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口普查并不簡單,誰曾想中國最早的人口普查引起了驚天巨浪?

作者:華夏人文曆史

#好書奇遇季#中國社科院五卷本《中國通史》摒棄編年體或章節體,采用人物傳記與重大事件結合的方式,用 100 個專題叙述了從中國境内的人類起源到晚清的中國曆史,且包含了新近的考古和研究成果。

導讀:近日來,人們對即将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議論紛紛,關于人口增加或減少利弊的争辯相持不下。過去社會人口多就是國家繁華的标志,建國後評價标準為什麼一變再變呢?“七普”資料姑且待之,且看曆史上人口多與少的利弊之辯。

人口普查并不簡單,誰曾想中國最早的人口普查引起了驚天巨浪?

國人暴動

公元前841 年,不堪忍受的周人發動了暴動,驅逐了周厲王,厲王出逃到彘地( 今山西霍州)。這一年被稱為“共和元年”,是我國有确切紀年的開始。十四年後,流落在彘地的周厲王去世,太子靜即位,就是周宣王。

相傳,周宣王一生酷愛鬥雞,不過由于從小曆經坎坷,即位後的周宣王并沒有玩物喪志,而是勵精圖治,努力重振朝綱。他曾有效地調動起各種力量,先是依靠附屬周朝的秦人抵禦戎狄,等積蓄力量後,率軍親征,最終迫使戎狄遠去,西周王朝是以一度号稱中興。

周宣王後期,在對外戰事中一再失利,先後敗于“姜氏之戎”和“亡南國之師”。在三番五次的潰敗之後,周宣王要登記人口數目——這是文獻記載中國最早的人口普查,這個舉動震驚了王朝的官員們。大臣仲山父竭力勸阻,因為這個舉動不僅不合祖宗成法,而且是個示弱之舉。

人口普查并不簡單,誰曾想中國最早的人口普查引起了驚天巨浪?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西周時期是兵農一體,周人平時耕種,按時訓練,戰時則成為士兵,編入軍隊作戰。而在西周分封制度下,隸屬于周王的軍隊,隻能由王室直接控制下的土地上的民戶出任。以前,王室掌控大量的土地和人民,有着充足的兵源,曆代周王并不統計人戶總數。而西周晚期王室控制的群眾太少,亡南國之師後,周軍兵力不足,宣王打破了祖宗成法,登記自己所控制的人口總數,補充兵力。在王朝大臣的眼裡,這一舉動是向諸侯示弱,将會失去諸侯的親附。

周宣王終于沒有聽從大臣的勸谏。因為,疲弱的兵力已經讓他無法強撐門面了。這位中興之主,到了晚年,再也無力阻止王室的頹敗之勢了。宣王晚年,一個可怕的流言在王畿地區散布。

流言稱:“桑木的弓,箕木的箭袋,滅亡周國。”流言傳到宣王耳朵裡,他下令捕殺一對出售這兩樣東西的夫婦。王室的頹敗之象日益顯露,不安的情緒在王朝中湧動,幾句流言就使至高無上的周王如同驚弓之鳥。而周宣王的下一代周幽王即做了亡國之君。

人口普查并不簡單,誰曾想中國最早的人口普查引起了驚天巨浪?

在耕地面積基本固定,生産方式無革命性改變的情況下,人口激增是任何一個王朝都無法承受之重。

談到西漢滅亡,我們一般會歸結為政治的腐敗。其實還有兩個重要的客觀因素常常會被忽視。其一是人口自然增長這個變量。根據史料記載,西漢初年的人口不過一千三百多萬,到了西漢平帝時,達到六千多萬,人口稠密的關東與關中某些地區,每平方公裡平均多達千人以上。這個人口高峰一直到唐代才被超越,這樣的人口密度與現代相比也差别不大。

在生産方式沒有革新的時代,人口急劇增長,同樣的土地已不堪其負,不能提供足夠的糧食,滿足果腹之需。其二是自然環境變化的變量。西漢末年,天災不斷,黃河多次改道。成帝、哀帝時,流民以百萬計,在發生災害的年份,流離失所、死于溝壑的百姓更不計其數。

人口激增,災害不斷,政治黑暗,秩序混亂,帶來的是貧富懸殊,奴婢與牛馬一起在市場出售,豪強地主對農民的剝削加重,很多人辛勞終年,難以果腹。從官員到百姓,對現實普遍不滿,對前途喪失信心,都希望變革,希望社會重新整合。在這種情況下,王莽出現了。

人口普查并不簡單,誰曾想中國最早的人口普查引起了驚天巨浪?

盛唐氣象

唐玄宗統治時期,社會經濟空前繁榮。他下令在全國範圍内進行大規模的括戶,也就是對那些因戰亂或沉重的賦役、兵役而被迫逃亡的農民進行全面普查,準許逃亡農民就地落籍,結果括出八十萬逃戶,使國家控制的戶口從神龍元年(705 年)的六百一十五萬戶增加到開元十四年(726 年)的七百零六萬戶,人口則達到四千一百四十一萬人。到了三十年後的天寶十三載(754 年),政府控制的戶口更增加到九百一十八萬戶。

事實上,據中晚唐著名學者杜佑估計,當時的實際人戶當有一千三四百萬戶。如果以每戶五六口推算,則全國人口當在七千萬上下,而長安的人口就在百萬以上。那麼,當時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口是什麼情況呢?東法蘭克王國從塞納河到萊茵河之間的人口二三百萬。直到16 世紀,地中海地區人口才五六千萬,北非人口則是三百萬。當時全世界總人口兩億左右,僅唐朝就占全球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農業的發展,是盛唐經濟繁榮的基礎。史書記載:當時“四海之内,高山絕壑,耒耜亦滿”,意思是當時全國耕地很多。據統計,開元天寶年間全國的耕地達六億六千萬畝,人均超過九畝,為當今中國人均耕地的八倍。随着水利灌溉設施的興修,耕作制度的改進,水稻種植的北移,曲轅犁、筒車等先進生産工具的普遍利用,盛唐的農業生産率得到提高,出現了“公私倉廪俱豐實”的喜人局面。

人口普查并不簡單,誰曾想中國最早的人口普查引起了驚天巨浪?

長安異域風情

北京大學曆史系教授 吳宗國

據學者推算,盛唐時代,全國每年糧食産量可達六億石,約相當于今天的二百五十億公斤,平均每人占有糧食約三百五十公斤。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迹。由于天時、地利、人和,盛唐的人口數量、耕地面積和機關面積糧食産量都達到了一個良好的比例,這是盛唐得天獨厚之處。

作為大唐帝國的首都和當時世界上最為繁華的都市,“長安城中百萬家,不知何人吹夜笛?”盛唐詩人岑參的詩句為我們勾畫了長安的人口規模。而中晚唐的韓愈也曾指出:“今京師之人,不啻百萬。”

關于長安具體的人口數量,史學界曾有過許多争論,有學者認為即使在盛唐的天寶年間,長安城也不過六十萬人,但根據有些學者的推算,其人口達到一百八十萬人。時至今日,具體的争議雖然仍在繼續。

人口普查并不簡單,誰曾想中國最早的人口普查引起了驚天巨浪?

北宋開封

經過北宋一百多年的營建,開封終于在11 世紀至12世紀初成為中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都市,人口超過百萬,“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商業貿易極度繁榮、人氣一路攀升的開封,也吸引了當時全世界關注的目光,出現了“八荒争湊,萬國鹹通”的盛況。高麗、印度、越南、日本等地的留學生,源源不斷地來到開封。還有上百名猶太人遷徙而來,融入東京汴梁的城市生活。猶太人是流浪的,也是最難同化的,他們能在此地停留下來,并長期地定居下去,宋都開封的吸引力可見一斑。

南宋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經濟、文化達到了空前的繁榮,臨安也成為12 至13 世紀最為繁華的世界大都會,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 波羅贊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據《鹹淳臨安志》記載,宋度宗年間,臨安府的人口已達一百二十四萬多人。

根據著名經濟史家全漢昇先生的研究,宋代的戶數與人口,按《宋史· 地理志》的記載,在大觀四年(1110 年)戶約二千萬,口約四千六百萬。前一個數字沒有多大問題,後一個數字很可能由于人民為逃避丁稅的負擔,而少申報口數,以緻過分偏低。如果按“五口之家”計算,中國在12 世紀初約有一億多人口,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人口普查并不簡單,誰曾想中國最早的人口普查引起了驚天巨浪?

康乾盛世

清朝從順治朝整頓賦役制度,到康熙、雍正朝嘗試變通、推行攤丁入畝的程序來看,盡管沒能根本改變曆史的積弊,但多少緩和了丁糧分征、丁役不均、放富差貧的社會不公現象,使老百姓的沉重負擔有所減輕、人身依附也相對松弛。總的來說,攤丁入畝的普遍實行,收到了抑富、益貧、利國的效果。清王朝之是以在乾隆時能達到發展高峰,與攤丁入畝的普遍推行有很大關系。

此外,蕃薯、南瓜、番茄、辣椒、蠶豆,尤其是玉米與馬鈴薯,都是明清時代通過外洋貿易而從美洲傳入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哪些作物像這幾種外來作物一樣對中國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在災害頻仍的中國内地,這些高産而抗旱的糧食不知救活了多少中國人的性命。

鴉片戰争前的道光五年(1825 年),中國實際人口已經超過四億,但城市人口隻占6%—7%。據美國曆史學家施堅雅(g.william skinner)統計,直到晚清,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城市人口隻占7.4%。這表明,鄉村社會仍是當時中國的絕對主導。

這一時期全國的耕地面積卻沒有增加,甚至還因為災害等原因有所減少。人均占有土地面積急劇下降的同時,土地還在向少數富人、旗人以及官莊集中。到清朝中期,全國總人口中大約有60%—90% 的人處于無地狀态。無地的農民隻能背井離鄉,流入城市充當苦力,甚至出海尋求生計,昔日的繁榮下面潛藏着嚴重的社會危機。這就是鴉片戰争前的中國。

人口普查并不簡單,誰曾想中國最早的人口普查引起了驚天巨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