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山報》援引axios新聞網的一則消息,爆料出了特朗普的新一樁醜聞。報道稱,自從特朗普經曆參議院彈劾審判後,其政治盟友一直在收集一份“黑名單”,名單上的人對特朗普不忠,或被解職。

這份神秘“黑名單”似乎并非空穴來風。在特朗普參加中期選舉時,《華盛頓郵報》就引用了不具名的消息信源稱,特朗普在白宮之外擁有神秘且能量巨大的“政治盟友”,其中最“重磅”的人物是美最高法院大法官克拉倫斯·托馬斯的妻子弗吉尼亞·托馬斯。這則消息被曝光後,民主黨痛批特朗普運用行政權力幹預司法,是不折不扣的“濫用總統職權”。與此同時,爆料人還稱,這些“鐵粉盟友”努力尋找支援特朗普的人來取代“不忠不信之人”,而現任美國駐俄大使約翰·沙利文也因為“不聽話”,而被列入“應該被解雇的國務院官員”的名單之中。
從近半年來特朗普的“動作頻頻”中似乎可以窺見這份“黑名單”的作用。畢竟,在經曆了參議院彈劾審判後,特朗普“火速解雇”了代理國家情報總監約瑟夫·馬圭爾,美國陸軍中校亞曆山大·文德曼也被開除。這一系列的“小動作”,被媒體解讀為特朗普的報複行動。
無論這份“黑名單”是否真實存在,也無論這份名單上藏着多少不可告人的秘密,都無法改變美國政壇已經形成堅硬的“政治同盟”的事實。
這樣的政治同盟為什麼會産生呢?這背後的原因在于,現在的美國意識形态變得越來越分裂化,人種和族裔的多元導緻社會共識進一步被撕裂,而貧富差距的擴大和難民的輸入也愈發成為影響美國社會穩定的關鍵性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單一的政治人物很難憑借一己之力推廣政策,也無法“獨善其身”扮演好政府要職,此時就要尋求“同盟”的幫助,在“抱團取暖”的過程中壯大聲勢和力量。
很顯然,特朗普在順利入主白宮後,也馬不停蹄地組建了自己的團隊。這個團隊說得好聽一些叫做“智囊團”,但究其本質仍然是“分肥政治”的産物——大财團和資本财閥在前期資助真金白銀助力特朗普當選,而後期作為“禮尚往來”的回報,特朗普自然會對這些“金主”們投桃報李,無論是直接在政府部門中委以重任,還是通過“旋轉門”制度助力其橫跨政商兩界,這都是特朗普“報恩”的表現。
這樣的政治聯盟靠譜嗎?并不盡然。畢竟在美國的政治遊戲規則中,“鐵打的财閥,流水的總統”已經是公開的秘密。按照美國資本财閥一貫的“嗜血”特質,其為了維護既得利益自然不會輕易“撕破臉皮”。但是,這種“表面和氣”的前提條件,是作為台前政治人物的總統應該“足夠聽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對這些幕後的“金主”們“言聽計從”,這樣才能保證其利益順利輸送。相反,因為“劫富濟貧”的奧巴馬醫改方案增加了中産階級醫療負擔,是以導緻這位美國曆史上黑人總統“黯然離場”,而民主黨候選人桑德斯在競選期間承諾如果當選總統,将對美國富豪大幅增稅,也是以投票率慘淡難堪。一言以蔽之,即“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看似權勢巨大的總統,其實也隻不過是政治聯盟、财閥同盟之下的犧牲品。
現如今,特朗普建構的“政治同盟”,似乎有着“失控”的風險。無論是“美墨邊境牆”誘發的“群嘲”,還是“中美貿易戰”引發的兩黨罵戰;無論是意欲購買格陵蘭島的想法被斥為“天方夜譚”,還是彈劾案審議過程中的“樹倒狐猴散”,都可以看出特朗普正逐漸被昔日的“鐵血盟友”邊緣化,似乎難料是否會面臨“被抛棄”的命運。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特朗普的種種做法,正在逐漸背離美國頂尖大财閥的既得利益。嚴格的邊境管控政策和日益收緊的旅行法案、赴美簽證,都可以看出美國正逐漸走向“閉關鎖國”的老路,這對于迫切希望資本全球化的财閥而言,無異于“斷人财路”。廣受诟病的“中美貿易戰”,特朗普大幅提高關稅,不僅增加了财閥們開展全球貿易和國際業務的成本,而且也導緻利潤進一步被稅收蠶食,是以對特朗普設定的貿易壁壘怨聲載道。
除此之外,特朗普在任内,屢屢“任性退群”,幾乎毫無征兆地宣布美國退出重要的國際組織,也讓這些憑此盈利的财閥們措手不及,自然對這位“特别不靠譜”的總統先生怨聲載道,認為其缺乏政治智慧,也沒有從政經驗,完全是憑着“拍腦袋決策”和“推特治國”,難擔總統大任。
這個看似“堅不可摧”的政治同盟,建立起來似乎花了半個多世紀,但因“利盡即散”轟然倒塌,往往隻需要一瞬之間。
文:西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