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口普查并不简单,谁曾想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引起了惊天巨浪?

作者:华夏人文历史

#好书奇遇季#中国社科院五卷本《中国通史》摒弃编年体或章节体,采用人物传记与重大事件结合的方式,用 100 个专题叙述了从中国境内的人类起源到晚清的中国历史,且包含了新近的考古和研究成果。

导读:近日来,人们对即将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议论纷纷,关于人口增加或减少利弊的争辩相持不下。过去社会人口多就是国家繁华的标志,建国后评价标准为什么一变再变呢?“七普”数据姑且待之,且看历史上人口多与少的利弊之辩。

人口普查并不简单,谁曾想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引起了惊天巨浪?

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 年,不堪忍受的周人发动了暴动,驱逐了周厉王,厉王出逃到彘地( 今山西霍州)。这一年被称为“共和元年”,是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十四年后,流落在彘地的周厉王去世,太子静即位,就是周宣王。

相传,周宣王一生酷爱斗鸡,不过由于从小历经坎坷,即位后的周宣王并没有玩物丧志,而是励精图治,努力重振朝纲。他曾有效地调动起各种力量,先是依靠附属周朝的秦人抵御戎狄,等积蓄力量后,率军亲征,最终迫使戎狄远去,西周王朝因此一度号称中兴。

周宣王后期,在对外战事中一再失利,先后败于“姜氏之戎”和“亡南国之师”。在三番五次的溃败之后,周宣王要登记人口数目——这是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这个举动震惊了王朝的官员们。大臣仲山父竭力劝阻,因为这个举动不仅不合祖宗成法,而且是个示弱之举。

人口普查并不简单,谁曾想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引起了惊天巨浪?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西周时期是兵农一体,周人平时耕种,按时训练,战时则成为士兵,编入军队作战。而在西周分封制度下,隶属于周王的军队,只能由王室直接控制下的土地上的民户出任。以前,王室掌控大量的土地和人民,有着充足的兵源,历代周王并不统计人户总数。而西周晚期王室控制的民众太少,亡南国之师后,周军兵力不足,宣王打破了祖宗成法,登记自己所控制的人口总数,补充兵力。在王朝大臣的眼里,这一举动是向诸侯示弱,将会失去诸侯的亲附。

周宣王终于没有听从大臣的劝谏。因为,疲弱的兵力已经让他无法强撑门面了。这位中兴之主,到了晚年,再也无力阻止王室的颓败之势了。宣王晚年,一个可怕的流言在王畿地区散布。

流言称:“桑木的弓,箕木的箭袋,灭亡周国。”流言传到宣王耳朵里,他下令捕杀一对出售这两样东西的夫妇。王室的颓败之象日益显露,不安的情绪在王朝中涌动,几句流言就使至高无上的周王如同惊弓之鸟。而周宣王的下一代周幽王即做了亡国之君。

人口普查并不简单,谁曾想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引起了惊天巨浪?

在耕地面积基本固定,生产方式无革命性改变的情况下,人口激增是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承受之重。

谈到西汉灭亡,我们一般会归结为政治的腐败。其实还有两个重要的客观因素常常会被忽视。其一是人口自然增长这个变量。根据史料记载,西汉初年的人口不过一千三百多万,到了西汉平帝时,达到六千多万,人口稠密的关东与关中某些地区,每平方公里平均多达千人以上。这个人口高峰一直到唐代才被超越,这样的人口密度与现代相比也差别不大。

在生产方式没有革新的时代,人口急剧增长,同样的土地已不堪其负,不能提供足够的粮食,满足果腹之需。其二是自然环境变化的变量。西汉末年,天灾不断,黄河多次改道。成帝、哀帝时,流民以百万计,在发生灾害的年份,流离失所、死于沟壑的百姓更不计其数。

人口激增,灾害不断,政治黑暗,秩序混乱,带来的是贫富悬殊,奴婢与牛马一起在市场出售,豪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加重,很多人辛劳终年,难以果腹。从官员到百姓,对现实普遍不满,对前途丧失信心,都希望变革,希望社会重新整合。在这种情况下,王莽出现了。

人口普查并不简单,谁曾想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引起了惊天巨浪?

盛唐气象

唐玄宗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括户,也就是对那些因战乱或沉重的赋役、兵役而被迫逃亡的农民进行全面普查,准许逃亡农民就地落籍,结果括出八十万逃户,使国家控制的户口从神龙元年(705 年)的六百一十五万户增加到开元十四年(726 年)的七百零六万户,人口则达到四千一百四十一万人。到了三十年后的天宝十三载(754 年),政府控制的户口更增加到九百一十八万户。

事实上,据中晚唐著名学者杜佑估计,当时的实际人户当有一千三四百万户。如果以每户五六口推算,则全国人口当在七千万上下,而长安的人口就在百万以上。那么,当时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口是什么情况呢?东法兰克王国从塞纳河到莱茵河之间的人口二三百万。直到16 世纪,地中海地区人口才五六千万,北非人口则是三百万。当时全世界总人口两亿左右,仅唐朝就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农业的发展,是盛唐经济繁荣的基础。史书记载:当时“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意思是当时全国耕地很多。据统计,开元天宝年间全国的耕地达六亿六千万亩,人均超过九亩,为当今中国人均耕地的八倍。随着水利灌溉设施的兴修,耕作制度的改进,水稻种植的北移,曲辕犁、筒车等先进生产工具的普遍利用,盛唐的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出现了“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喜人局面。

人口普查并不简单,谁曾想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引起了惊天巨浪?

长安异域风情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吴宗国

据学者推算,盛唐时代,全国每年粮食产量可达六亿石,约相当于今天的二百五十亿公斤,平均每人占有粮食约三百五十公斤。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盛唐的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都达到了一个良好的比例,这是盛唐得天独厚之处。

作为大唐帝国的首都和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都市,“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盛唐诗人岑参的诗句为我们勾画了长安的人口规模。而中晚唐的韩愈也曾指出:“今京师之人,不啻百万。”

关于长安具体的人口数量,史学界曾有过许多争论,有学者认为即使在盛唐的天宝年间,长安城也不过六十万人,但根据有些学者的推算,其人口达到一百八十万人。时至今日,具体的争议虽然仍在继续。

人口普查并不简单,谁曾想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引起了惊天巨浪?

北宋开封

经过北宋一百多年的营建,开封终于在11 世纪至12世纪初成为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人口超过百万,“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商业贸易极度繁荣、人气一路攀升的开封,也吸引了当时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出现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盛况。高丽、印度、越南、日本等地的留学生,源源不断地来到开封。还有上百名犹太人迁徙而来,融入东京汴梁的城市生活。犹太人是流浪的,也是最难同化的,他们能在此地停留下来,并长期地定居下去,宋都开封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南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经济、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临安也成为12 至13 世纪最为繁华的世界大都会,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 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据《咸淳临安志》记载,宋度宗年间,临安府的人口已达一百二十四万多人。

根据著名经济史家全汉昇先生的研究,宋代的户数与人口,按《宋史· 地理志》的记载,在大观四年(1110 年)户约二千万,口约四千六百万。前一个数字没有多大问题,后一个数字很可能由于人民为逃避丁税的负担,而少申报口数,以致过分偏低。如果按“五口之家”计算,中国在12 世纪初约有一亿多人口,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人口普查并不简单,谁曾想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引起了惊天巨浪?

康乾盛世

清朝从顺治朝整顿赋役制度,到康熙、雍正朝尝试变通、推行摊丁入亩的进程来看,尽管没能根本改变历史的积弊,但多少缓和了丁粮分征、丁役不均、放富差贫的社会不公现象,使老百姓的沉重负担有所减轻、人身依附也相对松弛。总的来说,摊丁入亩的普遍实行,收到了抑富、益贫、利国的效果。清王朝之所以在乾隆时能达到发展高峰,与摊丁入亩的普遍推行有很大关系。

此外,红薯、南瓜、番茄、辣椒、蚕豆,尤其是玉米与马铃薯,都是明清时代通过外洋贸易而从美洲传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哪些作物像这几种外来作物一样对中国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在灾害频仍的中国内地,这些高产而抗旱的粮食不知救活了多少中国人的性命。

鸦片战争前的道光五年(1825 年),中国实际人口已经超过四亿,但城市人口只占6%—7%。据美国历史学家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统计,直到晚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人口只占7.4%。这表明,乡村社会仍是当时中国的绝对主导。

这一时期全国的耕地面积却没有增加,甚至还因为灾害等原因有所减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急剧下降的同时,土地还在向少数富人、旗人以及官庄集中。到清朝中期,全国总人口中大约有60%—90% 的人处于无地状态。无地的农民只能背井离乡,流入城市充当苦力,甚至出海寻求生计,昔日的繁荣下面潜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这就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人口普查并不简单,谁曾想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引起了惊天巨浪?

继续阅读