最後,作者營造了這樣一幅場景:天地萬物都突然安靜了下來,隻有禅院裡的梵鐘在耳邊悠然回響。其實天地間的聲音并未有一刻的停止,隻是訪客在清幽空寂的禅院中完全安靜下來,領會了佛學真谛,因而能夠排除任何外界幹擾,隻留下禅意萦繞心頭。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也可以說是一首講述佛教修行的作品。

從詩中可以看出來,詩人寫詩除了要表現寺院附近的山景外,更想表現自己寄情山水,淡泊甯靜的生活态度。

歡迎留言分享,好詩、好詞、好文……

收藏與點贊齊添,評論共轉發一緻。

點選【關注】,品讀更多國學經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